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價格暴跌真相:聯想小米OV集體砍單,汽車晶片還是缺

2022-08-19   AI財經社

原標題:晶片價格暴跌真相:聯想小米OV集體砍單,汽車晶片還是缺

撰文/《財經天下》周刊作者 曾廣 周享玥

編輯/ 董雨晴

一夜之間,晶片價格暴跌又成為熱點。

此前據央視財經報道,晶片市場目前正在出現降價銷售的情況,部分晶片價格出現雪崩,降價超過80%。在該報道中,央視財經提到了意法半導體的某款晶片,去年價格一度漲至3500元,今年下跌至600元左右;另一款晶片去年價格200元上下,目前售價僅20元左右。

在此之前,「缺芯」幾乎成為了各行業的最大焦慮。去年,幾大造車新勢力,甚至圍繞晶片展開了一場暗戰。

到了今年5月底,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又一次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缺乏晶片,並用手持「急求晶片」的爆紅可達鴨表示了當時汽車行業缺芯的情況。

據《財經天下》周刊了解,現在的市場行情,是降價與缺芯並存。其中,本輪晶片價格下跌主要出現在消費電子產業,而工業、汽車晶片價格相對堅挺。隨著手機、PC出貨量下跌,相關晶片價格下行已經有一段時間。央視的報道中也提到,雖然部分晶片價格出現雪崩現象,但在不同的晶片需求上出現了分化跡象,汽車新品供應依舊較為緊張。

據《財經天下》周刊了解,央視財經提到的前述兩款晶片均為MCU(微處理晶片),廣泛運用於工業、汽車行業。有業內人士向《財經天下》透露,通用MCU、DDIC(顯示驅動晶片)、memory(存儲晶片)是近期晶片價格下跌的主要代表。據介面新聞日前報道,部分電源管理晶片與影像傳感器現在也正在經歷砍單降價。

缺芯與雪崩並存

有接近晶片行業的分析人士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消費電子晶片價格下行已經討論了一段時間,行業內很早就有了風聲,並不是最近才爆出來的。

「不管是大眾的存儲器也好,還是通用MCU、DDIC也好,基本都在跌,現在晶片價格下跌是一個普遍現象,畢竟供過於求。」該分析人士表示。

該分析人士還提到,這一輪晶片價格下跌潮是全球性的,而非僅限於中國市場,背後的一大原因是經濟環境改變導致的需求萎縮,「並非是因為產能擴太多了。」

但晶片價格暴跌的情況確實在最近一兩個月有所蔓延,「年初有些晶片廠還撐著,現在不得不調整了。」一名業內人士表示。

不過價格暴跌並不能概括整個行業,實際上,部分晶片巨頭目前仍在漲價,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均在不久前宣布了漲價計劃。

今年7月,英特爾公司表示,由於成本上升,公司準備在今年秋天開始對家用電腦和伺服器CPU,以及Wi-Fi晶片等周邊產品進行漲價,漲價幅度在數個百分點到20%不等。

台積電此前也宣布,將於2023年1月起全面調漲代工價格6%,這距離台積電上次全面調價還不到一年。在台積電宣布漲價後不久,三星也傳出將計劃上調晶圓代工價格,幅度可能高達20%,具體漲幅取決於客戶訂單量、晶片種類和合同期限。

在需求側,除了消費電子行業,以工業、汽車為代表的晶片需求依舊較為旺盛。

不過最近有跡象表明,半導體的疲軟範圍可能正在擴大。8月18日新浪科技報道稱,美光科技財務長馬克·墨菲表示,工業企業和汽車廠商成為最新一批削減晶片訂單的客戶。

據業內人士向《財經天下》周刊透露,現在即使是汽車晶片,缺芯的情況也沒有之前嚴重了,「像ECU(電子控制單元)這些工業半導體還是缺的,但是缺的不多了」。

半導體行業內人士向《財經天下》周刊透露,現在價格下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是和面板相關的晶片,尤其是液晶面板相關的DDIC,一個是手機電腦相關晶片,例如存儲器晶片,以及通用的MCU,這幾類都是下滑比較明顯的。

一名接近手機廠商的人士向《財經天下》提到,現在各家手機廠商庫存應該都比較高,庫存水平不算健康,但具體的數據屬於內部敏感信息。「這一輪跌價是由於oversupply(供過於求),這個是周期性的,沒辦法。」該人士表示。

晶片價格為什麼暴跌?

