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2021-07-12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作者 / 無念

大海,藍天,紅毯,還有電影。在去年停辦了一年之後,今年的坎城終於在疫情下回歸。

7月6日,本屆坎城電影節正式開幕,影迷們心心念念期待多年的「神片」《安妮特》作為本屆電影節的開幕片,一開始就將電影節推向了一個小高潮。而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也將從本月的6號,一直持續到17號。這是屬於電影藝術的12天,也是令所有影迷心馳神往的12天。

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眾所周知,由於疫情的原因,去年坎城電影節的線下展映及競賽活動完全取消。可以說去年整整一年,全球的電影行業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停擺,全世界都籠罩在一種巨大的恐慌情緒中。甚至從去年底到今年初,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疫情的反彈,都一度讓人懷疑今年的坎城還能否順利舉行。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今年坎城的順利舉辦給電影行業以及全球的從業者和影迷帶來了巨大的好消息,但坦白來說,疫情的影響仍然不容小視。截至本周,法國仍保持著每日超過三四千人的新增感染病例,尤其是變異的Delta病毒,已經影響了全球104個國家,包括所有的歐洲國家。所以像坎城這種大型活動的舉辦,仍是冒著極大風險的。

同時,本屆坎城電影節的熱度相比以往,也有了不一樣的變化。雖然今年的坎城從以往的五月份挪到七月舉辦,氣溫是升高了不少,但在網際網路上的熱度,似乎又並不算高。

一方面,疫情的影響仍在延續,中國的出入境仍未完全開放,這導致了今年前往坎城的國內明星、劇組、媒體、片方,以及買家數量的銳減。另一方面,今年本身入圍的華語片數量也比較少,無論體量還是聲勢上來看都不大。因此至少在簡中網際網路上,有關今年坎城的報道,也不如以往的多。

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由斯派克·李領銜的第74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陣容

但,這畢竟是坎城,是全世界最高最神聖的藝術殿堂,是電影從商品回歸到藝術屬性和文化交流最為重要的舞台和陣地,它仍然是難以取代的,更是不容錯過的。

在這種情況下,拍sir採訪了多位不同的從業人員,包括切身實地去到坎城參加電影節的媒體朋友,以及在國內遠程參加線上市場和內部展映的國內買家和策展人,策劃了這次「疫情下的坎城」的選題,試圖通過不同人的視角和感受,來呈現一屆特殊的「坎城之旅」。

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坎城歸來,Cinema is back!

對很多影迷們來說,坎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真正去到過坎城,或許很難體會到這樣一處「聖地」對觀眾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由於嚴格的出入境管理政策、複雜的簽證申請流程,以及前後長達一個月的隔離要求,今年選擇前往坎城的國內媒體少之又少,有的改為邀請本就身處國外的記者進行遠程報道,有的甚至乾脆放棄了報道。這並不單單是國內的情況,據福茂透露,今年申請媒體通行證件的人數只有往屆的35%。

儘管冒著風險,但國內的媒體人陀螺依然選擇了前往坎城,這也是他第九次參加坎城電影節。

在他的音頻播客節目中,他提到了這次參加坎城的感受,經歷了一個心態上的轉變。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種嚴格複雜的流程,還要包括提前接種疫苗,頻繁的核酸檢測,一天六部電影的高強度看片,以及回國後21天的隔離政策等等。

所以,儘管他說從很早就開始準備相關的材料和手續,也很擔心自己的簽證被拒。然而當簽證下來的那一刻,他又開始思考自己冒著巨大風險,付出這麼多時間、金錢以及精力,還要頂著一系列的工作壓力,這麼做的意義在哪裡。

但是,當他真正來到了坎城,或者說回到了這樣一個心心念念的藝術聖殿後,所有的疑惑和焦慮全都煙消雲散了,取而代之的只有難以言表的興奮和激動情緒。用他的話說就是:「只想歡呼雀躍,因為Cinema is back!(電影藝術重新回來了!)」

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圖片來源於網絡

確實,不僅對於陀螺,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屆坎城都承擔著很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去年坎城取消的狀態下,流媒體逐漸侵占了全球大範圍的電影市場,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存在的空間也在急劇收縮。而坎城始終都在捍衛著電影作為藝術的存在,捍衛影院觀影的體驗。因此,今年坎城的回歸不僅釋放出了一個積極的象徵意義,即「電影藝術回來了」;同時,它也是來之不易的,具備很重要的紀念意義。能夠親身經歷並見證這一切,想必也是每個影迷都無比期待的。

除了像陀螺這樣費盡辛苦從國內去往坎城的媒體人以外,那些本身就在國外的朋友們也有著類似的感受。

豆瓣網名叫「藍詹」的朋友告訴拍sir,這是她第二年去到坎城,第一次是在2019年。那次她的主要身份是影迷,而今年,她則是全職以媒體的身份進行報道,從斯洛維尼亞來到了坎城。

據她觀察,為了配合疫情防控以及各項工作,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也做出了不小的改變。

