國產IP花式出海,文化輸出需要門檻嗎?

2021-10-31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國產IP花式出海,文化輸出需要門檻嗎?

第3346期文化產業評論

海外拍攝國產IP時來已久,隨著國內IP的大熱,不少國家開始翻拍國內IP,但由於文化差異、製作水平等限制導致不少成片質量參差不齊,在國內的口碑也不盡相同。近日, Netflix版的《三體》公布的首批演員陣容再一次引起熱議,IP該怎樣輸出也值得我們思考。

作者|對慕

編輯| 郝媛

來源| 烹小鮮

正文共計3415字 |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任何IP的生命力本源,都是其精神內核。

日前,Netflix版的《三體》公布了首批十二人的演員陣容,其中不乏中國觀眾的熟悉面孔,包括出演過《奇異博士》《復仇者聯盟》的本尼迪克特•王,飾演李少紅版《紅樓夢》「賈母」的華裔演員周采芹,在《權力的遊戲》中有精彩表現的約翰•C•布萊德利和利亞姆•坎寧安。

這四位是海外報道重點介紹的演員,但是連同其他八位,官方沒有說明相關具體角色。儘管如此,網友還是根據形象做出了預測:本尼迪克特•王可能是汪淼,周采芹大機率是老年版的葉文潔,約翰•C•布萊德利或許是丁儀,利亞姆•坎寧安應該是史強。

從過往作品來看,《三體》的演員演技不存在問題,只是大多數人非亞裔,並不符合原著設定。因此,該陣容依然受到了廣大網友的諸多質疑。而這份質疑有據可循。

Netflix版三體》絲毫不值得期待?

據烹小鮮(pengxx01)統計,海外拍攝國產IP最早可追溯至1973年。彼時,日本電視台NTV曾推出改編自《水滸傳》的26集同名電視劇。不過,劇集的故事和人物改動很大,沒有忠於原著,口碑在日本本土和國內均為一般。

隨後至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改編國產IP,內容涉及文學和影視劇本身,翻拍的形式則含有劇集、電影和動漫。總體來看,由於製片水準參差不齊,出來的效果五花八門,在國內的待遇更是鮮花與板磚齊飛。

有人會說,海外片方翻拍國產IP,根本不在意國內觀眾的評價,他們只是拿IP故事的設定,拍給海外的觀眾看,國內觀眾沒必要關注太多,更沒必要關注是否符合原著。

對於這種說法,筆者並不認同。筆者認為,不管拍給誰看,改編者都要尊重原著本身,不能「魔改」。

因為任何IP的生命力本源,都是其精神內核

如果IP改編破壞了內核,其衍生作品很難品質化,迪士尼版的真人版《花木蘭》就是很鮮明的例子,主創將花木蘭改成了神力加身,導致影片有形無神,在海內外的口碑均未如人意。

同理,Netflix版《三體》若能充分尊重劉慈欣的想法和意見,配之平台已有的製片經驗和硬體技術,那麼它很可能讓國內觀眾「真香」,同時也為國內的影視工作者提供一些新的啟發。反之,國內外觀眾都不會認可

自2014年開始,Netflix開始探索北美外的市場。基於區域本土化的融合策略,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創作方法論,打造出了多款爆劇,特別是今年推出的韓劇《魷魚遊戲》,拿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90多個國家觀看量排名第一。

然而,《魷魚遊戲》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2017年,Netflix的首部自製韓劇《我唯一的情歌》曾遭遇點擊量滑鐵盧。直到2019年《王國》的火爆,Netflix才算摸清了「攻韓」秘笈。

類似韓國的情況,Netflix在2015年進入日本後,首部劇集《內衣白領風雲》反響平平,後來至2019年的《全裸導演》,其原創日劇才有較大水花。

當然,於戰略部署的維度,改編《三體》和Netflix進駐日韓市場有本質區別,於內容創作的維度,《三體》是Netflix首次觸摸國內文化,對比其首次拍攝日韓劇的結果,可以推測,作品需要一些「容錯率」。

什麼樣的國產IP適合「出海改編」?

