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面有20多種澆頭可選?蘇州人:正常

2022-06-03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吃面有20多種澆頭可選?蘇州人:正常

北京人民發現,今年幾乎每個熱門商場都出現了一家麵館——松鶴樓。這種來自南方的麵條,讓吃慣了麵食的不少北方人也大開眼界又頗感陌生:蘇式面到底是啥?

去到蘇州,常能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各式麵館。從朱鴻興、陸振興到瓊林閣、裕興記……蘇式面是蘇州的一大代表,現在很火的奧灶面,也可以看做是蘇式面的一大分支。

蘇式湯麵——燜肉麵

01

蘇式面

/ 湯、面、澆頭 /

要想吃明白一碗蘇式面,首先得搞清楚一些行話:寬湯、緊湯、重青、免青、重面輕澆、重澆輕面、過橋……

雖然蘇式面有湯麵和拌面兩種選擇,但對許多蘇州人來說,蘇式湯麵才是蘇式面的精髓。蘇式湯麵一般由湯、面和澆頭三部分組成,這些行話的含義就藏在這三者中。

蘇式面的湯常分為紅湯和白湯,紅湯一般是用醬油和高湯調配出來的麵湯,而白湯就是純高湯。製作麵湯的過程被稱為「吊湯」,類似飯店裡的燒高湯,好的麵湯口感清而不油,湯色透明無雜質。上面提到的寬湯、緊湯,指的就是麵湯的多少,寬湯就是湯多一點,緊湯則是湯少一點

左邊是白湯,右邊是紅湯

蘇式面一般用的是機器製作的細面,雖不像北方喜歡用的手工面,但蘇式面對煮麵的軟硬度以及造型的掌握卻很嚴苛。有經驗的師傅,可以一氣呵成,做出一碗造型飽滿的「鯽魚背」面。

鯽魚背造型的面

一般來說,老饕們都喜歡一天之中的「頭湯麵」,因為時間越往後,煮麵的湯鹼水越重,面的口感也就越差。

澆頭

說到蘇式面的澆頭,那可就非常之多了。

蘇州一家麵館的菜單

煎、炸、鹵、炒、燜、燴多種做法,有像荷包蛋、素雞等這樣提前製作好的澆頭,也有像鱔魚、豬肚等這樣現炒的澆頭。再配合上單澆、雙澆、三澆的各類搭配,以及重青(多放青蔥)或免青(不放青蔥),和過橋(澆頭和面分開)等等個人喜好的定製。僅是澆頭,就足已讓人眼花繚亂。

爆魚和燜肉雙澆

蘇州的面,可以分成四季常見的經典傳統派和時令派。既遵循著自古以來的傳統,又順應著年復一年的時間變換。

02

傳統派

/ 吃不厭的經典 /

總有那麼一些東西,無關時令的流轉,無關歲月的流逝,總是一如既往地出現在那,平凡,但卻永遠撫慰人心。

燜肉麵

大概在每個蘇州人的情感深處,都有一碗燜肉麵。

燜肉麵

上個世紀30年代,蘇州的陸長興、同德興等麵館首創了燜肉麵。燜肉麵的重點在於燜肉,而燜肉的重點在於燜。

選肥瘦相間的豬五花,焯水後放入加了香葉、八角、桂皮等香料的滷汁里,慢火燜煮幾個小時,直至皮軟肉酥,湯汁充分浸潤。煮好的燜肉因為太過軟爛,直接下刀切塊容易切碎,因此需要冷藏定型後再切塊

吃的時候,在剛煮好的熱湯麵上鋪一塊冷的燜肉,寒涼碰撞上滾燙,面的溫熱漸漸滲入大塊厚切的燜肉,讓肉香脂香漸漸鬆弛發散,又回饋給麵條和熱湯。燜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膩、軟爛不柴,是讓湯麵發光的絕佳利器。