首先最直觀的感受便是人數的減少,以往座無虛席的盧米埃爾大廳和德彪西廳在今年很少有都坐滿的情況。不過在她看來,人少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觀影體驗會變好。

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為了避免人員的聚集,今年的搶票和預約都挪到了網上,而且以往媒體分級的形式仍然存在,只不過從往年排隊先後進場的形式,變成了網上開票的先後順序差別。當然了,像所有其他搶票系統一樣,網站卡頓也是會發生的事情。所以,網上搶票其實解放了以往排隊花去的體力成本,變成了需要拼手速的時候。而且由於人太少,所以搶不到的情況也比較少。

至於所有人最關心的防疫方面,坎城也在儘可能朝著疫情下辦好實體電影節的方向而努力。比如它給所有的媒體免費提供核酸檢測,出入電影宮必須持48小時內陰性的檢測報告才可通行,而等待檢測結果又要花掉6小時,所以基本上大家每隔一天半就要去做一次核酸檢測。慶幸的是,檢測方式並不是「捅鼻子」,而是「吐口水」。

但即便是這樣,藍詹還是笑著說道:「感覺在用生命看片。」

的確,據拍sir了解到,一方面,法國仍保持著每日幾千的新增,但戴口罩這件事又沒法做到像國內這樣強制性;另一方面,就算已經接種了疫苗,但目前的疫苗並沒有能夠抵抗Delta病毒的。所以,看到在戶外大家都很少戴口罩,多少還是令人有些緊張。甚至,就在發稿前,本準備出席本屆電影節的法國演員蕾雅·賽杜,也被檢測出了新冠陽性,不得不取消所有的行程。

但是,從電影節本身以及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今年的電影節其實也「非辦不可」了。電影節本身需要借這樣的機會平衡自身運營,填補去年的損失;對法國國內這也是一個刺激消費拉動經濟的方法。所以,今年的坎城其實也在從很多方面縮減成本,包括今年申請媒體證件,坎城首次向申請者徵收了24歐的環保稅。

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坎城電影節藝術總監福茂

整體看來,從電影藝術的角度而言,坎城的回歸無疑已經做出了巨大的表率;而從經濟、旅遊等其他角度來看,舉辦電影節的作用影響也是顯著的,更別說它對於全球電影行業帶來的提振作用更是令人驚喜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就算冒著巨大的風險,還是會有那麼多人會選擇去到坎城,回歸藝術殿堂,擁抱電影。

很多人都會說,參加電影節就像是過上了另一種平行軌道的生活,把自己從原有的生活軌跡中暫時抽離出來,去過上一段只有電影的生活。來到坎城無疑就是這種生活最完美的體現了。正如藍詹所說:「當我決定去開始一段冒險的時候,我就不太在乎風險了。不然,冒險的意義在哪裡呢?」

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遠程參與,對未來懷抱信心

儘管有疫情,但坎城的回歸仍是一件大事,不僅前方報道的媒體朋友們感到激動欣慰,國內這邊不少策展人,以及買家和片商也在通過線上市場的形式積極參與到這場全球範圍的電影盛會中。

在採訪過程中,很多人都向拍sir提出了一個詞:「新鮮」。坎城就是有這樣的魔力,無論是第一次參加的業內「新手」,還是已經參加過很多次的行業「老炮」,它總是能帶來非常新鮮的體驗和感受。

一位國內某電影節的策展人告訴拍sir,之前並沒有去過坎城,今年是他第一次參加。儘管沒法去到現場,只能以線上的形式看片,但一切都是新鮮的。不僅如此,在他看來,今年坎城能夠舉辦也是市場回暖的表現,對所有熱愛電影的人來說都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

從選片的角度來看,坎城集中了全世界範圍內最新最頂級也最具質量的一批影片。能夠入選坎城,對於創作者來說不僅是一種榮譽,同時對於影片本身的加持,以及影片在世界範圍內的發行流通也有很大的幫助。就像國內的電影節,影迷和觀眾們往往也都以「有多少坎城(三大)新片展映」作為衡量這屆選片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

選片很辛苦,也是個技術活,不僅變數大,需要考慮到的因素也涉及方方面面。這位選片人說道,儘管在選片的過程中並不會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但也會視具體情況來看影片和影展本身的調性是否匹配。當然會儘可能多看片,也會特別留意關注度比較高的影片,但熱門片也不一定都能拿到,從選片到真正落實展映,這中間的影響因素也有很多。

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影片《安妮特》主創亮相紅毯

而另一位已經連續第16年參加坎城市場活動的行業「老炮」和影片專業買手,來自英福通娛樂(Infotainment China)的創始人Cindy,也和拍sir交流了她的感受。

在她看來,喜歡去坎城電影市場的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點在於,坎城提供了全球範圍內的大量優質新片,這對於從業者而言很有吸引力。第二點則是,每年的坎城還會向市場買家提供海量的片單,全都是新的項目,囊括各個類型和體量,這也給從業者提供了一個市場的新動向和新走勢,對於買家研究全球市場並作出決定是至關重要的。從這點上來看,坎城承載的行業意義成為它令所有人心馳神往的重要因素。

