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的寶石變成雞,砍倒大樹變成牛,秦漢人的信仰為何如此獵奇?

2021-08-02     浩然文史

原標題:撿的寶石變成雞,砍倒大樹變成牛,秦漢人的信仰為何如此獵奇?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近年來,隨著《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的熱播,早已消逝在2000多年前的秦國歷史,以及長期被冷落的秦代服飾、飲食、建築、信仰等禮俗,又引起了世人極大的興趣和關注。其中,陳寶、怒特就是兩種在秦時備受膜拜,而秦漢以後卻逐漸消逝的神祇。它們是何時出現的?有何寓意?在後世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一、「陳寶」神:由石到雉的淵源流變

陳寶,是秦人創立的神祇,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 「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城祠之」。秦文公獲得一塊像肝(一說像肺,有學者認為「肺」與「肝」形近,系後者的訛寫)一樣的神石(王國維認為是玉石),於是在陳倉城北(今陝西寶雞以東7.5公里鬥雞台劉家溝東土堡之南)修建祠堂,用一牢之禮(太牢:以牛、羊、豕三牲為祭品;少牢:以羊或豕一牲為祭品)供奉祭拜。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陳寶神」或者一年也不來一次,或者一年內來數次。神靈來時,常常在夜裡,從東南方飛臨祠堂, 「光輝若流星」,且伴隨有巨大聲響,將周圍山上已棲息的野雞驚醒,鳴叫不已。據司馬遷的描述,後人推測,秦人供奉的神秘「陳寶」神,極有可能是流星或隕石。

漢承秦制,也繼承了秦人的陳寶祭祀。西漢後期人劉向記載:自西漢建國,陳寶神每年皆來, 「光色赤黃,長四五丈」。當時人們也稱它作「天寶」。揚雄在《校獵賦》中描寫道: 「追天寶,……擊流光。……囊括其雌雄。」從揚雄的賦中可以推測,大概此時,或者再早一些時候,陳寶神已被賦予雌、雄屬性。

東漢時,陳寶神雖被統治者從國家祭典中剔除出去,但人們對陳寶神的想像和設計並沒停止。在辛氏撰寫的《三秦記》中,將司馬遷、班固所載的陳寶神降臨時驚醒野雞(雉)並使之鳴叫,演變成陳寶就是野雞(雉)的化身。他記載說:陳倉山上有一隻石雞,與其他的山雞不同。趙高派人燒山時,山雞畏火,紛紛飛去,石雞卻毫不畏懼,停留不去。早晨,石雞在山頭長鳴,聲聞三里。後來,此石雞變為陳寶神。上述雌、雄分離,陳寶即野雞等觀念的演變,對後世陳寶神祇形象的變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魏文帝曹丕撰寫的我國現存最早描寫鬼類故事的志怪小說《列異傳》記載,秦穆公時,陳倉人狩獵,捉到一頭似羊非羊、似豬非豬的野獸,不知道它叫什麼,於是將它獻給秦穆公。路上,人們遇到一男一女二童子。童子說:「這野獸名叫媼,常住地中,以死人腦為食。尋常方法殺不死它,如果想殺它,用柏木捶它的頭就行。」聽到童子們的話後,「媼」竟也張嘴對人們說道:「這兩個童子名叫陳寶。如果捉到雄者,就能成王;如果捉到雌者,就能成霸。」陳倉人急忙舍媼逐童。二童子化身為雉,飛入林中躲避。秦穆公得知後,派許多人去捕獵。雌雉被捉,雄雉飛往南集(地名,秦人後命名此地為雉縣)。雌雉化為石,秦穆公置其於汧渭之間。秦文公時,為其修祠,名曰陳寶。每當陳寶祠舉行祭祀時,不僅有雷電之聲,還有一條十餘丈的赤光從雉縣飛入陳寶祠中,且發出雄雞般的的鳴叫聲。

《重耳傳奇》中的秦穆公

西晉人晉灼解釋陳寶的形象是「雞頭人身」。不過,這一說法在後世影響並不大。成書於西晉武帝時期的《晉太康地誌》,也記載了一條與《列異傳》極其相似的故事(應來源於《列異傳》),不過將《列異傳》中誤顛倒的秦穆公——秦文公次序,重新冠之於秦文公而已。

