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抱怨:孩子越來越難帶了,不僅不聽話,哭鬧,而且還特別的喜歡調皮搗蛋。事實是,有時候孩子難帶,都是父母自己找的。
前不久出門碰到了以前的同事,同齡的她看起來憔悴了很多,她分享的一件關於自己兩個孩子的事情,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她有兩個孩子,大寶是哥哥,二寶是妹妹,兩個人相差一歲半,原本是幸福的小家,兒女雙全,可是兩個孩子卻非常難帶,把她折磨地夠嗆。
哥哥雖然年紀大一些,但卻有很多的要求,外出逛街只要看到東西就一定要買。在家中,只要是他看著不舒服、不喜歡的東西就一定要丟掉,妥妥的是一個「小皇帝」。他要幹什麼家人也不能阻止,一旦阻止,他就會大喊大叫,變得歇斯底里。
同事說她也不想這樣,可是沒辦法,只能一次次地滿足孩子,否則看到孩子難受的樣子,自己也心疼。
而小寶因為是女孩子的緣故,所以尤其喜歡哭鬧,玩具不見的時候會哭,衣服上髒了一點會哭,想看的動畫片沒有播放也要哭,一遇到事情,哪怕是芝麻粒那么小的事都會哭鬧打滾。
而這個時候,不管她在幹什麼,只要聽到孩子的哭聲,就會立刻跑過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並幫孩子做任何她想要做的事情。
說到此,同事無奈地問:孩子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其實孩子會變成這樣,都是家長自己作的。
很多家人認為孩子還小,所以沒有給孩子定規矩、界線、說底線,沒有培養孩子等待的心理,所以等孩子長大後,就變得很難教育,很難聽話。
適當地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或者不滿足孩子的需求,才能讓孩子變得乖巧,不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也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帶。
仔細想一下,是否生活中經常看到或聽到這樣的場景:
- 孩子想買一件衣服,大人表示明天買,但孩子沒有耐心等待,繼續哭泣,在地上翻爬打滾,大喊大叫;
- 馬上就要吃飯了,家長已經喊了孩子很多次,但孩子還是跑來跑去,看電視,玩自己的,把家長的話置若罔聞;
- 孩子一碰到什麼事情就喜歡發牢騷,一發牢騷就又哭又鬧的,這時家長就會趕緊抱住孩子不斷的安慰。
……
這些都是出現在很多人生活當中或周圍的事情。為人父母,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不忍心看孩子受苦,也不忍心看孩子哭鬧,但是家長一定要注意,向孩子投降是一個惡循環的開始。
因此,家長要下定決心,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不要心軟,嘗試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同時,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哭鬧,父母就會馬上過來滿足自己,要讓孩子學會等待。
慢慢地,孩子就會習慣等待,也不會用大哭大鬧來威脅父母,以此達到自己的要求。因為孩子此時已經明白,哭鬧並不能讓自己得到想要的。
要做好這一點,首先就要給孩子設限。
有的家長認為給孩子設限是非常沒有必要的,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不聽話。也有的家長嘗試給孩子設限,但卻沒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在孩子的哭鬧聲中一次次失敗。
其實給孩子設限非常有必要,它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去控制孩子,而是為了通過設限的方式,告訴孩子:在什麼情況下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行,就算再哭鬧也沒有用,讓孩子在這其中學會正確的做法。
如果家長沒有給孩子設限,一次次立刻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麼當孩子想要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用哭鬧和喊叫來發泄。
當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或者無法被滿足的時候,孩子就很有可能做出家長無法想像的事情。給孩子設限,延遲滿足孩子,讓孩子學會等待,不僅能夠讓家長帶孩子變得輕鬆,也能夠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未來。
懂得等待的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會變得更加通情達理,更有耐心,也會變得更加有堅韌的精神。這些特質都有利於孩子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資源網的建立,能夠讓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輕鬆,更平坦。
還有相關研究表明,延時滿足的孩子,關注力和推理能力更強。這兩種特質能夠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注意力更加集中,也能夠讓孩子在數學、物理等需要強大邏輯推理能力的學科有良好成績。
以上的知識父母們都記住了嗎?
當孩子動不動就用哭鬧來達成目的時,家長不要一次次放縱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將孩子培養為一個脾氣好的人,讓自己做一回輕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