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孤寡老兵不堪大陸親戚屢次要錢,忍痛中斷聯繫後魂斷他鄉

2022-09-22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台灣孤寡老兵不堪大陸親戚屢次要錢,忍痛中斷聯繫後魂斷他鄉

《尋夢環遊記》中曾說,「一個人的死亡有三種形式,一是生理死亡,二是葬禮,三是沒有人記得你了。」雖然理性到殘酷,但這就是人生的縮寫,而這並不是最讓人悲傷的,最讓人悲傷的是人還在,情已斷。

我們常說,親情是世界上最純凈的感情,它不會摻雜一絲雜質,但事實並非如此。有這樣一個老人,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地為國家奉獻著,儘管最後他發現路走錯了,但遠走他鄉並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回到那個魂牽夢繞的故鄉。

從被囚禁的台灣到深入內陸的新疆,直線距離將近3000公里的路程,這個人就是老兵姚大傳。

糊塗進入國民黨,誰知此去難回家

1927年,正值國內外動盪之際,中國革命處於低潮,帝國主義變相支持著蔣介石等人叛變革命的行動。

許多人都惶惶不安,能不能吃上飯成為了很多人最重要的問題,而姚大傳正是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這一年出生了。

因為飢餓,姚大傳早早就明白吃飯的不容易,所以在他長大後,錢和飯成為了他唯一的追求。在那樣一個年代,姚大傳的出生給本就搖搖欲墜的家庭增添了更多的累贅。

因為貧窮,姚大傳也沒機會念書,沒有文化,沒有文憑,怎麼能找到收入更多的工作呢?

因此,成年的姚大傳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只需要勞力的活計。顯然,這並不能讓姚大傳吃飽穿暖,一有機會,他還是想去找找薪水更多的工作。

好巧不巧,在姚大傳賺錢慾望達到頂峰的那一年,他正在街上閒逛,發愁怎麼能才能賺到更多的錢的時候,看到前面有不少人在圍觀,姚大傳不知道他們在看什麼。

好奇心驅使著他向前走,原來是國民黨的士兵正在張貼徵兵告示,告示上清清楚楚地寫了給參軍的人的工資,本就對錢特別渴望的姚大傳兩眼更是發光,慌忙回家和自己的父母商量。

在商量中,姚大傳的父母是不太同意的,雖然是個戰亂年代,所有人都有義務上戰場,但父母們還是會擔心自己的孩子。

但姚大傳可沒想那麼多,他完全被告示上明晃晃的大洋吸引住了,不管父母說了什麼,姚大傳最終還是決定要去參軍,就是為了自己能吃飽穿暖,再讓家裡人吃飽穿暖。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沒有人會感動於姚大傳的孝順,更何況這確實是國民黨的一個徵兵「陰謀」。

原來,這個時期,國民黨要與共產黨打仗。打仗需要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國民黨的第一步就是徵兵,征男丁,決計不給共產黨留下人,甚至都把年齡下調至16歲了。

告示上優厚待遇遠遠超過那個時期窮人們的想像,包括姚大傳在內的年輕小伙子都迫切地想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於是就義無反地加入了國民黨的軍隊。

姚大傳本來也想的挺好的,等國民黨發了工資,他就給家裡寄回去一部分,給自己留一部分,再花一部分。可實際上是,參軍的這些年,跟從前的窮日子是一樣的,唯一的不同就是可能會在戰爭中丟掉性命。

姚大傳是幸運的,他沒有在戰爭中被打死;但他又是不幸的,在國民黨戰敗之後,由於消息的閉塞,姚大傳並不知道國民黨的軍隊已經戰敗了,還傻乎乎地跟著登上了前往台灣的船隻。

其實,年紀越大越能看明白事情,姚大傳在即將登上船隻的時候,也想過萬一回不來了呢?但國民黨士兵的催促讓他這個想法一閃而過,而他自己也因為不想面對難題而放棄了這個想法。

到了台灣之後,姚大傳才徹頭徹尾地明白了,這是一場騙局!國民黨的士兵對他們嚴加看守,生怕他們逃回大陸。

跟他同一批來到台灣的士兵死的死,傷的傷,最後的念想都是回家,而姚大傳也是為了回家,才一直苦苦地撐著已經殘破的身軀。

可喜可賀又開放,多次到家想定居

終於,姚大傳等到了回家的消息。

1987年,兩岸重新聯繫,每天都有固定的船隻來往於台灣和大陸,只是船費昂貴,況且近鄉情怯,姚大傳沒有在剛開始的那一年就回去,而是在攢夠了路費之後才踏上了探親之旅。

為什麼要攢錢呢?原來,慘無人道的國民黨在面對兩岸確實是要開始聯繫的局面之後,將這些毫無用處的士兵遣散了,而為之付出了十幾年時光的士兵們在被遣散的時候,幾乎是什麼都沒有得到,只有連路費都不夠的幾百元錢。