二、怒特:由樹到牛神的演變

怒特,指體健氣壯的牛,是秦人獨有的祭祀神祇。因為無論是《史記·封禪書》,還是《漢書·地理志》、《郊祀志》等文獻,都未記載漢代有祭祀南山「豐大特」或怒特祠的禮俗。據此推測,怒特祭祀禮俗,可能至西漢時即已衰歇。

關於怒特神的出現,諸文獻記載也有同有異。漢魏之際人蘇林記載:秦文公時,庭中有怪,化為牛形,逃進南山的一棵大梓樹中。秦文公派人砍伐梓樹,妖怪又化為牛形,跳進豐水中。秦人遂製作牛形,以厭勝此怪,號曰「茸頭」。

相較而言,《列異傳》所載故事更曲折有趣:武都故道縣(今陝西寶雞西南的大散關東南)怒特祠所祀神靈,本來是南山一棵大梓樹神。秦文公派人砍伐此樹,隨著刀斧的砍伐,樹創卻隨砍隨愈。秦文公不信邪,又加派40人,手持刀斧不停地砍斫,卻仍砍不斷。折騰一天後,砍樹的人疲憊不堪,紛紛離開,相約明天再來。只有一名砍伐者因腳部受傷,不想來回走路折騰,就躺在樹下休息。深更半夜睡得迷迷糊糊時,他聽見有鬼和梓樹在說話。鬼對樹說:「今天可把砍伐你的那些人累得夠嗆吧?」梓樹很矜持地說:「那當然了。」鬼說:「秦公必然不會善罷甘休。」梓樹很驕傲地回答說:「那他拿我也沒有辦法。」鬼說:「如果砍伐者穿紅衣,隨砍隨往砍開的地方撒灰,你有辦法化解嗎?」梓樹默不作聲,無言以對。傷者趕緊向秦文公稟報這一訣竅。第二天,秦文公命砍伐者照此操作,梓樹果然很輕易地被砍斷了。怪異的是,被砍倒的梓樹變成一頭牛,跳入河中,消失不見了。秦人遂在此修建祠堂,祭祀怒特神。

大概成書於南朝劉宋的《錄異傳》所載,或許是在《列異傳》基礎上,進行了多處改寫:一是它雖將故事發生地由武都故道縣移到雍城南山,卻又記載在 「武都郡立怒特祠」。二是將秦人降服梓樹神的方式,由穿赤衣、撒灰,改為 「使人被發,以朱絲繞樹」。三是《列異傳》記載樹變為牛跳入水中後,即戛然而止;《錄異傳》卻記載,後來,牛又從豐水裡出來,與武士們交戰。秦人屢戰屢敗,後有一名騎士,被牛從馬上掀落地上,連束髮的裹巾也掉了。這名武士雖披頭散髮,狼狽不堪,但還是鼓足勇氣,騎到馬上繼續和牛搏鬥。不料,看到披頭散髮的武士後,牛神卻異常恐懼,一頭扎進水裡,再也不敢出來了。受此啟發,秦國國君出行時,往往命前驅的武士散開頭髮,以驅逐鬼魅,謂之「髦/旄頭」。後來,漢晉歷朝皆沿用此禮俗。

文史君說

陳寶、怒特是春秋初秦文公時逐漸確立的神祇象徵,並被列入國家祀典。它們是秦人原始宗教信仰的一個縮影。陳寶是由雉幻化而成的石頭(或由石頭幻化成雉,實則極可能是隕石),怒特則是由樹幻化而成的牛。這兩種祭祀都與世界很多民族原始宗教中崇拜、祭祀石(代表實在、堅不可摧、亘古久遠)、木(周期性的再生,象徵神靈的永生)、動物(萬物有靈)等禮俗相吻合。這兩種神靈崇拜出現於秦文公時,正是秦文公 「初有史以紀事」歷史進步的體現。陳寶祭祀,一直延續至兩漢魏晉;怒特祭祀雖僅存於秦,但由它衍生出來的「髦/旄頭」禮俗,也一直延續至魏晉。這都可視為秦宗教信仰文化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

(東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蘇秉琦:《鬥雞台溝東區墓葬》,《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

分享、在看、大拇哥

一個都不能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80865122_12023720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