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浩然文史創辦到現在有兩年多了,考慮到大部分粉絲其實是最近半年多才關注我們,之前沉澱的很多優質內容可能大家並沒有看到。所以我們推出了舊文精選欄目,挑選比較滿意的舊作,推送給新關注的朋友。
前言:
傳統史家認為,中國歷史上有六個中興之主。分別為夏少康中興、周宣王中興、漢光武中興、晉元帝中興、唐肅宗中興,宋高宗中興。相比恢復舊業來說,東晉元帝、南宋高宗僅依靠半壁江山中興,而同樣南遷的南明卻失敗,這其中與皇帝個人素質有密切關係,爛柯人君將帶著大家一起分析其中差別。
一、謹慎行事的晉元帝
晉元帝司馬睿是晉朝奠基者司馬懿的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的孫子,他與西晉開創者司馬昭、司馬炎一系的血緣關係已經相隔較遠。西晉末年,八王之間互相征伐,司馬睿受八王最後掌權者東海王司馬越之託,與琅琊王氏王導、王敦兄弟一起經營江南,以此作退路。待到永嘉之亂洛陽城破之後,加冕稱帝。
(晉元帝 畫像)
南渡之後,東晉皇室面臨著重重考驗,最主要的有皇帝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有北來人士與南方本土人士之間的矛盾。而晉元帝對於這兩點處理的都是比較得當的。
對於東晉皇帝來說,士族就是壓在自己頭上的一座大山。而對於晉元帝來講,壓在自己頭上的大山就是琅琊王氏王導、王敦兄弟。王導、王敦兄弟是王祥之後,王祥歷任魏、晉三公之職,王氏世居琅琊,與琅琊王一係為世交。王導、王敦在東晉的建立過程中,調和各方矛盾,立下了漢馬功勞。東晉建立後,王導主政,王敦主軍,當時有諺語「王與馬,共天下」。
王與馬共天下
元帝處理與王氏兄弟關係可謂是十分謹慎,他對於王導、王敦兄弟首先極為褒揚,加官進爵毫不吝嗇,為維持與王氏之間的平衡。有一次上朝的時候,他曾邀請王導一起到龍椅上面坐,來表彰王導的功績,不過被王導婉拒。此外,在王敦叛亂之後,他下詔給王敦,沒有怪罪,反而講道「如果您還挂念我朝,就此罷兵吧,天下就可以太平了。您不同意的話,我可以讓位給您,我回琅琊繼續做王爺」。這一詔書可謂十分有分量,獲得了很多人的同情與支持。此時,他為了籠絡王氏其他人的支持,對於王導不降反升,鼓勵他為朝廷服務。其中的度可謂是把握的極為巧妙。
(影視劇 王導形象)
元帝剛建立政權就封南渡的106人為官,籠絡這些勢力,人稱「百六掾」。此外,元帝在處理與南方士族的關係可謂也是充滿智慧,元帝剛到江東,就在與南方第一大族的代表顧榮談話時講道「寄人國土,心常慚愧」,而不是以一種盛氣凌人的姿態對待南方士人。
元帝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嚴於律己,開始他十分喜歡飲酒,但後來王導因他飲酒誤事勸諫他之後,就再也不喝酒了。主管宮內事務的官員申請用絲綢做帷幕,他直接拒絕,要求夏天用青布,冬天用麻布。他寵愛的妃子想要雀釵和繡有紋彩的衣服,也全部拒絕。可見,他對生活細節都十分注意。
二、權術高手宋高宗
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宋欽宗的異母弟弟,早年封為康王,他擅長寫字以及騎馬射箭。金、宋對峙之時,他被送到金營中做人質,一次與金人將領射箭時,他接連射中三箭,以至於金人以為他只是宋朝宗室一個普通會武藝的人假冒的,要求宋廷「換真太子來」。他僥倖得以逃脫。後來,靖康之難開封城破,徽欽二帝及宗室都被北擄,只剩趙構一人為漏網之魚,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宋高宗 畫像)
高宗在南方繼承皇位後,展現出了極高的政治智慧。
高宗首先做的是獲得民心支持,他首要政策為處置百姓怨恨已久的北宋末年被稱為六賊的蔡京、童貫等奸臣,而且下詔他們的後代永不錄用為官。徽宗時,蔡京等人造元祐黨籍碑,將所有他們的反對勢力全部列入此碑加以迫害,高宗南遷後,復元祐之政,為元祐黨人平反,並將他們的後代錄用為官。此外對於投降過金朝的官員與在金所立的偽楚政權內做過官的官員都無罪釋放,並官復原職。藉此,高宗贏得士大夫階層的支持與民心。