「當然了,」她也補充道,「如果說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會更喜歡這種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體感,和這種更傳統的能量流動的方式。大家在大太陽底下暴曬排隊半個小時去看片,看完出來大家扎堆討論爭執,我很喜歡這種感覺。當然在線上看片交流也能進行,甚至更方便了,但總覺得少了點溫度。」

雖然今年沒法去到坎城前方體驗這種感受,稍微有些遺憾。但是,坎城官方今年決定,首次在除了法國以外的5個國家的城市組織同步放映,供因疫情無法前往的買家、發行商、流媒體平台和策展人參加。這其中包括了中國北京,而展映的片單也包括了像《安妮特》《聖母》《法蘭西》《彼得羅夫的流感》等一批重要的主競賽影片。不出國門在家門口就能同步看到很多最新影片,這不僅給國內大多數上述從業者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帶來了意外的驚喜。

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電影《聖母》劇照

不過,在談到今年坎城市場帶來的感受時,Cindy也表達了些許擔憂。儘管坎城市場的行業意義依舊存在,但是在疫情尚未完全結束的當下,至少從批片市場來看,今年並不會出現像往年一樣的買片熱潮。「不僅不會有熱潮,反而我覺得會是一個低谷。」她說道。

這種推論並非空穴來風。首先,某種程度上看,做批片其實就像是賭博。能夠影響批片市場的因素太多了,除了政治、經濟、市場等方面,疫情更是加重了這其中的不穩定性,也讓這種電影文化交流和與外界的關係變得更為封閉、撕裂和敏感。而在這種不安全感的狀態下,人們更習慣蜷縮起來抱緊自己,想讓大家去開放接受外來的東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次,就今年市場而言,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可選的項目變少了。Cindy跟拍sir解釋道:「以往可能要從1000中選出1,現在只能從100里選出來1。」數量變少導致的另一個結果就是,項目的兩極分化比較嚴重。「要麼就是體量超級大的項目,要麼就是特別小的項目,中間腰部的片子消失了。」

另外,今年坎城的熱度一般和整體的市場環境也有很大關係。正如上述所言,疫情讓很多片子的製作進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也變得更加封閉;再加上流媒體及平台的侵入,市場熱度不高,而且今年的年份也比較特殊,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僅是外片的斷供,大多數的國內片方其實也在謹慎觀望中。

在這種情況下,今年坎城能夠順利舉辦,不僅是勇敢的,更是值得尊重的。可以說疫情讓世界變得分裂,而電影卻始終將人們聚攏在一起,坎城作為全球電影節當之無愧的領跑者,也在積極行使著它在全球電影節版圖上的重要責任,努力推動電影回歸日常,回到影院,回到以往大家開放擁抱、互動交流的狀態,這的確令人感動。

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至於未來的期望,Cindy也談到,儘管流媒體觀影以及線上交流的形式勢不可擋,但它們仍然無法完全取代線下的觀影和討論。

的確,待疫情結束後,線上形式以其難以比擬的便利性仍然會發揮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還是需要回到影院,回到那個掌聲雷動、大咖雲集的藝術殿堂,回到那個人與人面對面交流討論,盡情感受光影魅力的狀態中,那種體感是隔著螢幕很難體會到的。

「希望明年能夠回到坎城吧!」她笑著說道,「相信明年疫情能夠過去,就算沒法完全結束,或許那時候大家已經找到了和它坦然相處的方式,不再那麼害怕了。等到安全感重新回來的時候,人們就會去尋找精神上的寄託了,這時電影所承擔的意義和價值也就都會回來了。我覺得大家還是要有這樣的信心,共同鼓勵,攜手去度過這段稍顯艱難的時光。」

2021坎城電影節不熱,但讓人感到溫暖 | 電影節觀察

未來已來,電影正在回歸

截至目前,整個坎城電影節的日程已近半,《安妮特》《聖母》等片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而西恩·潘的《國旗日》則獲得了比較爭議的評價。接下來還有很多影片將要亮相,包括日本導演濱口龍介的《駕駛我的車》,韋斯·安德森全明星陣容的《法蘭西特派》,阿彼察邦的《記憶》,以及入圍導演雙周單元的華語片《永安鎮故事集》等等,值得大家的關注。

總而言之,伴隨著風險壓力,以及對電影藝術的不懈追尋,這都將是被載入史冊的一屆坎城電影節,更是一次令人尊重和感動的電影人大團結盛會。它的回歸對於全球的電影行業來說都是利好消息,不僅進一步說明了電影的回歸,也給所有從業者們注入了新的動力。

在坎城結束後,下半年仍然有很多重要的電影節展亟待回歸,而大家也在期待,在接下來國內的各大電影節上,能夠看到這些坎城最新影片的身影。無論如何,疫情總會過去,未來也正在路上,相信昔日那個熱鬧繁榮,所有人摘下口罩,熱情開放擁抱彼此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6940937_699621-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