在《三體》之外,Netflix還將目光瞄向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啟動了同名電影項目。現階段,影片已曝光先導海報,並確定由日本導演佐藤信介執導,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王者天下》《境·界》《棄寶之島》等,編劇則為操刀過《深海浩劫》的美國編劇馬修•薩德。

這樣說,國產IP最早改編「出海」的是《水滸傳》,最新的作品亦是。而在1992年和2015年,分別還有日本和中法合拍的動漫版《水滸傳》。可惜的是,幾個版本的《水滸傳》評價都不高

究其原因,第一,《水滸傳》的歷史背景複雜,而正是這種複雜,造就了人物的特殊的性格與經歷,所以海外片方在拍攝《水滸傳》的時候,如果沒有深度精讀原著,以及理解其中的社會文化,往往容易抓其動作元素和主幹情節,但是吃不透人物的「魂」。

對比而言,同樣是四大名著的故事,同樣以真實歷史為語境,同樣是講述英雄傳奇,《三國演義》的海外版本要成功很多,內容類型也更多元,既有大製作正劇,也有惡搞喜劇。

形式載體也更豐富,動漫、電影、劇集層出不窮,一直到2020年都有新作問世。這些作品大多為日本拍攝,他們對三國IP的喜愛可謂用「痴迷」形容,就連遊戲都有很多版本。

而在所有的影視作品裡,日本東映在1992年拍攝的三部動畫電影質量頗高,在亞洲範圍內均獲得了高口碑,分別是《英雄的黎明》《燃燒的長江》和《遼闊的大地》。特別是《英雄的黎明》,不僅畫面製作精良,BGM配樂亦很經典,同名主題曲風靡亞洲。

《西遊記》也是被海外改編的超級大戶,從1978年代起至今,誕生了幾十個非國產版本。和《三國》一樣,日本是主要產出國,但是不知為何,他們偏愛讓女演員飾演唐僧,而且可能受到首個版本大獲成功的影響,後續作品以喜劇元素為主。

美國也曾拍攝過劇版《西遊記》,唐僧的造型頗似現在的理工男,和觀音還有穿越時空的愛戀,非常雷人。此外,《西遊記》的海外動漫版本也很多,最著名的當屬日本漫畫家峰倉和也改編的《最遊記》以及韓國的同名冒險動畫片。兩部動畫的改編幅度都很大,前者直接以角色名重新創作了人物角色,後者則是師徒四人開車自駕。

除了四大名著,金庸IP和古典神話傳說也曾是海外翻拍的熱門,相關作品集中二十年前的東南亞地區。比如新加坡版的《神鵰俠侶》《白蛇後傳》《東遊記》和越南版的《射鵰英雄傳》等,質量見仁見智。

而在近兩年,基於國內網絡文學的流行,一些青春題材IP也開始成為海外的改編熱點,泰國版的《匆匆那年》就是其一。

總的來說,以上國產IP之所以被海外拿來改編,社會環境和內容本質缺一不可

首先說社會環境,一是源於文化的共通性,比如漢文化對日韓的深度影響,華人文化對東南亞的廣泛延展;二是源於區域文化產業的建立,上個世紀,日本最開始推動文娛行業的發展,他們從國內IP取材,打造了大量作品。

其次說內容本質,無論是四大名著、金庸IP還是神話傳說,亦或是現在的網絡文學和嚴肅文學,自古以來,基於悠久的歷史沉澱和人民的豐富想像力,中國一直是故事生產大國,創作的文學IP兼具藝術性、可讀性和社會性。裡面有人類共通的情感內核,蘊藏著無窮的內容生命力。

結語

從Netflix拍攝《水滸傳》和《三體》,可以看出,全球的影視創作者都很認可國產IP的價值,只是如何開發,需要看海外製作方對中華文化的尊重程度,這會直接決定作品的收益

以這個角度看,「尊重」就是文化輸出的「門檻」。顯然,該門檻是由海外片方自己設立,也要自己用誠意邁過。

話題互動

您對IP輸出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推薦收聽

《007:無暇赴死》:丹尼爾·克雷格的謝幕之作是否完美?

北京冬奧會設計審美,大家直呼:這次我可以!

別罵小紅書了,網紅景點生產有你一份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看喜劇綜藝黑馬如何殺出重圍?

《沙丘》來了,我們的《三體》還有多遠?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