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新能:周期底部,TOPCon「紅利牛」IPO來了

2024-01-09   鈦媒體APP

原標題:一道新能:周期底部,TOPCon「紅利牛」IPO來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松果財經

文|松果財經

2023年無疑是TOPCon技術路線正式登台的一年,而風口之下必有「黑馬」的誕生,去年最後一個工作日遞交招股書申請創業板上市的一道新能正是如此。

復盤發現,短短成立五年,一道新能在雙碳紅利期中,實現資產規模、營收規模大幅擴張。

招股書顯示,一道新能2022年資產規模達到201.13億元,3年復合增長率達219.58%。營業收入也由2020年的7.36萬元增長至2022年94.5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42.05%,預計2023年營收規模將突破100億。凈利潤更是由2020年的0.22億元增長至2023年上半年的7.21億元。

然而,跑步進場後,一道新能前方路況並非完全平坦。

一方面,其98.76%的營收來自技術壁壘與毛利率都低的組件環節,該環節在產業鏈中話語權低,議價空間小。且相比耗費十多年打造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布局的晶科、晶澳、天合等同行可比公司,一道新能規模化優勢並不突出,成本精細化管控能力明顯更弱,盈利能力波動較大。

正如上游矽料大幅漲價的2021年,一道新能毛利率由2020年的13.14%下降至2.21%,同年凈利潤扭虧。而對比同為二線組件廠商的阿斯特、東方日升,兩者毛利率也大幅下降,但整體還是略高,分別為9.26%、6.61%。

此外一道新能仍處於建設期,且其融資渠道單一,導致其資產負債率高達80%以上,而行業均值在70%左右,存在一定債務風險。

另一方面,行業維度來看,儘管上遊資源端價格回落使得產業鏈利潤逐步下沉,下游裝機超預期。然而,二級市場表現與之相反。

2019年需求大爆發下,新能源產業業績持續高增,使得其成為市場當之無愧的寵兒。然而,隨著光伏滲透率達到一定高度,行業增速放緩,且此前市場給予板塊過高的估值仍需繼續消化,業內上市公司市值持續回落,甚至創下新低,市場對光伏的偏愛似乎正在消失。

此時申請IPO的一道能源似乎前路漫漫,未來又該如何?

出海早已「兩路生花」

出海是一道新能寄予厚望的下一步計劃。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一道新能88%的營收都來自於中國,僅有11.76%來自海外。然而中國作為全球光伏製造大國,內部競爭毫無疑問的激烈,尤其是隨著新增裝機增速放緩,未來增量需求更多、本地供應優勢相對低的海外市場成為業內下一個策略重點。

事實上,光伏行業前景巨大共識未變下,2024年將是中國光伏企業出海大年。

據 IRENA 預計有2030 年光伏新增裝機量超過 900GW/年,2023-2030年CAGR高達11%。其中海外新增裝機占比以及占比增速都將不斷快於國內,正如預計的2024 年全球新增裝機量達到 500GW,同比增加14%,國內新增裝機量達到 200GW,同比增加5%。

基於大背景如此,一道新能副總裁曹曉榮公開表示,「我們已準備大幅度邁向海外市場。」

據官網顯示,2023年一道新能開啟了全球化戰略布局,當前已在德國、澳洲、新加坡等地設立子公司負責海外相關業務的拓展,正試圖搭建全球化銷售網絡和渠道,截至報告期末,業務遍布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及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按照這一趨勢,我們最大的增長潛能在海外,海外銷售的占比會越來越高,預計3-5年內,海外市場的占比將超過國內市場。」

然而當前國內光伏出海,早已「兩路生花」。

一方面,需求驅動下,我國光伏出口量占總量的一半以上,且出口仍在快速增加。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1-7月,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達32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預計全年將增長20%。

另一方面,中國光伏企業繼續加快全球化步伐,不再局限於產品出口,而是以建立海外生產基地、與外資企業參股實現產品本土化,從而真正推動品牌全球化。

北極星數據顯示,2023年有超19家光伏企業發布海外投資建廠規劃,建設範圍涵蓋光伏全產業鏈,其中僅矽片、電池、組件等環節的規劃產能就達到90GW。因此出海計劃早已不再是「純粹的」藍海。

廝殺在產業進度條更慢、空白度更高的海外市場確實能為一道新能自身提供較大的時空機會,然而橫向對比全行業,一道新能當前還處於出海規劃前夕,海外建廠遠未開始,銷售渠道也只是初步搭建,出海先發優勢略顯不足。

