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回得去的「古中國」

2023-11-07     忻州網

原標題:山西是回得去的「古中國」

這是一部探問民族根源的紙上紀錄片!這是一曲共鳴天地神人的凝固交響樂!這是一次點亮二十八星宿的超時空接力賽!這是一趟馳騖八荒又腳踏實地的「古中國」穿越記!以書為禮,「晉」在其中。由中國知名文化旅遊學者姜劍波著的山西首部典藏級人文地理著作《大地上的山西》於日前與讀者見面。「我們給這本書的定位是———山西人認識家園的首選讀物,中國人回歸文明故土的不二法門,地球人觀察東方大國的精選切片。因為,山西人需要一本書,重新認識腳下的故土;中國人需要一本書,重新審視自己的文明。」姜劍波如是說。

一部山西史就是一部中華文明史

一本書里的山西,從未如此宏闊與浪漫。姜劍波在《大地上的山西》的楔子中發出《晉問》,他在該篇中提到,簡體「晉」字,由「亞」「日」合成,似在冥冥中籤注了山西命運。自夏都安邑之後,這裡就不再是中原王朝社稷所在,但中原王朝歷代都城卻從未遠離山西。

而在該篇中,他也闡釋了為何「認識中國,從山西開始」。他談到,堪輿學中有一個專用名詞———「晉土」,意即前低後高的風水吉壤。山西就是這樣一方吉壤,它就像中華文明的「諾亞方舟」,將包含地理、生物、文物、禮樂、民俗、姓氏、民族、語言等古老遺產在內的完整基因庫,成體系、不間斷、大規模、高質量地留存於大地之上。讓每一個回到這裡的中國人,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源自500年前或5000年前的DNA。

「山西是回得去的『古中國』,山西人則仿佛是從堯舜時期走來的古人。」 姜劍波說。

何以見得?姜劍波解釋,4000多年前,山西人就已沐浴在「政治清明,人民康樂」的「堯天舜日」下。過了1000年,《毛詩序》評價:「此晉也,而謂之唐,本其風俗,優深思遠,儉而用禮,乃了堯之遺風焉。又過了1000多年,李白稱讚:「其民久遠,蓋堯唐氏之人歟。」再過1000年,明嘉靖《太原府志》仍載:「(大原人)性淳儉,有陶唐遺風。」從陶寺吹起的堯之遺風(也稱唐堯遺風、陶唐遺風、堯舜遺風、晉國之風),就這樣雍雍穆穆拂盪至今。

姜劍波認為,在中國,之所以只有山西將涵括數千年的完整「古中國」留存於大地之上,原因有六:占天時———漫長的文明;占地利———封閉的地形、特殊的地緣、乾燥的氣候;占人和———仁厚的民風、穩定的政治、較少的戰亂;有資金———繁榮的經濟、豐富的建材;有品位———發達的文化;有水準———高超的技藝、高級的審美。

一部山西史就是一部中華文明史,或者說,一部中華文明史都真實不虛地濃縮在以山西為支點的古中原地區。這就好比希臘、羅馬之於西方文明,提起了山西這個繩頭,就能順勢提起中華文明這張大網。

宏大敘事和精微探究相融並生

我漫步於黃河岸邊,沿著切開黃土高原的世界最長河流峽谷———晉陝大峽谷,在馬頭琴、漫瀚調、信天游、走西口、東方紅、傘頭秧歌、威風鑼鼓、黃河船夫曲、黃河大合唱的九「曲」激盪中,從塞北高原躍向中原大地。我認識到,正是黃河、黃土的源源饋贈,長養成中華文明繁榮盛大的中原沃土、禮樂根基。

我捧土於汾陰睢上,在「秋風起兮」的黃帝掃地壇下,將女媧造人之土灑向汾河匯入黃河的中國最早山河社稷,那是中華民族關於土地和穀物恆久不變的寄託。

我擊鼓於塔兒山前,在瀰漫煙塵中喚起「堯天舜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先民們,在洪水過後的汾川中,用黍、稷、稻、麥、菽耕耘出一個大大的「堯」字。

我匍匐於河東故土,在「積雪百里」的鹽池北岸,叩向舜廟、舜陵,那源起4000多年前的德孝禮樂之風,拂過舜帝手植的蒼黛古柏群,轟烈烈振蕩著我的耳鼓。

……

我分明嘗到微醺的陳醋、甘冽的汾酒從喉吻滑過;我分明嗅到春風中落葉松的新綠,驕陽下鹽南風的喜悅,秋日裡并州雁的情思,冬雪時老窯洞的溫暖;我分明觸到了母親面頰上的皺紋、父親脊背上的創痕,觸到了堯舜的風、漢魏的雲、唐宋的雨、元明的雪。原來,華夏的氣韻依然舒揚在大地上的山西。

