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簡稱哈爾)正在提高產能,準備執行大訂單和項目。
這家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光輝戰鬥機生產廠家,由於長期產能跟不上,年產只12架左右,完全不能滿足全國空軍需要,更不用說出口了。
經過部分零件外包,現在產能也達不到年前20架的水平。
但是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野心還是很大,還將在下個月開始與法國賽峰集團聯合設計和開發直升機發動機,並正在與美國通用電氣航空航天公司談判一項在該國聯合生產戰鬥機發動機的協議。
在接受採訪時,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執行長概述了這家國有公司如何提高產能,準備執行大訂單和項目,並在此過程中推動本土化。
他說公司早就預料到了這些項目,並在兩到三年前開始奠定基礎。最主要的是產能規劃。有信心按時交付。除了戰鬥機和直升機等平台外,公司還在為發動機、航空電子設備和配件創造額外的產能。
國際通行的航空生產標準是一款戰機至少要達到年產24架才算合格,48架才算優秀,72架滿負荷三班倒生產。
那麼,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是否能夠將生產能力提高到每年24架光輝戰鬥機呢?
公司領導說,目前的目標是從2025-2026年從班加羅爾和納西克工廠達年交付24架飛機。一旦達到這個目標,還可以將產量提高到每年30架飛機。前提是能夠簡化供應鏈,這是可能的。但首先必須證明可以年產24架,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沒有能力大量生產飛機。更多的數字是可以實現的,
目前第一架升級改型的光輝MK-1A正在進行新系統的試飛認證過程。其中大部分已經完成,只需要再認證三四個系統。它應該在未來兩到三個月內驗收。在第一架光輝Mk-1A將於2024年2月交付給印度空軍,83架訂單中的光輝最後一架將於2027-2028年交付 - 比合同交付時間表提前一年。
此外,公司還在與印度空軍商量,65000億盧比為蘇-30MKI升級。
要求用國產部件升級84架飛機。它將涉及為蘇-30配備本土的相控陣雷達,電子戰套件,武器控制系統,航空電子設備和新武器。
印度真的有厲害的自力更生能力嗎?一言以蔽之,是吹牛多還是有可能。
印度自己也承認,在過去的兩到三年里,由於過度依賴進口,供應鏈面臨挑戰。印度正在努力改變這種狀況。提倡「印度製造」,至於結果如何,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