事實上,中國幾乎壟斷全球的電池供應,2022年中國光伏產能占全球總產能的86.7%,因此不論是在海內還是海外,產業鏈的競爭依舊以中國光伏企業為主。

總之,轉戰海外市場能為一道新能贏得更多的發育機會,但長期來看,在另一個相對寬敞的角逐地點,面對相同的競爭對手,一道新能依舊繞不開光伏新周期的核心競爭點——技術改革與變遷。

技術搶跑或許是一道新能實現彎道追趕的最佳跑道

眾所周知,增效是光伏行業此輪新周期中最核心的主題。而中游電池端正是其中的核心突破口,該環節的技術變遷引領行業新的走向。

正如當前,電池轉換效率接近「天花板」的p型路線已然快速出清,而更高效率的N型技術疊代加速,逐步成為業內主流路線已為行業共識。其中與P型電池產線兼容、當前性價比更高的TOPCon路線滲透率更是超預期的提升,預計2023年出貨量已達到20%,2024年將更快速提升至60%。

而對於企業,技術的疊代必將為率先實現技術突破並實現規模化量產的企業帶來豐厚的超額利潤。一道新能正好率先享受了電池新技術變遷帶來的紅利。

此時,對一道新能而言,較短的成立時間其實也不失為一個優勢,尤其是其自成立之初就專注N型TOPCon技術,而幾年後更是「押寶」成功,不需要對P型路線進行過多轉換,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一個初創企業由於技術變革帶來的在新建項目投資、技術變更、淘汰庫存積壓等多重考驗下的經營風險,反而順勢而上,實現強勢突圍。

技術上,招股說明顯示,一道新能TOPcon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達25.7%,明顯優於行業24.9%的平均水平,甚至比肩同行三大巨頭——晶科、晶澳、天和。而其搭載核心技術的TOPCon4.0電池實驗室轉換率更是達到26.33%,創下大面積TOPCon電池轉換效率的行業最高紀錄,該技術目前已進入量產階段。

產能上,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一道新能的電池、組件有效產能分別為5.5 GW、4.85 GW,產能利用率與產銷率均達90%以上。

正是基於其下技術以及產能上的先發優勢,2022年其營收同比增長近7倍,扭虧為盈;2023年上半年更是實現凈利潤7.21億元,相比2022年年度增長3.27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道新能藉此一舉打入大央企客戶群體當中。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今,五大發電集團一道新能已攻略其二,四小豪門更是拿下其中三家。其中2023年上半年,一道新能在三峽能源、華能集團、中國電投、中能建設幾家大央企電站企業中中標2GW N型組件,成為行業內N型組件中標量第二的企業,其產品以及技術優勢不言而喻。

正如光伏行業流傳的「先進產能永不過時」,或許成功打入大央企群體以及自身產品的技術優勢,為一道新能繼續擴產N型技術路線提供更對的勇氣與信心。資料顯示,一道新能此番IPO募集資金正是用於擴產年產14 GW N型TOPCon單晶電池和20 GW單晶組件項目。

然而,隨著2023年各企業技術路線已定,2024年競技賽將進一步激烈化,業內任何企在技術上的突破都可能帶來產業的震動。

而對於定位TOPCon路線的一道新能來說,2024年本身就是TOPCon產能大規模落地的一年,過去結構性供需緊張帶來的超額紅利即將消失;同時,HJT、BC等多種技術路線不斷突破,都在很大程度上驅動一道新能繼續潛心技術研發。尤其是考慮到其已嘗過先發制人帶來的「甜頭」,這更加堅定了其技術研發的決心。

事實上,一道新能在電池、組件、以及系統集成環節都擁有豐富的專利技術資源。招股說明顯示,其報告期內各期核心技術收入占主營收入的99%以上,擁有包括SMBB、雙面電池及單雙玻組件技術、矩形電池組件技術等提升光伏轉換效率的技術專利。

在未來可能性比較好,市場廣為關注的BC技術路線以及疊層電池技術路線上,一道新能也早已前瞻性布局,此外還布局了SCPC、SFOS等高效及超高效太陽能電池技術路線。

結語

光伏行業主產業鏈各環節的格局早已穩定,新一論後位淘汰賽更是加快進行中,對於後入者們,走老玩家早已玩透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布局以及規模化路徑來追趕對方顯然是機會渺茫的。

而技術變遷作為光伏行業新周期的核心驅動力,深耕其中,擇機發力,或許二線廠商中有望跑出成下一個新巨頭。

當然,目前光伏電池技術多線並進,整體處於底部期,對於深陷其中的企業而言想要率先且選對下一主流技術路線還是需要承擔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

因此,一道新能在技術加速變革出清的新周期中,繼續「押寶」成功依舊重要,但同時改變產品的單一結構,增強其經營抗風險能力也不能忽視。

總而言之,一道新能未來需繼續勉勵而行,方能使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