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對於關注資本投資市場的朋友,「元宇宙」可能是當下最火的話題,拋開一些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的豪賭,僅從資本市場來看,它們的反應最直接,可以預計其成為下一個投資的熱點。
當然從目前各個渠道的評論來看,對於「元宇宙」褒貶不一。但這並不妨礙各大科技公司提早布局。無論是「割韭菜」也好,亦或是用謹慎的目光來看待,元宇宙應該會影響下一批網際網路人的生活方式。
幾年前當《頭號玩家》熱映時,觀眾會寄希望影片中的綠洲能夠實現,但當真的有這樣的概念出現時,大家更多表現出一些疑問和擔心,畢竟現有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生態已經深入人心,對新技術的一切疑慮都很正常。
對於觀眾和從業者都深深感覺到網際網路對傳統影視行業的改變和衝擊,那麼面對來勢洶洶的「元宇宙」,它對於內地電影產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形式大於概念,前期觀望態勢明顯
如果不是這次元宇宙概念的膨脹,想必美國作家尼爾·史蒂芬森30年前的《雪崩》幾乎無人知曉,在這部小說出版17年後,才由「科幻世界」在《世界科幻大師叢書》中正式出版該書的簡體中文版。
其實拋開略顯空虛的「賽博朋克」概念外,六七十年代美蘇對太空的探索算是對整個世界範圍內科幻的一次催化和啟蒙,伴隨而來的不僅僅是科幻文藝作品,也包括對科技和人文的深度思考。
人對於科技的始終既好奇又恐懼,同時個人的意識既想脫離軀殼限制繼而天馬行空,又想更享受來自於自身切膚的愉悅快感。這因如此,很多人對於虛擬世界的「渴望」是非常迫切的,但更多也希望虛擬世界的輝煌可以隨意切換到實際生活中,並能夠得到切實並看得見的利益。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元宇宙毫無疑問會滿足很多人的夢想,畢竟《頭號玩家》中描繪的美景是那麼的美好和絢麗,特別是其中巨額的獎勵讓所有人都趨之若鶩。
好多人辛辛苦苦上班一天,都不如回家玩遊戲一會兒,這恰如彩票站那句著名的廣告語,「你中五百萬的可能性要比你賺五百萬大多了。」
但受限於目前的技術條件限制,包括了軟硬體、接入帶寬、用戶頻段限制和其他因素,目前元宇宙更多是一個概念化的產品,其形式要比網際網路和手機網際網路最初構想的提出更遙遠,實現起來的難度也更大。
對於現代中國的網民,大家幾乎是完整從Web網際網路過渡到手機網際網路,所有人也都清楚的知道一個平台的轉變不僅僅是個人終端的更換,也需要硬體廠商、移動網際網路平台和國家方面的支持和建設,這裡還包括終端之間、平台之間和各個網商和接入商提供協議的統一和平衡,是一個要比網際網路概念複雜更多的世界。
在國家層面和管理部門看起來,先行的概念是無需阻攔的,市場探索總會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鼓勵,雖然從資本層面和金融管理部門看起來,市場波動要合理合規合法,這些問題都會隨著時間的推進有更好的結果,目前更多機構對此抱有觀望的態度和想法。
資本挪移、觀念調整,新挑戰來襲
有位資深的經濟學家說過,「對於資本市場而言,他們的嗅覺和鯊魚一樣的靈敏,但也總有他們看錯的時候。」可能這對於目前的元宇宙和投資市場特別有意義。
伴隨國家相關部門對於網際網路龍頭公司的一系列措施出台,包括一些資本出現了流動和逃離的現象,儘管有很多人會對元宇宙近期&遠期有更多的懷疑態度,但對很多投資者而言,將資金投入到未來且有前瞻方向的更有安全性,畢竟在一定時間內,這些新興項目很難有政策方面的管轄和限制。
這也就會造成某些資金的流動會產生偏移和調整,大部分投資者和「金主」都會有一個固定的投資比例和傾向,其中包括了對電影和文化產業的投資,如果有新項目和新概念的提出,勢必對較傳統的電影行業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好在於這些年都過去了,新興行業一直都不斷的衝擊電影產業,想必製片方都有切身的體會。
前幾年當網際網路公司開始進入到電影行業時,便有產業大佬斷言,「未來我們所有人都是給BAT打工的」,但通過近五六年的演變,像傳統的三大門戶網站(暨新浪、網易和搜狐)幾乎在電影市場「無一斬獲」,視頻網站的「愛騰優」更多變成了參與者,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奮鬥,在大銀幕的表現遠不及小終端。
