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是一個單獨的印度,它只是一個龐大系統里的一顆棋子,另外還有一顆棋子叫越南。
雖然它們在整體上難以替代、超越中國製造業,但是在業務量上、在垂直領域給中國製造業造成巨大困擾和競爭焦慮是完全可能的。
作者:今綸
去年以來,一系列人口預測數據顯示,印度人口在今年4月中旬超過中國,增至14.1億,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
我的看法,時間點早幾個月晚幾個月並不重要。
不過,總人口超越中國,真的是值得驚喜的嗎?數據背後的經濟真相恐怕並不簡單。
我們來看看真實的印度經濟到底是一幅怎樣的「畫像」。
如果把印度比喻成一個人的話,那麼,這是一個28歲的年輕人,文化程度不高,兜里錢也不多,但是消費慾望很強烈。
所有這一切都是有數據支撐的:
40%的印度人口在25歲以下,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數據,全球每五個25歲以下的人就有一個是印度人,印度人的年齡中位數為28歲。
儘管印度法律給予民眾以平等的教育機會,但由於貧困問題、種姓制度、女性的歧視現象以及多民族多語言的國情,加上政府的忽視,印度的初等教育存在長期滯後的問題,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國家之一,文盲率在30%左右。
印度人的收入怎麼樣?
2021年,印度全國每月平均工資為31900盧比,摺合2714元人民幣。這是印度全國的平均工資,由於印度各地的發展並不均衡,因此,各地工資的差距很大。
也有一些邦的經濟非常薄弱。例如西孟加拉邦,2021年的平均工資只有13531盧比,摺合1150多元人民幣。當然,印度也有自己的中高收入群體。按照一些印度機構的統計數據,在印度各個行業中,軟體開發、會計師、數據師等行業,每月工資都在5萬盧比以上,摺合人民幣4255元以上。
就算是人民幣4255元,其實也真心不高。
但是架不住人家年輕人多,活力十足,消費旺,印度的內需消費力讓人羨慕:
印度每年有超過1200萬年輕人進入勞動力市場。
印度30%多的較低城市化率和較為薄弱的基礎建設,有著巨大投資增長空間。消費市場潛力因此被大規模喚醒,尤其是高達65%的年輕人口的旺盛消費需求簡直令人瞠目結舌,投資和消費是印度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這是曾經的中國故事,大家都懂。
印度的支柱產業是什麼?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中國製造業?相信這是大家很關心的問題。
截止2021年,印度三產比例為16%、24%、60%,去年波動也不會太大,所以,干農活的人雖然多,但是第三產業才是印度最賺錢的行業。
製造業占比其實很一般。
汽車製造是印度最大製造業,但缺少自主產品和技術,90%以上是已開發國家代工廠。
印度仿冒藥產業有「世界藥廠」之稱,這是「山寨」產業,面向不已開發國家和低收入群體有巨大市場。
紡織業是印度最大傳統支柱產業,印度是全球最大產棉國、全球最大產黃麻國、全球第二大絲綢生產國,其紗線產能占全球22%,紡織行業占印度出口總收入的15%左右。
就這麼個結構,你說能高級到哪裡去?
實事求是不帶偏見地說,中國製造業的門類、水平在目前確實超過印度一大截。
印度製造業的優勢之一是人工成本低,中國在技術創新、精工智造、基礎設施、物流、融資和原材料等方面優於印度。
所以,印度從中國進口的主要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品。
比如與2021年同期相比,2022年5月份印度從中國進口數量有所增加。截止到當時為止,印度從中國進口的2022年最多的商品是光伏電池或組件或面板中產生的太陽能電池,再就是電子集成電路、自動數據處理機。
印度從中國進口最多的商品2022年1月-5月
你看,很弔詭的是,印度的軟體業很強,但是它的一些硬體要從中國進口。
2022年12月,一位印度的高級政府官員告訴《印度快報》:「進口商品是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要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大量原材料就必須依賴進口……從中國進口的電子元件幾乎翻番,這是印度許多電信製造商所必需的進口品。如今所有國家都參與了這些價值鏈,是不可能放棄它們轉而只依靠國內的。」
那麼,中國從印度進口了什麼呢?
