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麼想要「抱抱」

2023-08-10     簡單心理

原標題:為什麼我們這麼想要「抱抱」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和人「擁抱」過了?

有時我的來訪者會問我,「你能抱抱我嗎?」即便我能真切地感受到 Ta 熱切的需要,甚至感受到自己想要滿足 Ta 們的衝動,但很遺憾,作為一名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擁抱來訪者是不太被鼓勵的。

剛開始接心理諮詢的時候,我其實並不是很理解為什麼,只是聽從前輩們的教導——要儘可能保持中立和客觀,要保持諮詢的邊界,要去理解來訪者通過這樣的訴求在表達什麼。這些都很有道理,但似乎不能完全說服我。

一直到我聯繫到人類從出生那一刻起對「擁抱」的渴望,從「抱持」和「涵容」的角度理解擁抱的意義,我才終於聽懂了來訪者在說什麼,而心理諮詢又在做什麼。

01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在渴求擁抱

我所能想到的人類體驗到的第一個「擁抱」,應該是在母親子宮中的感覺,而出生之後第一次擁抱,是被襁褓包裹起來的感覺。

一個嬰兒剛剛降生的時候,簡單清理之後,護士會儘快用毯子把嬰兒包裹起來放在母親身邊。這個襁褓除了物理上保暖的作用之外,在心理上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恰恰是我們在心理諮詢里經常提到的「抱持」和「涵容」。

1. 抱持

襁褓提供邊界的感覺,類似於子宮的作用。嬰兒在母親子宮裡生活的九個月,子宮提供了柔軟有彈性的邊界,對寶寶來說是熟悉的、安全的。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當寶寶從這個溫暖、安全又熟悉的子宮突然來到這個陌生未知的世界,通過狹窄產道離開母親身體那一刻想必是極度恐懼的,Ta 很可能覺得自己就要死掉了、湮滅了。

圖片來源:Unsplash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奧托·蘭克曾經提出過「出生創傷」的概念,描述由於母體在生產時的震盪對嬰兒造成心靈上的恐懼及痛苦,這些可怕的體驗令人類有著回歸母體的願望。這應該是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面臨的第一次分離焦慮,第一次死亡威脅。

所以這個時候非常需要襁褓提供一個相對柔軟有彈性的邊界,讓嬰兒的身體碰到之後有一個明確的回應,就像回到子宮裡一樣。當切實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是凝聚在一起的,或許那種原始的要散架的恐懼就可以被緩解。

2. 涵容

襁褓緩衝自發的攻擊性,保護孩子不被自己傷害,類似於羊水的作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嬰兒一生出來會大聲地哭,還會用力地甩胳膊蹬腿,「張牙舞爪地」很容易抓傷自己的臉。

這時用襁褓把孩子緊緊包裹起來,是在緩衝 Ta 自發的攻擊性,避免傷害到自己,讓寶寶覺得自己的力量踢在襁褓上有回應,更重要的是似乎這種攻擊性能夠被接受,被消解,不會摧毀或者傷害什麼。

襁褓提供給嬰兒的這兩種體驗,就是我所理解的抱持和涵容,它是嬰兒適應這個新世界必要的過渡階段,也是「擁抱」的本質。襁褓可以視為子宮的替代品、嬰兒的第一個象徵性母親,提供了新世界第一個擁抱的體驗。

02

對擁抱伴隨一生的渴望

對擁抱的需要,在身體和情感上對抱持和涵容的需要不只存在於出生時刻,在未來的生活里一直持續存在。

其是在早年,從比較傳統的父母形象來說,「慈母」角色提供的功能類似於羊水的涵容,溫柔地回應和安撫孩子的情緒和需要,用愛憐、欣賞的目光注視著孩子,輕柔地撫摸孩子的身體;「嚴父」提供的更像是子宮抱持的感覺,設立邊界和規則,同時也為母親提供支持。這是我所理解的父母在心理上擁抱孩子的方式。

理想情況下,如果發展順利的話,個體可以內化這種抱持和涵容的功能,慢慢學會自己安慰自己,即便沒有人在身邊,也可以利用內在的父母來擁抱自己。

反之,如果這種需要沒能被很好地滿足,很可能就會出現一些情緒問題,總是覺得自己無法處理內在淹沒性的感受。

圖片來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有的人可能會習慣性地抓住一些人或關係來尋求連接,比如強迫性的看微信、翻朋友圈,時不時看看有沒有人發消息給自己,好像無法獨自面對自己混沌的內在世界;

有的人可能表現得類似於「討好型人格」,似乎很擅長傾聽和安慰別人,其實只是希望自己能夠被這樣對待;

很多人布置房間的時候,喜歡把床放在角落裡,最好遠離走廊和門,或許也是無意識地給睡眠中的自己提供類似襁褓的空間;

人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會窩在角落裡,用胳膊把自己環抱起來哭泣,絕望地自己來擁抱自己......