即便是BAT和新晉崛起的位元組跳動,他們也更多抱著學習者的態度和想法參與到中國電影之中。其實像這次騰訊&位元組投入巨大資金宣布參與到元宇宙的研發,其意義和想法和他們現階段參與中國電影是不能劃等號的,甚至應該看成他們提前占坑的一種謀劃。
這裡還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便是當元宇宙一步步形成時,他對於現階段網絡環境和文化市場的深度影響,他也會一步步的改變所有人的一些習慣和消費觀念,這一點從目前短視頻平台帶給大家的變化便可見一斑。
對於更多普通人來說,接入到元宇宙要面臨太多的硬體門檻和障礙,這不同於用兩三年的手機對比上萬的手機看短視頻沒有太多區別,太高的門檻會極大的限制用戶初期的積累。
不過就長期趨勢來看,元宇宙所能帶來的更深度和沉浸的體驗是一種革命性的變化,他肯定區別於現階段所有次時代主機平台上3A大作帶給玩家的震撼,即便再不看好他在中短期發展的研究者,也不能迴避他對於多個行業將會帶來的衝擊和挑戰,這一點也會從多方面去波及電影行業,只不過這種波及和影響是大是小的問題了。
催生更多影視作品,
促進科幻和硬體進一步提升
中國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範圍內移動網際網路做得最好的國家和地區之一,想必所有中國人都會深切的感受到移動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的便利,這些都脫離不了強大的網際網路基礎建設,或許這也是目前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敢於先去試探和布局元宇宙的基礎。
但現階段我們就直接去談元宇宙的實際應用顯然太過超前和牽強,畢竟對於大部分中國人它還只停留在概念中,甚至更多的人對此知之甚少,完全不了解其到底為何物,這裡還包括了很多平日裡極少去接觸和了解遊戲的萌新和小白。
不過影視的普及和推廣的力度顯然是巨大的,甚至要比遊戲更為有效,儘管從直觀的數據上來看,中國內地現階段的遊戲玩家遠比電影觀眾更為普遍,但僅從能否破圈的角度來看,電影顯然會做得更好。
科技的發展和電影的進步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同時雙方面在現階段的中國電影產業體系中,也都無法擺脫對方的依賴,很多科技的研發目標雖然表明上目標要服務其他行業,但大多最終會作用到電影行業,電影行業很多時候也藉助這些技術的進步提供給觀眾更好的體驗。
元宇宙要想在中國內地取得一定的立足點,先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他便成為所要因素,正如我們看過《星際穿越》對星際旅行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看過《流浪地球》對宇宙科技有了初始的認識,這些都是很難直接通過其他載體獲得更好的了解和認知。
其實內地科幻題材電影從內容和種類來看仍然不夠豐富,更多還是停留在對單一品牌、單一IP和單一類型的依賴上,但像「虛擬現實」、「深度體驗」等題材仍舊較少提及和觸碰。
從目前中國內地對於元宇宙投入和研發意願最大的兩個公司來看,騰訊和位元組在資金方面應該不存在瓶頸和限制,但想僅從單一角度出發肯定是非常困難的,好在於這兩家公司也都有較強烈投資電影和發展文化產業的傾向。
如果國內的影視公司可以聯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先從題材方面入手,對元宇宙和相關產品從影視化的項目做起來,對比動輒幾十億元乃至幾百億的元宇宙項目研發投入肯定是經且划算的,畢竟憑空去構架元宇宙的概念遠不及一部電影來得更有「說服力」。
很多當代電影大師的啟蒙影片是《2001太空漫遊》(1968年)和《星球大戰》(1977年),這也是很多現在世界範圍一流科技大師的進入科學殿堂的入門作品,或許這是對於元宇宙、中國電影行業一個不錯的啟示。
當然,對於元宇宙的讚揚和評判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種聲音似乎和多年前我們對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疑慮有點相似。想必那個時候最有前瞻的分析師也沒有料想到現如今內地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狀態,正如我們永遠無法預料十年、或者二十年年後元宇宙能給未來人帶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