礦產品是中國從印度進口最大的一類產品,包括鐵礦、銅礦等等。比如2021年,中國從印度進口3341.93萬噸鐵礦石,占總進口的3%。此外,化工產品也是進口的一大類,包括乙烯、丙烯、丁二烯、芳烴等。還有就是橡膠、動植物油脂等等。
2022年中國成為印度農產品第二大進口國。中國從印度進口了價值36.08億美元的農產品,與2021年的31.26億美元相比,增長15%。
2022年,印度7%的農產品銷往中國。印度對中國出口產品主要是大米(占出口總額的20.8%)、糖(占11.2%)、甲殼類水產品(占9.4%)、牛肉(占6.1%)、小麥(占4.2%)。
簡而言之,中國從印度進口的商品,多屬於自然資源和初級加工品。
從兩國進口和出口的結構可以看到,中國的製造業水平確實要高於印度。
這種差距在短期內不可能趕超,只能縮小,印度年輕人多只能帶旺消費,先進位造業的超越和PK需要時間和整個系統的改變和支撐。
印度的教育、觀念、割裂的市場、落後的基礎設施都是「硬傷」,不是一下子能改變的,沒有二三十年在正確道路上的疊代,印度很難在製造上超越中國。
但是,中國也的確需要有一些緊迫感。
比如,中國在2023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速為4.5%,這是值得欣慰的來之不易的成績。
不過,也要看到年輕人的就業需要持續改善。一季度,16-24歲、25-5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9.6%、4.3%。
印度雖然在製造業方面有各種各樣的短板,比如技術力量、人才儲備、供應鏈、基礎設施,但是它在發力追趕中國的製造業,這也是現實情況。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先進位造業,堅定不移築牢實體經濟根基」,以及廣東省提出的「製造業當家」,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場激烈的競爭,某種意義上也是生死之戰。
印度發展製造業有幾個突出的優勢:
第一,人口紅利,人工成本低。
第二,印度製造業的確得到了歐美更大的支持,在技術、資源、訂單多方面都得到了支持。而且一些大公司,比如蘋果,在各種因素的考量下,確實在向印度轉移產能。
第三,印度為大英國協國家,印度政府與歐美關係較為密切,和俄羅斯關係也不錯。路透社4月17日報道,印度和俄羅斯正在討論自由貿易協定,此舉將進一步深化自俄烏衝突以來印俄兩國蓬勃發展的商業關係。也就是說,印度現在是「東西通吃」+「左右逢緣」。
中國和印度也是關係密切的貿易夥伴關係:
中國海關總署日前公布的數據,2022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1359.84億美元,再創新高。
根據印度商工部此前發布的統計,2021-2022財年,中國與印度的雙邊貿易額為1154.2億美元,略低於印度與美國的雙邊貿易額,中國成為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
印度正在巧妙地利用各方利益博弈,以相對靈活的姿態,獲取最大利益。
毫無疑問,印度的整體國力在增強:
有專業機構預測,到2024年,印度GDP預計將會實現4萬億美元的突破,從而和日本、德國一起組成「4萬億美元GDP俱樂部」。
但即使如此,印度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很低。
2022年中國GDP突破120萬億元,摺合美元約18萬億美元,印度約3.38萬億美元,印度GDP總量不到中國的五分之一,人均GDP也遠低於中國。
不過,印度不是一個單獨的印度,它只是一個龐大系統里的一顆棋子,另外還有一顆棋子叫越南,它們都在系統中獲益,根據各自不同的分工,在未來的產業鏈中占據一定的特殊位置。
雖然它們在整體上難以替代、超越中國製造業,但是在業務量上、在垂直領域給中國製造業造成巨大困擾和競爭焦慮是完全可能的。
中國現在非常重視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就是希望能夠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保持對印度、越南等國的優勢,以開放姿態在供應鏈上繼續發展。
有一種論調說「印度根本不生產或生產不出中國出口到歐盟的商品,歐盟5600種產品類別中的659種在戰略上依賴中國」,這種論調是非常可怕而自大的,大家千萬不要上當。
歐盟有659種產品在戰略上依賴中國,那麼相應的技術專利在誰的手中?印度生產不出來,越南也生產不出來?歐美的工人也生產不出來?很多時候,無非是個成本高低的問題。
印度製造業沒有某些網友說的那麼強大,印度整體的經濟實力距離中國依然有相當大差距,但印度是個值得重視的製造業競爭對手,畢竟中國的製造業很龐雜,中國很大。
對於中西部地區的一些城市而言,印度「搶走」的產能就是當地一些普通家庭的飯碗,這也是事實。
所以,中國製造業還是需要在當前的大環境下,繼續艱苦奮鬥,不但要殺出一條血路,還要竭盡全力保護現有產業鏈的安全。
印度的競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在戰略上的猶豫,在執行上的搖擺。
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以卓越的法治環境還企業、企業家一個信心,有了高度的確定性,中國製造業不畏懼任何競爭,干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