有的人運氣好些,還能分到電風扇和蚊帳,但大多數人只能拿著手裡的三四百元嘆氣。

本來,姚大傳的家鄉是在安徽,但是姚大傳在聯繫上自己的弟弟之後才知道他們家舉家遷到了西北內陸之地——新疆。

3000多公里的路程,讓一個中年人趕過去,真的是太難了。儘管如此,姚大傳憑藉著自己對親人的想念,還是踏上了漫漫的尋親之路,為數不多的錢都在路上滿滿花完了,等到見到親弟弟的時候,姚大傳的兜里乾淨得像是剛洗過一樣。

然而,這在姚大傳看來,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又一次和家人團聚了!

而有些人可不是這麼想的,令人髮指的親戚們開始向遠道而來的姚大傳要錢。起初,姚大傳也並沒有多在意,畢竟親人是最重要的。

後來的兩次,姚大傳儘量不空手來到親弟弟家,但這也為後來那些窮鬼親戚們死命纏著姚大傳要錢埋下了伏筆。

姚大傳看著新疆的月亮,不由得想起了在台灣時看到的月亮,他越發地想在新疆定居。

然而,弟弟家並不是很適合他的生活,即使是來了三次,姚大傳每次還是有些水土不服,日漸衰老的身體已然不能扛得住這些反應。最後,姚大傳還是沒能留在親人身邊,沒能留在故鄉這邊。

獨自生活很悽苦,卻沒想到親人纏

姚大傳在弟弟的目送下還是帶著虛弱的身體回到了台灣,後來幾次能去探親的時候,姚大傳放棄了,因為他的身體並不能支持他完成這麼長距離的路程了。

姚大傳時不時地望著故鄉的方向出神。那一天,他正望著月亮出神,遠處的郵差送來了一封信,原以為是充滿牽掛的信,沒想到是一封「討債書」。信里多次夸到姚大傳有出息,但都是為了最後一句做鋪墊,那就是要錢。

在姚大傳在新疆的時候,那些親戚們沒要到錢,於是就把信寄到了台灣,里里外外都是姚大傳欠了多少人情,借點錢不足為過。

更何況,姚大傳是參軍的,那些軍餉恐怕都不是小數目。姚大傳看著信只能苦笑,因為信里還說道,如果他不給錢,他們就去他弟弟家裡鬧,為了不給弟弟添麻煩,姚大傳還是把手裡僅有的錢都讓郵差送走了。

可是,那些親戚都是無底洞,嘗到甜頭之後,越發變本加厲地問姚大傳要錢,還是以親弟弟作為要挾。這讓姚大傳不知如何是好,最後也是為了弟弟的家庭,他決定和弟弟一家不再往來。

此時的海峽兩岸似乎又有些割裂,姚大傳大概是覺得自己再也回不了家了,畢竟他的到來只會給弟弟添麻煩,「唉!」姚大傳又嘆了一口氣。

孤苦伶仃無依靠,異鄉人客死異鄉

被蠶食殆盡的積蓄,讓姚大傳在人生的最後只能在破敗的養老院裡度過了最後的幾年。

2013年,姚大傳去世。可是去世的消息遠在台灣,在新疆的弟弟也不知道,弟弟的女兒更不知道她這位大伯已經病逝。

養老院的工作人員也只知道這是位老兵,只得將他的骨灰安放在專門管理老兵骨灰的「榮譽之家」(台灣當地一家協助退伍軍人的機構)。

姚大傳最後的幾年,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想回家的願望在他的心底深埋著,但是異鄉人最後還是死在了異鄉。

等到弟弟的女兒找過來時,才發現這個無人認領的骨灰是曾經的姚大傳。

2022年,姚大傳弟弟的女兒終於將姚大傳的骨灰帶回了新疆,還與她父親的骨灰存放在一起,即使生時不能圓滿,但死時已經得到圓滿了。這或許也是姚大傳最後希望的,能再看看故鄉的月亮,再看看故鄉的人。

結語

姚大傳一生最幸福的時刻怕是只有和弟弟見面的那幾次,親人團聚,故鄉重回,這是幾十年以來都不曾想的場面,竟然可以在姚大傳的有生之年實現了。

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十年呢?況且軍人的一生都在為不同的信仰做奉獻,儘管有些是非對錯,但我們對這些老兵們依然充滿敬意,他們不該是這樣孤苦的結束。

參考文獻:

[1]趙川. 台灣老兵口述歷史[M].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

[2]袁勝利. 魂歸故里——一位台灣老兵死後歸鄉的故事[J]. 台聲, 2019(15):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f96d68de532b69b7abadfb4fa0f9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