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在海底800多年,南海一號為何不腐?又為何被稱為「海上敦煌」

2021-10-28     芒果旅行日記

原標題:沉在海底800多年,南海一號為何不腐?又為何被稱為「海上敦煌」

芒果旅行日記: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的海上探險和救撈公司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深埋在海底23 米之下的一條古代沉船,並打撈出一批珍貴文物,後經專家研究推測,這是一艘南宋沉船,距今800多年,被命名為「南海一號」。

2007年,南海一號完成整體打撈,正式進入廣東花費1.6億打造的水晶宮,此時距離發現南海一號已經整整過去了20年。

2019年8月6日,「南海一號」船艙內貨物清理完畢,出水文物總數超過18萬件。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廣東「南海一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上榜。

有人說「南海一號」是海上敦煌,有人說沉船寶藏超千億美金,甚至還有人說其價值可與兵馬俑媲美。也有人好奇,深入海底800多年,為何「南海一號」還可以保存如此完好?

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我來到了存放「南海一號」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門票70元,位於陽江市江城區,總建設面積1.75萬平方米,據說整個建築項目花費超3億,其中保存「南海一號」的水晶宮建設就耗資1.5億。

博物館外觀由五個大小不一的橢圓體連環相扣組成,形如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鷗,其中中間最大的橢圓體就是保存「南海一號」的「水晶宮」,整個展館分為地上三層,地下一層。

截至2019年,「南海一號」總共出土文物18萬餘件,有瓷器、金器、銀器、銅器、鐵器、標本、種子、絲綢等等,其中瓷器、鐵器、銅錢數量最多,瓷器品種超過30種,6萬餘件套,大多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彙集了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還出土了許多阿拉伯風情的瓷器。銅錢數量亦達上萬枚。

不過船上最讓人驚喜的是發現了國寶級的南宋漆器。

此外「南海一號」還出土了金器,包括金手鐲、金項鍊、金戒指等黃金首飾,奇特的是在海底沉了800多年居然沒有生鏽,依然閃閃發亮。不過數量比較少,因此專家推測可能是船上人員所佩戴之物。它們統一的特點是比較粗大,因此可推測應為男性所佩戴。

「南海一號」是一艘木質尖頭船,長41.8米,寬11米,高約4米,載重近425噸,排水量估計可達828噸,船型為福建福船,是南宋時期常見的商船。

根據船上出土文物以及沉船位置、船型等,專家推測這艘南宋沉船先在福建泉州港裝載瓷器,隨即向南到達廣州港,裝載數量巨大的鐵器,之後再準備駛向東南亞各國,走的是海上絲綢之路,如不出意外,這艘船可帶來可觀的收。只是可惜在廣東陽江的川山群島海域遭遇不測,深入海底,直至800多年後,才被發現。

被發現的20年後「南海一號」被整體打撈,將沉船、文物與其周圍海水、泥沙按照原狀一次性吊浮起運,然後遷移到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進行原址保護,水晶宮的環境和其原來所處環境一模一樣,因此可以邊保護邊挖掘。「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本身也是一項世界罕見的工程,因為沉船連帶海底凝結物重達3000噸,就連世界水下考古之父喬治·巴斯看到這個方案時亦連聲說不可想像。

不過很多人還是有著巨大的疑問:為何歷經800多年,這艘木質的南宋沉船沒有腐爛呢?據專家推測有兩個原因,一是「南海一號」沉沒後周圍很快附著了大量淤泥,使船體與外界隔絕,避免了氧化破壞。二是「南海一號」船體使用的材質是松木,比較抗浸泡,廣東民間有說法:水泡千年松,風吹萬年杉。因此,「南海一號」得以保存比較完好。

2021年10月,「南海一號」入選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如果你也感興趣,可以到廣東陽江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看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97853251_70185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