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崢嶸歷史,100年光影記憶

2021-07-02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100年崢嶸歷史,100年光影記憶

作者 / 小百

一百年崢嶸歲月,一百年風雨兼程。

一百年前,風雨飄搖的中國社會,共產黨的誕生宛如一株火種,給人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1920年,上海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從1921到2021年,整整一百年,跨越近代史和當代史,中間經歷了無數重要的歷史事件,也留下了無數值得銘記的歷史瞬間。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新中國成立,到十年浩劫;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召開……一路走來,這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經歷的風雨世紀,也深深鐫刻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和記憶中,與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為了慶祝建黨一百周年,今天這篇文章,拍sir也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時代背景,選出了100部相對具有代表性的電影作品,共同串聯起共產黨建黨百年的歷史。這些電影,都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包括了一部分人物傳記片,某種程度上既是歷史片段的某種寫照,也代表了共產黨百年進程中的艱苦奮鬥和輝煌榮耀。

為了便於進行梳理和歷史劃分,拍sir將這100部電影根據其時代背景簡單劃分成了七個重要的時間段。需要說明的是,該階段劃分僅用於本文的梳理和串聯。而且,區區百部電影也無法完全窮盡和囊括中國共產黨豐富的百年歷史和重大事件,除了文中列舉的這些,今年接下來還有一系列值得期待的主旋律電影即將與觀眾們見面,我們也將持續關注。

1921-1927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的數十年間,西方列強持續侵入中國,清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人民的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為中國送來了共產主義的火種,也讓當時一批思想進步的改革分子走上了救亡圖存的道路。

1920年,李大釗和陳獨秀開始了有關建立共產黨的討論,並先後在上海、北京,以及中國的多個省份建立了共產黨的早期組織,這為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礎。直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來自國內外七個共產主義小組以及共產國際代表總共15人參加了會議。大會於7月23日召開,本當於7月30日閉幕,但由於遭到阻力,改到8月2日在浙江嘉興的南湖遊船上舉行。

後來,有很多根據1921年建黨過程改編而來的電影,其中最有名的包括1991年慶祝建黨70周年拍攝的《開天闢地》,2011年建黨90周年的《建黨偉業》,以及今年時值100周年拍攝的《1921》。

相比前兩部作品,《1921》選取了一個更加國際化的視角,演員陣容也趨於年輕化,突出「一百年,正青春」的主題。此外,也有一些講述那個年代的人物傳記片,包括根據李大釗生前回憶改編的《革命者》,以及講述首位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陳望道先生的傳記片《望道》等。

1927-1931武裝鬥爭時期

一大之後,中國共產黨成功領導了多次國內的工人罷工運動,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高潮。從1923年到1927年,進入到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1924年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但隨著革命後期蔣介石等人發動的反革命政變,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電影《建軍大業》《南昌起義》《八月一日》等片均講述了這段歷史。這也是「八一建軍節」的歷史由來。

除了南昌起義,還有之後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它們極大地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1928年,朱德南昌起義部隊與毛澤東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井岡山勝利會師,並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993年的電影《井岡山》便記錄了從秋收起義到「朱毛會師」這段時間內的歷史。

1931-1937局部抗戰時期

1931年9月,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也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然而由於國民黨採取的不抵抗政策,導致了東北的淪陷。

同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蘇聯支援下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定都江西瑞金,以中國工農紅軍作為國家的武裝力量。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歷經兩年的艱苦歲月,終於,1936年10月,長征順利結束。

可以說在1931-1937年間,中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威脅。一方面要抵禦日軍的侵略,另一方面還要與國民黨部隊進行周旋。而展現這段歷史的電影里,也大多圍繞著這些故事展開,比如那些發生在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故事,如《閃閃的紅星》《紅色娘子軍》等等;又或者是對於紅軍長征的記錄,比如《四渡赤水》《萬水千山》等等。總之,這些影片里傳遞出的革命精神至今仍值得人們學習。

1937-1945全面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的高潮。同年12月,日軍侵占南京,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舉世震驚。

到了1938年10月,抗日戰爭從戰略防禦階段轉向戰略相持階段。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正式爆發。1939年起,三次長沙會戰對日軍造成重大打擊,鼓舞了國內的抗戰士氣。1940年,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成為戰略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1941年,隨著美英同盟國向日本宣戰,中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抗日戰爭正式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3年,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同年,義大利宣布投降,法西斯軸心國解體。1945年8月,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隨後,日本終於宣布無條件投降。