晶片領域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如此大幅度的價格下落態勢?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前「晶片荒」背景下晶片價格「大起」得太狠, 供應鏈上的各路玩家們「廣積糧」後,卻趕上近期消費電子市場的需求疲軟,出現了「供過於求」的情況。

時間回到2020年,這一年,在疫情、地震、火災、停電等各種「黑天鵝」事件的連環衝擊下,全球晶片行業供應鏈被迅速打亂,供給水平大受影響。

但另一面,市場上對晶片的需求卻在與日俱增。美國對華為等國內廠商的晶片限制,為不少企業敲響了警鐘,讓他們不得不早做打算,紛紛開始爭搶產能、大規模備貨。5G網絡和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也在助推各路玩家紛紛加快生產,晶片需求進一步擴大。

報道顯示,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在2020年第三季度就已經開始囤貨。2020年Q4,汽車晶片更是首先出現了供給不足,為此,有汽車晶片企業甚至主動提出給台積電加價兩成,藉此促使後者能夠增加汽車晶片的產能。有此示範在前,其他晶片玩家亦紛紛跟進。嚴重「供不應求」下,晶片價格上漲的大幕就此拉開。

再往後,投機者聞風而來,市場上囤貨、炒貨現象頻出,晶片價格不可避免地走向暴漲,一度出現過「漲得比深圳房價還快」、「加價20倍還買不到」等新聞。華為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也曾吐槽稱,華為剛進入汽車領域時,並不知道整個行業缺芯那麼嚴重,一顆價格10元的晶片硬生生被炒到了2500元,而一輛車上要用9顆,貴得讓他無法接受。

當然,「晶片荒」雖然導致了晶片價格的持續暴漲,但同時也快速推動著晶片製造商們不斷擴產增能。央視報道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到2024年間,總計將有25座8英寸與60座12英寸晶圓廠建成,總投資額將近一萬億元。屆時全球8英寸晶圓產能將提高近20%,12英寸產能提高將近50%。

在此背景下,不管是終端廠商、渠道商或是設計廠的晶片庫存水平都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有著快速拉升。據報道,有外媒以全球近2350家晶片相關上市製造公司為對象整理髮現,這些企業2022年一季度庫存金額比2021年年底暴增了約970億美元,庫存剩餘量和增量皆創10年來新高。

具體到國內,《財經天下》周刊統計發現,包括中芯國際、北方華創、紫光國微、韋爾股份、中微公司、兆易創新、斯達半導、瀾起科技等在內的大多數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的存貨,都在過去一年間有著比較明顯的增長。

2021年Q1,多數公司的存貨同比增速還在20%以內,到2022年Q1,不少公司的存貨同比增速就已經達到了70%以上,甚至有多家公司實現了翻倍。如北方華創的存貨就從2021年Q1的59.4億元暴增63.52%到了2022年Q1的97.12億元,而瀾起科技、卓勝微2022年Q1的存貨同比增速分別達到了107.7%、120.48%。

不過,晶片供應能力持續攀升的同時,需求端卻已經悄然拐了個彎,打了晶片產業鏈上的所有玩家一個措手不及。

需求急速下滑,庫存卻因為前期大量囤貨存在堆積,各大手機廠商、電腦廠商不得不在調低出貨量目標的同時,向上游晶片廠商發起砍單潮。據報道,聯想、惠普、宏碁、華碩等幾乎所有一線PC品牌都下調了年度出貨目標,平均下調幅度超過20%;財聯社報道稱,小米、OPPO和vivo則在今年5月通知了供應商,2022年第二季度以後的供貨量將比此前計劃的減少2成左右。

反映到晶片廠商上,根據天風證券研究報告顯示,高通驍龍8系列訂單已減少約10-15%,並預計年底將把兩款旗艦移動晶片降價30-40%,以出清庫存。而英特爾CFO Dave Zinsner也已經表示,PC晶片收入面臨下降危機。

不過,可以發現的是,儘管降幅巨大,不少晶片的價格實際仍然高於2020年晶片價格暴漲潮之前的常態化價格。如央視報道中從3500元降至600元的那款意法半導體晶片,在2020年暴漲前的常態價格就只有20元左右。

也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近期晶片價格雖然出現了暴跌,卻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降價」,而更多是晶片價格瘋狂上漲後的一個理性回落。

汽車晶片依舊緊俏

消費電子領域的需求疲軟導致所需晶片普遍供過於求,新能源汽車領域所需的晶片卻卻依然十分緊俏。

首先從終端市場的需求來看,不同於手機、電腦等出貨量的大面積下滑,新能源汽車的漲勢頗為喜人,呈現出產銷兩旺的態勢。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7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45.5萬輛和24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1.5%和29.7%。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更是持續保持著高速增長勢頭,7月產銷量分別達到61.7萬輛和59.3萬輛,同比均大增1.2倍,市場占有率達24.5%,略高於上月。進一步拉長到2022年1到7月來看,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了327.9萬輛和319.4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2倍。