(影視劇 宋高宗)
高宗的政治頭腦還體現在對武將的控制上面。一方面,他不得不給武將一些權力,他聽從李綱等人的建議,設立一些鎮撫使和給一些將領領導藩鎮的權力,然後分設宣撫使分區防守。此外,他注意限制武將的權力,他並非如坊間所傳,是害怕欽宗回來跟他爭奪皇位,而是害怕武將勢力擴張太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他對於武將採取籠絡為主,威脅為撫的策略。南宋武將岳飛、張浚、韓世忠、劉光世之間也有矛盾,高宗對於這種矛盾採取的是放任的態度,利用他們的矛盾來駕馭他們。看官們也不要因為這個而過於苛責,因為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篡位之事屢屢發生,限制武將是宋立國以來的傳統,高宗只是繼承祖先的傳統而已。
此外,我們看《宋史-高宗本紀》時,可以發現,基本每一年可以看到高宗下詔減免賦稅和對農民進行補貼,讓百姓休養生息。
三、荒誕的福王朱由崧
相比於中興成功的晉元帝、宋高宋。南明第一個皇帝朱由崧可謂十分昏庸。朱由崧是萬曆皇帝的孫子,福王朱常洵的兒子。萬曆年間,曾有著名的「國本之爭」,按理來說,太子應立長子常洛,但是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想立她的兒子福王常洵。朝臣也分為兩波,東林一黨主張立長子常洛,而浙黨、楚黨等黨人主力福王常洵,爭論長達15年之久,最終萬曆皇帝屈服,立朱常洛為帝。但這引發了萬曆晚年的不上朝與明末的黨爭,這一餘緒延到南明。
(萬曆皇帝 影視劇形象)
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繼承皇位之後,絲毫沒有意識到隱藏的政治危機。朱由崧酗酒好色,追歡逐樂,不以國事為念。北方強敵壓境,但福王一即位,便覺得南京宮殿太舊,加派賦稅,徵發民夫大興土木。此外他最關心的事就是以皇帝大婚為名,搜索民間絕色女子,他在南京、蘇州、杭州等地派遣太監大肆搜刮,不分門戶,不分女子是否已婚,只要長相好看就強搶。此外,他關心的是讓方士配置春藥的秘方。他的這些舉動使民怨沸騰。
福王于軍國大事,統統委託於閹黨馬士英,他說:「天下事,有老馬在」。馬士英為個人權利,大力打擊史可法等正直的官員、迫害東林黨人。李自成大順軍與張獻忠大西軍部分來歸附,南明朝廷對其不是團結加以利用,而是殘殺迫害。可謂是福王之下,一片分崩離析的場面。
文史君說
古語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晉元帝、宋高宗、福王都是南遷後的第一任皇帝。晉元帝、宋高宗都能以國事為念,盡力調節各方之間的矛盾,盡力的獲取更多的支持,維持穩定的秩序,來應對北方強敵。而福王在危亡之際,仍然耽於酒色,任用奸臣,枉顧民意,強敵壓境,卻絲毫不覺。通觀三人,元帝最無權,而最謹慎,延續了晉朝。福王最有權,而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皇帝的個人素質對於時局的影響就在於此吧!
參考文獻:
[唐]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顧城:《南明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年。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
分享、在看、大拇哥
一個都不能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7304645_12023720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