於是,我頓悟到,山西就像一艘中華文明的「諾亞方舟」,載著不間斷、大規模、高質量、成體系,由山川、地貌、生物、文物、禮樂、民俗、生產、飲食、姓氏、民族、語言等自然、文化遺產組成的文明基因鏈,駛過5000年無數驚濤駭浪,駛入到新中國的港灣。我也知道,它必將再次高揚風帆,載起新時代的我們,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新航程。

姜劍波在後記《認識中國,從山西開始》中這樣寫道的。

作為著作者,他以個人和家庭的基點樣本,以徜徉回望大地上的山西之豐富想像和濃墨重彩的描摹,讓人看到了宏大敘事和精微探究相融並生的可能,看到了從人出發的「致廣大而盡精微」之高妙。

由此,《大地上的山西》,恰是以清晰、立體、持續、完整的基因鏈構築起中華文明賴以孕育、誕生、發展、延續的天—地—人—神四重整體空間。

沿著先民足跡回到文明起點

山西廣播電視台閱評委主任委員、高級編輯、全國首家傳媒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創立者徐文勝為《大地上的山西》所作書評中寫道:「閱讀這本巨著,是需要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睹為快、欲罷不能的喜悅、歡暢、痛快和仰首問天、『不忍卒讀』的驚嘆、慚愧、感喟交織在一起,五味雜陳,心潮難平。」

翻開這本厚重的巨著,天地造化竟成鬼斧神工,他講了;神話傳說並非空穴來風,他講了;自然稟賦催生社稷更迭,他講了;地質史學加之躬身探尋,他講了;山水畫卷影響審美品鑑,他講了;同一時段中西文明的發展比較差異形成,他講了……

甚至書中列舉了山西的驚天之舉,作為中華文明主脈最重要的孕育地、誕生地和延展地,世界最早的類人猿、人類第一把火、人類最早的蠶繭、東亞最早的旱作農耕體系、最早的銅鐵冶煉技術、最早的「華夏」族群、最早的「中國」及中國最早的「社稷」、最早的「禮樂」制度、最早的國家形態、最早的法治傳統、最早及持續最久的民族融合,都生髮並完成於大地上的山西。

姜劍波說,只有沿著先民足跡回到文明起點———山西,才能打通歷史與現在,才能找回真實的自己,才能找准前行的方向。

【特約審閱人推薦語】

1.從遠古到當下,從文明探源到文化交融,從地理條件到人文脈絡,從基因形成到分野留存,從平民集體無意識到先賢領風氣之先……一律回到大地上的山西。

2.山西———中華優秀文化發祥地之一、集大成之聖地、從容綿延的實踐之地、濫觴推演的文化高地……

3.《後記》里,以個人和家庭的基點樣本,以徜徉回望大地上的山西之豐富想像和濃墨重彩的描摹,讓人看到了宏大敘事和精微探究的可能,看到了從人出發的偉大高妙。

4.文化自信有十足的理由,文化自為有明晰的出路,文明衝突有歷史的成因,文明互鑒有非常之必要。

5.這本書,讓山西人引以為豪又十分慚愧:或許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彷徨搖擺,而對自己足下的土地並無了解,甚至怨艾;這本書,讓中國人很提氣也很羨慕: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浩浩湯湯,何其偉大,山西在中國多麼了不起,他以自己的博大胸襟、克己奉公,成為領時代風氣之先、引世界潮流走向的隱士和賢明。

6.這是一本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的好書。在自由與統一、個性與共性的形成和走向中,中國在努力成為世界秩序的維護者、共享繁榮的建設者、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築基夯實者。

7.閱讀這本大書《大地上的山西》,忽然有種運籌帷幄的自信,有種俯視平生的愧怍。

8.剛剛拜讀《大同:遊牧人的美麗 新世界》,好文章引鄉愁!這一篇,萬千年馳騁,竟把思念和驕傲通通酌成迫不及待,想飲想醉!痛飲從來別有腸!

9.讀《應縣木塔:五千萬株大樹的奇蹟》,第一段就抓住了我,因為把我原來認知的地理概念拉回到了一個心理認知的空間,問題提出「樹木去了哪裡」?……我讀木塔這篇的第二個感覺,就是木塔的「小時間」,看似有凝固的大歷史,實則收穫的能量是姜老師為木塔創造的小時間裡的生命。

10.探源中華文明,洞悉天地神人。著眼中西互鑒,打通地理人文。《大地上的山西》,一扇窗口一線天,一本在手握乾坤。

來源:山西青年報 作者:田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8ef9c3a04876b6992847c81729f2f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