而一輛新能源汽車據悉至少需要2000顆晶片,比傳統燃油車需要的500至600顆的量級多得多,供需缺口顯然巨大。

2022年6月舉行的一場論壇上,汽車核心零部件廠商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就曾介紹,博世中國目前的晶片產品平均只能滿足汽車廠商31%的需求,雖然預計下半年供給率可以提升到50%至60%,但「缺芯」依然會是主題。

同在一場論壇上的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的說法也印證了汽車行業的缺芯現狀。據他透露,2022年上半年,廣汽受晶片短缺和疫情影響,共減產16萬輛車,產值損失約200億元。其中,僅二季度,廣汽面臨的晶片短缺就高達3.3萬片。

通用汽車更是在早在今年3月,就曾因半導體晶片持續短缺,宣布將自己位於印第安納州的一座皮卡裝配廠在 4 月份之中停工兩周。

而這種情況還在繼續。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 Forecast Solutions(AFS)數據顯示,截至8月14日,全球汽車市場由於晶片短缺累計減產約299.73萬輛,預計到2022年底,這一數字還將達到383.62萬輛。

供遠不及求下,汽車領域的許多晶片價格自然堅挺。據《第一財經》援引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的表述稱,最近供應鏈壓力有所減緩,晶片等核心零部件價格有所回落,但幅度還不大。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則認為,近期汽車晶片價格基本穩定,有輕微好轉。

但要真從目前供需依舊嚴重錯配的行情來看,汽車領域想要解決「缺芯」問題,顯然還需要不少努力。

為著這點,不少車企實際上也已經在投資加碼上游晶片公司上多有動作,其中,汽車MCU晶片被尤為看重。如位於廣州的本土晶圓代工企業粵芯半導體於2022年6月完成的45億元融資中,就有包括廣汽、上汽、北汽在內的多家車企的身影,廣汽更是已經連續兩輪投資這家公司。而此次融資所籌資金據悉將用於粵芯半導體新一期項目建設,以在12英寸晶圓上為未來的車型開發模擬晶片。

半導體將迎10年大衰退?

這一輪晶片價格暴跌潮,行業外驚詫,但行業內其實此前就有一些預料。今年3月,知名通信晶片巨頭博通執行長陳福陽在其財報會上提到:「未來半導體行業的增速將降至5%左右」,今年6月,陳福陽再次提到,半導體行業的繁榮可能不再持續。

當前的晶片價格下跌,也符合半導體行業周期規律。一般而言,半導體產業會在繁榮發展與嚴重衰退之間循環往復,通常的循環周期是4年,一個完整的晶片周期一般包括:需求爆發、缺貨漲價、投資擴產、逐漸釋放產能、需求萎縮、產能過剩、價格下跌七個階段。

從2019年開始進入繁榮周期開始,半導體行業上一輪繁榮周期已經持續了三年,今年年初開始,半導體行業就已出現需求萎縮的跡象。

今年6月,投行Jefferies Group的一份報告認為,鑒於此前全行業缺芯、重複下單和過熱的擴大生產投資,加上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和高通脹導致的需求放緩,「半導體行業可能會在2022年下半年或2023年年初遭遇行業低迷期。」

包括花旗銀行、惠譽評級在內的多家機構認為,半導體產業將因庫存增加和需求萎縮,陷入至少10年、甚至可能是20年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晶片暴跌背後的一大原因,是手機和PC出貨量的暴跌,以及囤貨帶來的庫存高企。

智慧型手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晶片領域最大一個細分市場,持續為產業鏈上的一眾玩家貢獻著不菲的利潤。雖然最近幾年,消費者的平均換機周期已經不斷延長至28個月到30個月,但在5G等的刺激下,勉強還算能看。直到今年以來,隨著疫情的反覆、俄烏衝突等的發生,以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市場的需求急劇變化,更加謹慎的消費態度下,手機市場需求開始以更快速度放緩。

據Canalys數據顯示,僅2022年二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就較去年同期下滑了9%,僅出貨2.87億部。PC端也不例外,Gartner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僅7200萬台,較2021年同期下降12.6%,創九年來最大降幅。電視機、TWS耳機等在內的其他消費電子領域,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

前不久,韓國國家統計廳的一份數據顯示,韓國6月份半導體庫存同比增長了79.8%,創下6年多以來的最大增幅。

研究公司VLSI的一份報道顯示,今年二月份,全球半導體廠商的庫存晶片,可以支持1.2個月的下游生產消耗,六月份,全球庫存增加到相當於1.4個月的消耗,七月份增長到了1.7個月。一個月前,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巨頭台積電錶示,預計晶片行業將出現一次庫存調整,一直延續到明年。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帳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