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圖】阿茂 | 原來七夕不是情人節

2021-08-14     品讀好評詩詞

原標題:【美文美圖】阿茂 | 原來七夕不是情人節

末伏已至,秋天不遠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的一首鵲橋仙謳歌了人間愛情的美好!七夕節,現在的人,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都以為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其實,七夕最開始不是情人節,那七夕是什麼節日呢?

前幾年,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等等節日在商家推波助瀾等方面的作用下,西方的節日在我國大行其道,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卻日漸無人問津,年輕人知道的也很少。

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應該是元夕,也就是現在的元宵節。有詩為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也有詩云:「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七夕,又稱乞巧節。七夕節起始於上古的自然天象崇拜,《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普及於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記載:「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把牽牛與織女二星升華為天神。

到了唐代,七夕作為乞巧節在詩書中屢屢被提及。李商隱有詩曰:「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王建也有詩:「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更是隆重。京城開封專門設有乞巧的物品市場,稱為乞巧市。宋羅燁在《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從這裡記載就可以看出,七夕在當時繁華景象,已不亞於現在的春節。乞巧節已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而七夕中最受人感動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又是怎麼來的呢?

從上古的自然天象崇拜,到了漢代已有牛郎織女的相關記載詩詞文章,東漢的班固在《西都賦》說:「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現今可查的資料關於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應為南梁文學家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道:「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

而同時期的文學家任昉在《述異記》中,則了具體完整的故事:「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經過歷史文學家及民間傳說的逐漸演化,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已融入到七夕中,與七夕密不可分。

近兩年,隨著國家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在與時俱進,河南衛視的《七夕奇妙游》,以七夕為背景,將飛天仙女與洛陽龍門石窟完美結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展現出中國特有的文化之美。

作者簡介

阿茂,原名:王樹茂,80後,河南衛輝人,業餘詩詞愛好者,偶有詩作發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83419754_482212-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