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 不能放支架、不能搭橋,心臟怎麼救?

2023-12-13     新民周刊

原標題:良醫 | 不能放支架、不能搭橋,心臟怎麼救?

良醫 | 不能放支架、不能搭橋,心臟怎麼救?

看似「柔和」的方法,卻能給很多患者帶來明顯的效果。

文 | 舍文

如果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又不能採取放支架、做手術等等方法治療,是不是「沒救」了?如果已經接受了介入治療,但自己還是感覺渾身不好,怎麼辦?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心臟康復中心的診室,沈玉芹教授每天都要回答類似的問題。

心臟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臟疾病很容易影響一個人的整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儘管針對心血管疾病已經有各種手術治療、介入治療和有效的藥物,但還是有很多病人在接受各種治療後仍然感到不適。這些不適包括胸悶、氣喘、頭暈、不敢動、疲勞等等。

沈玉芹教授介紹,由於心血管患者基數大,存在很多需要通過康復治療來恢復的病人,但過去受限於醫療資源,不少患者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康復。

何謂心臟康復?它是一種通過健康教育、行為矯正和運動訓練來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二級預防措施。心臟康復的關鍵目標是改善身體、生活的質量,獲得自主、自由進行自我管理所需的技能。

心臟康復的內容包括運動處方、藥物處方、營養處方、心理處方、戒煙處方等。

看似「柔和」的方法,卻能給很多患者帶來明顯的效果,這也讓心臟康復專業在近些年得到了發展。

沈玉芹說,通過心臟康復,可以激發人體的自愈能力,糾正自主神經的失平衡與炎症免疫的紊亂,可以預防心腦血管嚴重不良事件(如腦梗死、心肌梗死、猝死等)的發生,也可以降低腫瘤的發生。

心臟康復做些什麼?

一位年過60的外地患者來到上海,找到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心臟康復中心沈玉芹教授。他在當地體檢時發現血管病變很嚴重,支架與搭橋都很困難,當地醫生給出的結論讓他憂心忡忡,吃不香睡不著,情緒低落。

在朋友的推薦下,這位患者決定去同濟醫院心臟康復中心諮詢。

「先做個測試吧。」按照醫生的要求,患者戴上紅色的「髮帶」,拽著藍色的「呼吸器」,臂上藍色的綁帶猶如量血壓。患者踩在「自行車」踏板上,機器連著電腦,組成了一台心肺功能測試儀。他按照醫生的指令連續不斷地踩,電腦上8個「拋物線」量表里紅紅綠綠的曲線,像蚯蚓樣蠕動著,快慢、方向各不同……15分鐘後,患者卸了裝備。「我沒感覺到胸悶、胸痛。」

「看情形,還不錯。」現場,沈玉芹教授告訴他。

第二天,心肺運動試驗報告出來,沈玉芹教授給出康復建議:「從現在開始要規律按照我們給您開的運動處方認真執行,一個月後來複查,輔助體外反搏治療,改善心肌缺血,另外規律服用冠心病藥物,把低密度脂蛋白嚴格控制在1.4毫摩爾每升以下,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幾個月以後,這位患者複查時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心臟康復的核心是通過全面評估,制訂個體化運動治療方案,結合心理、營養和戒煙等處方,使患者改善生活質量,回歸正常社會生活。」沈玉芹介紹。

裝好支架的「心病」患者們

介入治療是心血管疾病常用的治療手段,但很多冠心病患者發現,安裝支架後顧慮重重,遲遲達不到自己理想的健康狀態。這樣的問題能解決嗎?

一位75歲老人,被確診為冠心病後,心臟血管安裝了支架。疾病警報解除了,但老人卻整天愁眉苦臉、心情鬱悶,整天躺著不敢下床,但醫院裡各項檢查做完卻顯示指標都很好。

「心臟裡面裝了支架,我不好亂動的,支架會掉的。」老人這句話透露了她的焦慮,因為長期不動,她的心肺功能和活動能力日漸衰退,最後竟只能坐輪椅。

沈玉芹教授介紹,心臟病患者中大約40%—50%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而精神上的擔憂又會影響身體的健康。因此在對患者進行身體和心理的評估後,心臟康復中心會為患者制定全面的方案,比如心身科醫生會開具藥物或者給予行為治療,在醫生的幫助下督促患者運動,從營養上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等等。

老人在同濟醫院心臟康復中心,按照醫生的要求接受了系統的訓練,36次訓練後,老人健康狀況明顯改善,幾個月以後已經可以自己買菜做飯洗碗。

沈玉芹介紹,運動是心臟康復的核心,除此之外,醫生還會針對生活習慣、營養膳食等為患者提供專業建議並督促患者執行。

近年來心臟康復病房裡三四十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越來越多,最年輕的只有二十多歲。沈玉芹教授介紹,急性心肌梗死年輕化的背後是不良的生活習慣:愛吃外賣,喝碳酸飲料,熬夜,久坐少動,吸煙,喝酒,加之現代人的「卷」,身心壓力不斷累積,心臟最後繃不住了。

有的患者患心臟病後接受手術治療,但手術後卻忽略了預防和康復管理,造成惡性循環,不少人甚至「二進宮」。「我們醫生會督促患者控制熱量攝取,戒煙,控制血糖血壓等。」

從「冷門專業」到「香餑餑」

用沈玉芹自己的話說,從事心臟康復專業,「最初是伴隨著被質疑前行的」。

2007年,沈玉芹成為了時任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王樂民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從此走上了一條人跡稀少的專業道路。

2007年,研究需要收集心衰患者心臟康復案例,沈玉芹委託急診科同道推薦合適的患者,為了吸引患者入組,沈玉芹買了水果專程到患者家裡仔仔細細地介紹,這位患者成為研究的第一位入組患者。經過康復治療後,患者此後十年竟然再也沒有因為心臟病住過一次醫院。

「後來,心臟康復理念逐漸被大家接受,我們的科室也漸漸成了『香餑餑』了。」沈玉芹說。如今同濟醫院心臟康復中心作為一個獨立的中心,擁有專業的醫護團隊和22張病床,可以提供門診和住院服務,不少患者都是因為口口相傳來到這裡。

16年來,沈玉芹在我國心臟康復領域不斷開拓進取,她是上海市衛生健康系統重點扶持學科帶頭人、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還擔任全國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評估與提升工程(CDQI)國家標準化心臟康復中心認證專家組成員、中國醫師協會康復醫師分會心臟康復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眾多學術職務。

這些年同濟醫院心臟康復中心搭建起延伸到社區的心臟康復網絡和各類交流平台,培訓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康復醫師,規培醫學生、進修醫生等。現在,這裡已成了全國各地醫生心臟康復進修的重要基地。

經過近20年的探索,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目前已涵蓋所有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慢性穩定性心血管疾病康復、其他臟器康復(包括ICU重症康復、肺康復、腎臟康復、糖尿病康復、腫瘤康復等),現已形成完整的臟器康復體系,服務人群大,病種多。目前接受服務過的患者已經超過萬人,遍及全國各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89df0fadaa39bb4ff651056890ac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