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達利食品創辦人要私有化
6月27日,達利食品(03799.HK)發布公告稱,達利食品創辦人許世輝全資持有的融世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融世國際」),擬收購達利食品約96.11%股份,交易完成後,達利食品將從港交所退市。
達利食品自6月21日起停牌,6月28日復牌,復牌首日其股價大幅高開,收漲28.68%報3.50港元/股,市值達479.3億港元。
圖來源:達利食品公告。
創始人擬溢價收購
達利食品計劃退市
根據公告顯示,達利食品及要約人融世國際聯合公布,2023年6月27日,融世國際要求董事會向計劃股東提出建議,建議透過計劃安排方式擬私有化達利食品,建議撤銷達利食品於聯交所的上市地位。受託人股份將不屬於計劃股份的一部分,亦不會被註銷。要約人將持有已發行股份約96.11%,受託人將持有已發行股份約3.89%。待計劃生效後,達利食品將按照上市規則的規定向聯交所申請撤銷股份。
圖來源:達利食品公告。
至於私有化原因,公告中稱,由於達利食品的股價低迷,成交量有限,不符合達利食品在業內的地位,無法向市場傳達其真實價值;其次,達利食品股價低迷,對其在客戶、雇員、投資者間的聲譽以及業務造成不利影響。
公告中還提到,股份價格表現不理想已經對達利食品的業務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融世國際認為,維持上市地位從融資角度而言意義有限,但仍會產生維持上市成本。待建議實施後,達利食品將自聯交所退市,該安排有利於節省與合規及維持公司上市地位相關的成本。
此外,私有化之後,達利食品在推進必要業務轉型時將會更加靈活。達利食品在公告中表示,「作為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本公司一直非常關注其股份價格表現以維繫其在業務夥伴中的聲譽,因而對本公司尋求其他機遇或實施長遠策略造成限制。要約人認為,若建議成功實施,本集團作為私人企業可得到更大靈活性,以作出更加注重推進必要業務轉型的戰略決策……或尋求作為上市公司不太可行的其他商機,而毋須受限於監管限制及合規責任,毋須過度關注短期市場反應及股價波動」。
達利食品於2015年11月20日登陸港交所上市,發行價為5.25港元,融資86.46億港元,其股價曾在2018年1月30日沖高到6.86港元,此後開始波動回落。
今年以來其股價依然震動下跌,過去半年,其股價最高點為2023年1月9日的3.76港元,而截至6月20日停牌,其股價下跌至2.72港元。在擬私有化公告發出後次日,即6月28日,達利食品開盤股價即直線拉升,漲幅達到31.98%,截至當日收盤報3.50港元,上漲28.67%。
凈利連續兩年下滑
據資料顯示,達利食品是一家成立於1989年的食品飲料生產和銷售公司,總部位於福建泉州。公司經營範圍廣泛,包括烘焙糕點、薯類膨化食品、餅乾、功能性飲料、茶飲料、豆奶、短保麵包等多個品類,旗下品牌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豆本豆、美倍辰、樂虎、和其正等也深受消費者喜愛。
然而,近年來,達利食品的業績持續下滑,去年營收和凈利均出現下滑。根據2021年財報,公司營收222.94億元,同比增長6.4%,凈利潤37.25億元,同比降低3.2%。2022年財報更是顯示,公司營收199.57億元,同比下滑10.48%,凈利潤下滑29.90億元,同比下滑19.73%。
據悉,達利食品的兩大業務支柱板塊收入都出現縮水,其中,休閒食品分部收入90.3億元,同比下滑9.2%;即飲飲料分部收入51.23億元,同比下滑22.3%。公司將這種業績下滑的原因歸結為疫情導致消費場景缺失,銷售收入減少。
然而,業內人士認為,達利食品旗下品牌的老化問題和產品缺乏差異化,以及零食行業的新品層出不窮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多樣化,都對公司的各個品牌產生了衝擊,使得多個業務板塊的增長空間受到限制。
除了營收的頹勢帶來公司盈利下挫之外,達利食品的行政開支和融資成本上升也是因素之一。2022年財報顯示,達利食品的行政開支達7.48億元,同比上漲19.0%,主要系股價獎勵計劃的實施,導致人工成本的上漲。
最後,
業績不理想再加上股價的低迷,或許是達利食品想要私有化的原因。目前,中國休閒食品產業已經達到萬億規模,根據艾媒諮詢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休閒食品產業現狀及消費行為數據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27年中國休閒食品行業市場規模達12378億元,休閒零食由快速增量市場轉向微增市場。其分析師認為,休閒零食市場未來競爭更加激烈,創新型產品將替代守舊型產品。私有化之後是否能夠完成蛻變,改變凈利下滑的頹勢,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 | 綜合達利食品、南方都市報、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