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可能都和被抱持和涵容的體驗有關。

很遺憾的是,天下沒有理想的父母,大多數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沒有得到足夠的抱持和涵容。如果這些缺憾引起的問題已經影響到了你的現實生活,那或許你可以考慮心理諮詢。

03

提供抱持和涵容的心理諮詢

我認為心理諮詢起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夠提供抱持和涵容的體驗。

雖然我沒有辦法真的擁抱我的來訪者,但我會提供情感上的抱持和涵容,提供一個「象徵性的擁抱」——那就是穩定的諮詢設置和共情性的傾聽和理解。

諮詢設置更多提供的是抱持的感覺,類似於子宮、父親的角色。動力學的諮詢要求每周至少一次固定時間地點的會談,但這 50 分鐘之外,不鼓勵有事務性之外的其他交流,也不能有雙重關係。

這種嚴格的設置本身就是想創造出一種安全、穩定、有邊界的感覺,像一個隱形的框架一樣把諮詢空間支持起來。不管你這一周如何度過,你心裡都很踏實地知道,諮詢師有一個時段是屬於你的,你內心發生的一切都可以被放在那個空間裡去言說和討論;不管發生什麼,諮詢師都在那裡等你。

你可以挑戰、晃動諮詢設置,但諮詢師會盡力保持好這個框架,讓你安心地折騰,在折騰中看到自己。

圖片來源:心靈捕手

諮詢師對情緒的傾聽和共情更靠近涵容的感覺,類似於羊水、母親的角色。一提到情緒,很多人都會問「如何管理或者控制自己的情緒?」,我不是很喜歡情緒管理這個詞,這個問題背後隱藏著一個邏輯:似乎我和情緒之間是對抗的關係,需要獲得更多的能量或者技巧去壓制它,避免讓它占上風。

情緒不是需要被管理或者控制的,它是身體發出的信號,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和它合作,嘗試解譯它試圖傳遞出的信息。但準確的詮釋和理解並不容易,當一個人處在痛苦又混亂的情緒中時,非常重要的是這些體驗首先能夠被涵容。

在諮詢中,當來訪者感覺到不管什麼樣的內心體驗都被歡迎和鼓勵呈現出來,那些壓抑已久的感受就會更容易流動起來、靠近意識層面;

當來訪者這些複雜的、混亂的甚至陰暗的、碎片化的體驗能夠在互動中逐漸通過語言準確和鮮活地描述出來,被諮詢師盡己所能地聽到、澄清、回應和理解,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個抽象的擁抱一樣:諮詢師慢慢地靠近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包裹住那些焦慮、恐懼、憤怒、委屈、羞恥、挫敗。

在未知強烈的情緒風暴里,諮詢師不否認、不逃離、不反擊,對來訪者來說會是非常治癒性的體驗,也可以逐漸地內化這種功能。

圖片來源:心靈捕手

所以好的抱持和涵容應該像生命最初子宮和羊水共同提供的環境一樣,溫柔地承接著對方,讓 Ta 能夠自然放鬆地流動,也能感受到邊界的保護。

話說回來,想做個這樣的「好子宮、好襁褓、好父母」,提供高質量的抱持和涵容並不容易(所以諮詢才需要付費呀),所以諮詢師需要在日復一日的受訓、治療和臨床工作中修煉自己。

而這種養育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分離,孩子總要出去自己闖世界的,好媽媽就是要帶著祝福和不舍送孩子們離開呀。但是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經歷的這個過程彌足珍貴,你的頭腦可能不會記得你的養育是不是足夠好,但你的身體和體驗一定記得,也只有帶著新體驗的新理解才能帶來自然而然的改變。

最後,我想對我的來訪者們說:「我聽到了你的痛苦,好像內在那些無法消化的感受要把你淹沒了,你很需要一個擁抱。很遺憾,我無法用我的身體來擁抱你,但我在諮詢里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擁抱你。」

如果你準備好了,請來預約我的諮詢

點擊名片,查詢關於諮詢師內容: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諮詢,也可以嘗試簡單心理 299 元「首次諮詢」服務。

‍🦱 50 分鐘諮詢師 1v1 深度訪談+3 份測評量表,快速梳理定位議題;

一份評估報告&定製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包,高效緩解當前困擾;

一次全方位的心理狀態評估,不用擔心因費用過高而無法承擔。

數據顯示,經過「首次諮詢」進入後續諮詢,咨訪匹配度有效提升 5 倍。

點擊下圖了解「首次諮詢」

作者:諮詢師白露‍‍‍‍‍

首圖來源:《斷背山》

責編:五五開

點擊了解首次諮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85aa9f7619dc3c20c5c383e216412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