從1937到1945年間的八年全面抗戰是一段血淚交織的歷史,戰爭給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同時,抗戰的勝利也極大推進了革命的歷史進程,促進了全民族的覺醒和團結,更弘揚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有關抗戰的電影作品有很多,包括大家都很熟悉的《地雷戰》《地道戰》《小兵張嘎》,經典的《平原游擊隊》《雞毛信》《永不消逝的電波》,講述抗日鐵道游擊隊的《鐵道游擊隊》《鐵道飛虎》,還有國產諜戰片高峰《風聲》和票房破11億的《懸崖之上》等等。

1945-1949解放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展開了歷史性的會談,簽訂了「雙十協定」,這就是著名的重慶談判。電影《開國大典》的開頭就是這場戲。直到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國共談判破裂,解放區軍民英勇自衛,解放戰爭打響。

1947年,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同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解放戰爭的勝利,標誌著中國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最主要歷史任務基本完成了,同時也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國家內外戰亂頻頻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

有關於這一期間的電影作品數量也相當豐富。比如,有講述國共會談的《重慶談判》;有講述東北地區剿匪的《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等;有記錄「三大戰役」的《大決戰》系列;還有根據渡江戰役、智取華山、解放上海等一系列歷史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最重要的,《開國大典》《建國大業》等作品更是作為建國「整十」周年的獻禮片,被觀眾津津樂道。

1949-1978從開國大典到改革開放

新中國成立後,近代史部分告一段落,開啟了當代史的新篇章。

這期間的影片,多數是建立在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基礎上,從此前較為宏大的戰爭、民族視角,轉向較為個體化的情感敘述和表達。其間也不乏對於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和描繪。

比如,上世紀50年代初,韓戰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直到1953年,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去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影《金剛川》上映票房破10億。今年接下來還有《狙擊手》和《長津湖》等影片,都是講述抗美援朝戰場上發生的故事。

電影《冰山上的來客》講述了邊防戰士與特務鬥智斗勇的故事;《攀登者》則描繪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征服珠峰的英勇事跡;《橫空出世》記錄了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重要成就。

1966到1976年間,十年文革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也留下了慘痛的教訓。直到現在,「十年浩劫」仍然是電影創作領域的敏感題材。不過在文革結束之初,仍誕生了一批具有強烈反思意味的優秀作品,包括《淚痕》《生活的顫音》,以及謝晉導演的「反思三部曲」等等。

除此之外,展現這一階段重大歷史事件並改編成的電影,還包括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以76年的唐山大地震為緣由,透過一個普通家庭的傷痕來觀照整個民族的傷痛;《高考1977》講述了77年文革結束恢復高考的故事;《高山下的花環》則記錄了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另外還有一批人物傳記片,像《焦裕祿》《周恩來》《鄧稼先》《楊善洲》等等,同樣透過個體視角展現時代切面。

21世紀以來的新主旋律電影

1978年以後,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社會經濟各方面高速發展。進入21世紀,電影也開始逐漸進入市場化的發展階段,主旋律電影相比以往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在內容主題以及製作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2000年,《緊急迫降》可以看作是主旋律電影類型化的一次重要嘗試,影片獲得了當年金雞獎的評委會特別獎。之後,八一製片廠出品的「驚字三部曲」《驚濤駭浪》《驚心動魄》《驚天動地》則分別以1998年抗洪救災、2003年抗擊「非典」,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作為背景,用光影留下了難忘的時代印記。

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的主題也開始融入到了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國合伙人》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年輕人追夢創業的故事;還有紀錄片《築夢2008》,記錄了08年北京奧運會的精彩盛況。博納出品的《中國機長》和《中國醫生》同樣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前者以2018年的一起航空險情作為背景,後者則記錄了此次抗擊新冠疫情中國醫生奮戰一線的故事。

另外,市場上也湧現了一批描繪特定職業的主旋律影片,包括《空天獵》(空軍)、《烈火英雄》(消防員)、《湄公河行動》(緝毒警察)、《紅海行動》(維和海軍)、《緊急救援》(海上救援隊)、《戰狼》(特種兵)等等。其中,《戰狼2》高達56億的票房,至今仍是中國電影票房榜的冠軍。

最後,像《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這一類「拼盤電影」,逐漸成為了當下新主旋律電影的代表,透過每個普通人的視角,去展現不同時代下人物與國家民族的關係,並從中表達對於祖國的熱愛之情。

結語

隨著《1921》《革命者》的上映,以及接下來的《中國醫生》《狙擊手》《長津湖》等片有望收穫較大的票房體量引爆市場,主旋律電影已經成為並且未來仍將持續成為電影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主旋律電影在當下時代找到了更好的表達形式,觀眾們對於此類電影的認可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票房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另一方面,我們也期待未來的主旋律電影能夠不斷創新,繼續保持精良的水平,誕生更多更好的作品,記錄個體,觀照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5147010_699621-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