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4G還是5G不重要,華為P50的意義不在銷量

2021-07-30     ZAKER科技

原標題:支持4G還是5G不重要,華為P50的意義不在銷量

" 千呼萬喚始出來 "。

作者|劉 凡

排版|佘宇翔

遲到三個月後,華為 P50 總算來了,帶著遺憾。當然,這份遺憾並非華為有意為之。

過去兩年,在美國的瘋狂圍堵下,華為手機業務走在懸崖邊緣。如今,HarmonyOS 已經正式登陸華為手機,並擁有了超過 4 千萬用戶,但華為面臨的難題並未因此減少。

P50 系列是第一款出廠即搭載 HarmonyOS 的手機,它可能也是目前原器件國產化最高的手機。從這兩個層面來說,P50 賣得好不好已經沒那麼重要了,它的發布對華為來說就是一種成功。

5G 時代的 4G 手機

由於晶片嚴重受限,P50 系列採用的麒麟 9000 晶片和高通驍龍 888 晶片均為 4G 版,這也是一年內中國手機廠商第一次在旗艦機型上首發 4G 手機。

去年 10 月發布的華為 Mate40 系列最初只有 5G 版,但後來也增加了 4G 版,包括今年發布的摺疊屏手機華為 MateX2 同樣如此。ZAKER 科技發現,目前這兩款機型在華為商城基本都只有 4G 版才可以現貨購買。P50 推出 4G 版同樣是這樣的考量。

有沒有人買是用戶的問題,有沒有得賣是華為的問題。4G 版是遺憾,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今年 6 月,中國 5G 手機市場份額達到 77.1%,並且仍有上升趨勢,5G 正在成為中國市場的絕對主流。

IDC 中國研究經理王希對 ZAKER 科技表示,預計 2021 年中國還有約 15% 的 4G 市場空間。

但 P50 可能連這部分也占不了多少。ZAKER 科技走訪線下手機門店發現,目前在售的絕大部分 4G 手機都是中低端機型,價格普遍在 2000 元以內。而 P50 系列的起售價是 4488 元。

雖然留給 P50 的市場並不大,但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飈認為華為可能也沒有打算大規模出貨 P50 系列。長期跟蹤手機產業鏈的他對 ZAKER 科技表示,目前供應鏈沒有收到華為 P50 的備貨消息,很可能備貨量並不大。

不過,這次 P50 系列的發售日期相當長," 小杯 "P50 和 P50 Pro 典藏版均是 9 月才開售,而驍龍 888 版本要等到年底才開售。或許這也是華為有意延長備貨期。

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智能網際網路研究專家項立剛也對 ZAKER 科技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即使從高通的角度來看,在全球缺芯的大背景下,高通也會將大部分驍龍 888 訂單給予其他市場更穩定的手機廠商,而不是風險較大的華為。

對此,高通總裁安蒙也曾在去年年底時表示," 高通希望與華為在 5G 旗艦級產品上展開合作,但目前我們還在等待相應許可的發放,才能開展 5G 產品合作。"

綜合來看,即使是 4G 版的 P50,消費者想要原價購買恐怕也並不容易。

不走量的 P50 能幹什麼?

既然 P50 的供貨量不會很大,為什麼華為依然堅持維繫呢?投入如此多的資源,回報卻如此有限,當然不只是為了門面。P50 最重要的意義是儘可能為手機業務續命,為華為留存 " 東山再起 " 的火種。

孫燕飈表示,華為的手機業務不能斷,因為手機是維持麒麟晶片疊代,以及 HarmonyOS 更新升級的重要載體。他認為," 華為需要一直保持這兩者的更新疊代,等待機會 "。

麒麟晶片是華為手機最重要的部件,但在美國禁令後,生產麒麟晶片的路已經被完全堵死,繼續設計麒麟晶片不僅投入巨大,而且幾乎不可能得到收益。

此前華為董事陳黎芳也曾表示,儘管受到制裁,即使台積電無法生產,海思(麒麟晶片的研發部門)還是要繼續開發半導體,預計將持續兩到三年,華為仍能應對自如。她認為,其他國家正在努力推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升級,將有助於海思獲得不依賴美國技術的新供應鏈合作夥伴。她預計,華為晶片將在幾年後面世。

孫燕飈也認為,華為晶片 " 東山再起 " 的時間節點可能在 2023 年前後。也因此,這期間華為需要為晶片提供測試平台,保證平穩地度過這段陣痛期。

如果說麒麟晶片是華為手機業務的硬體核心,那 HarmonyOS 就是華為消費者業務的軟體核心。

雖然 HarmonyOS 已經擁有超過 4 千萬的手機用戶,但在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逾 9 億的量級里,依然十分弱小。與華為想要達到的 16% 的市占率 " 生死線 ",也還相差近 1 億台的距離。

對此,項立剛表示,HarmonyOS 的升級更新不能只依靠過去的老機型,P50 才是維持 HarmonyOS 長遠更新疊代的新硬體載體。新硬體加新軟體的組合,共同維繫麒麟晶片和 HarmonyOS 的升級換代。甚至,在其中開發華為的獨有功能。

" 不靠手機也能存活 "

過去一年,華為一邊強調不會放棄手機業務,一邊又稱 " 不依靠手機也能存活 "。

短時間內失去占營收半壁江山的手機業務,華為的對策是儘可能擴大其他業務,彌補手機業務失去部分。

據證券時報報道,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提及華為 " 南泥灣 " 計劃:" 我們開展了『南泥灣』計劃,這個名詞實際上就是指生產自救。比如,我們在煤炭、鋼鐵、音樂、智慧屏、PC 機、平板等領域都可能有很大的突破。所以,我們不依靠手機也能存活。"

華為與北汽合作車型

而在今年,表現最為突出的莫過於華為的智能汽車業務。不過,在經歷了與賽力斯、北汽短暫的合作高光後,隱憂開始逐漸顯露。

早先華為合作款賽力斯的一周預定量就超過 6000 台,一時風頭無幾。但真實銷量卻是另一副畫面——整個 6 月賽力斯最終只賣出了 455 輛。與余承東在公司內部定下的 30 萬輛年銷量相去甚遠。

與北汽合作的極狐阿爾法 S 同樣在公布之初,就憑藉其自動駕駛功能吸引了大批公眾目光。然而,這次合作卻打斷了另一項合作。

據 36 氪報道,今年 4 月上海車展前,百度和華為同時在和一汽集團洽談自動駕駛雲的合作,而採用了華為 inside 方案的北汽車型(極狐阿爾法 S)亮相街頭後,一汽集團馬上就把談判重心傾斜給了百度," 他們判斷華為一定會造車,百度造車他們不怕,但華為造車就是很大的威脅。"

華為內部同樣動作不斷,近日,華為剛剛發文免去了蘇箐智能汽車 BU 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的職務。而最近半年多以來,華為雲 CEO 也經歷了多輪改換、調整。

動盪的人事調整也反映了華為竭力應對外部變化的迫切。

2020 年,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稱,求生存是華為的主線。現在看來,2021 年依然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80386525_120333371-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