兩面黃

「兩面黃」,可以看做是蘇州傳統麵食之一,曾一度消失了幾十年,近些年才又在一些老字號麵館里出現。

之所以叫「兩面黃」,是因為它需要將面的兩面都炸到金黃色,再澆上澆頭和滷汁。等面吸足了汁後給面翻個身再下口,這樣就能吃到汁味十足又金黃酥脆的麵條。

炸出來的兩面黃

「兩面黃」可以分為硬和軟兩種,硬的是生面直接油炸,而軟的則是將面先煮至七八分熟再下油鍋煎炸。

爆魚面&鱔魚面

在傳統面里,河鮮也是蘇式面的一大特色。

爆魚面,一般選用青魚來製作爆魚澆頭。切大塊的青魚炸至表層發硬時撈出,再放入提前製作好的滷汁中滷製。做好的爆魚咸甜適中,魚皮脆肉質硬,吃起來濃而不膩。

爆魚面

除了爆魚面,還有鱔魚面。鱔魚面的澆頭常常分成鱔糊和爆鱔兩種,如果選擇鱔糊的做法,一般還會附贈胡椒粉和薑絲。

爆鱔蝦仁面

素交面

說了這麼多葷的面,那也來說一說蘇式麵館里最常見的素麵——素交面。素交面也叫素澆面,顧名思義,就是用一些素菜炒出來的澆頭,一般是用油麵筋、木耳、筍、菇等。

沒有葷肉,想要好吃,那麼食材的新鮮度就是關鍵。新鮮食材炒出的素澆頭搭配上細面和麵湯,對於喜歡淡口的人來說,這樣的湯麵最是鮮美。

鮮美的素交面

當然,傳統的蘇式面不止這些,還有醬爆豬肝面、大排面、蕈(xùn)油麵等等。

03

時令派

/ 當季的味道 /

蘇州人講究順時而食,蘇式面也會在不同的季節搭配當季最適宜的澆頭。

楓鎮大肉麵

進入五月份,赫赫有名的楓鎮大肉麵就登場了。楓鎮大肉麵的名字,就來自於它出生的地方——楓鎮,也叫楓橋。「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的正是這裡。

楓鎮大肉麵是白肉白湯,味道清淡,非常適合夏天。

楓鎮大肉麵

選用豬肋肉或豬五花,切成長方塊狀,用清水浸泡3小時後焯水洗凈,再放入香料等文火燜煮4小時左右,撈出放涼後切塊,即為白肉,和燜肉差不多。用鱔魚熬煮的湯鍋里加入香料,大火煮沸後再放入明礬等,熬製成清澈的高湯,即是白湯。

有了白湯和白肉,離上桌的楓鎮大面還差一味酒釀。適量熬煮好的酒釀,加入滷汁和豬油,再沖入白湯,放上麵條和白肉,這一碗夏季常見的楓鎮大肉麵讓許多人流連忘返。

酒釀是點睛之筆

三蝦面

過了小滿,當蝦子開始抱卵,就到了吃三蝦面的季節。這其中的三蝦指的是蝦籽、蝦仁、蝦腦,簡直是把蝦吃到了極致。一份三蝦面,在一家小小的麵館里,就能賣出118元的價格。

現在正是吃三蝦面的好時候

挑選上好的時令河蝦,取出蝦籽,分開蝦仁和蝦腦,加點紹興老酒,用油分別翻炒後,澆頭就做好了。然後在盛好了豬油等的碗里放入煮好的麵條,再放上炒好的三蝦澆頭,端上桌,便是一碗讓人垂涎欲滴的三蝦面。

吃三蝦面的時間之短,前後不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可得珍惜哦~

這家的三蝦面旁邊還加了炒蛋黃

禿黃油拌面

過了炎熱的夏季,就到了吃螃蟹的季節。蘇州的面,則變成了蟹黃拌面(禿黃油拌面)的天下。

「禿」在蘇州方言里被念做tēi,是「只有」的意思。「禿黃油」就是指不含一絲蟹肉的、高純度的蟹黃和蟹膏的合集。將蟹肉與蟹黃和蟹膏分離,再用豬油將蟹黃、蟹膏熬煮香,便是禿黃油了。

為了保證口感,禿黃油和面常常分開擺放。將禿黃油倒入面中,綿密的禿黃油和絲絲分明的細面在手起筷落間,均勻地包裹、融合,撲鼻而來的鮮美,讓人如痴如醉。

誰能拒絕得了禿黃油拌面呢

比禿黃油拌面降一級的是蟹粉拌面,蟹粉的做法與禿黃油類似,只是比禿黃油多了一份蟹肉。撇開上面二者,當季的蘇式面還可以選擇蝦仁蟹粉面等,但不管怎麼選,似乎都和螃蟹分不開了。

蝦仁蟹粉和禿黃油澆頭

春、夏、秋、冬,四季流轉,周而復始,時令的澆頭不停轉換,但總有一些東西,亦如蘇式面,總會如期而至。

你喜歡吃哪款蘇式面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81d5b2a169c8a204c5f386fc6708a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