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電影到底該如何進行市場化探索?| 上影節論壇觀察

2021-06-16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主旋律電影到底該如何進行市場化探索?| 上影節論壇觀察

作者 / 坦克

到底如何定義主旋律電影?

主旋律電影為什麼越來越多?

主旋律電影為什麼越來越受年輕觀眾的歡迎?

今年恰逢建黨100周年,而今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也是主旋律大年,剛剛過去的五一檔,《懸崖之上》奪取了檔期冠軍,而在即將到來的暑期檔,包括《1921》《革命者》《長津湖》《中國醫生》《狙擊手》《無限深度》等主旋律電影也將集中公映。

事實上,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的市場表現越來越突出,多部主旋律電影獲得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作為近年來最獨特的類型片題材,主旋律電影也值得我們持續探討。怎麼樣能夠在主旋律電影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商業性方面能夠有進一步探索的空間,在市場性方面有一個新的更大發展的情景。或許通過這場論壇,會開啟每個人更深入的思考。

主旋律電影就是當代的主流電影

這次論壇嘉賓,都是有著豐富主旋律電影經驗的一線電影人。

從2017年就開機拍攝的《八佰》到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國》,再到去年的《金剛川》以及今年定檔7月1日的《革命者》,操刀過多部主旋律影片的梁靜認為,主旋律電影其實就是主流電影,因為它的價值觀就代表了一種正能量,「在很多國家其實都有這樣的電影,而且都相對在商業上非常成功,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探索。」

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演員、製片人梁靜

而對於七一就要上映的《革命者》,梁靜則表示和《金剛川》一樣,這一次影片在劇本和內容上,有著很多的創新和嘗試「,後出來的效果讓我們自己也非常激動,我相信大家看到了會非常耳目一新。」

李駿執導的災難片《無限深度》將於今年8月上映,他同樣認為現今主旋律電影就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電影,「我們這次是一個災難片,拍的是一個平民英雄,講述普通人在特殊的狀況下迸發出的一種無比強大的能量和勇氣。」

《無限深度》導演 李駿

而尹力導演,從《張思德》《鐵人》《雲水謠》開始,就一直有著豐富的主旋律電影執導經驗,也是中國主旋律電影方面探索比較早的導演。他認為,主旋律電影更多的是上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當時講主旋律和多樣化。隨著改革開放40年、國慶70年、建黨100年的相繼到來,近幾年湧現出很多優秀的主旋律電影,有了更多年輕觀眾成為他們的擁躉。

在尹力看來,主旋律電影的成功的最大原因,還是讓主旋律電影回歸到了電影、回歸到市場、回歸到藝術,尊重了所有電影它的規律。讓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在一個影片中這三樣都能兼顧得了。

參照尹力導演對主旋律電影的追述,趙寧宇把主旋律或者類主旋律的創作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第二個階段,可以說伴隨2002、2003年開始的電影產業的改革,這個改革之後使得主旋律影片有了一個升級。尹力導演為代表的《張思德》《雲水謠》《鐵人》也是其中的代表;第三個階段,則是進入到當下新主流電影的階段。我們看到一批優秀的中青年電影人投入到新主流電影創作之中,各方面的成績都是非常不錯。我們也是在探索中前進。

剛剛完成了《1921》的鄭大聖導演認為,想對比「獻禮片」,作為一個電影人,他更願意把他認知為「主流電影」。「我們相信越經典的題材,其實越有長久的生命力,因為隨著時代的眼界、隨著大家審美趣味、眼光不斷地刷新,越經典的題材越有潛力和可能做出新的詮釋。所以我們寧願把它理解為是新主流電影。」

主旋律電影的工業化進程

近年來,中國電影工業化越來越成熟,而面對著其他媒介對於院線電影的衝擊,主旋律電影似乎也應該擁有更成熟的工業化系列,也為了能讓觀眾擁有更好的影院沉浸式的體驗。隨著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電影工業體系逐漸走向成熟。國產主旋律不但在內容上贏得觀眾認可,製作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在梁靜看來,技術永遠都在更新,但她覺得電影人的意識的更新是更重要的「光有一個技術在那擺著,你的內心、你的思想達不到一個更新,其實是很難創新的,在內容和方法上還是要有新的想法。」

李駿導演表示,雖然在他的新片《無限深度》里擁有1600多個特效鏡頭,但他依然堅持認為觀眾之所以願意走入影院,是因為共同的情感體驗——「我認為所有今天在電影院裡進行的技術革新,不管是IMAX或者是CINITY等特殊銀幕,都是為了增強大家在影院裡共同去感受這個凝聚力。」

尹力導演則對梁靜、李駿談到的「共情」深有感觸,他也真誠地希望創作者們在掌握了高科技的當下,能夠讓創作回歸本心——「不管科技如何進步,不變的是藝術家在電影中能夠把最普通人的情感調動起來,從而跟觀眾達到共情互動的藝術效果。」正是因此,「所以電影永遠讓我們被吸引,永遠讓我們自己能夠感動,同時也能夠讓我們的創作感動更多的普通人和廣大觀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國家一級導演尹力

而趙寧宇老師則認為,中國電影產業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的過程。在他看來,中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一流的設備和接近一流的工作人員,曾經作為中方顧問參與了《決戰中途島》的趙寧宇認為「好萊塢跟我們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完成了工業化的過程。」

鄭大聖導演認為,目前的中生代創作者親歷了從膠片時代到數字化時代的技術革新,但在拍攝《1921》時,黃建新導演仍不停地告誡他說不要被最新的、最炫的技術誘惑,為技術去設計場面或者鏡頭。每當在監視器前看到演員們生動的面孔時,黃建新會經常說:「你看,這是任何高科技達不到的,這才是高科技。」鄭大聖由衷地表示,「這種真正內心深處火花的迸現,是任何高新科技達不到的。只有在塑造人物、傳遞人物內心世界時,高新技術才能為一部影片加分。」

小人物、大力量

《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用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折射整個大時代的變化;《金剛川》展現了炮火下小人物的群像力量……縱觀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的敘事方式,越來越多的影片將大時代背景和小人物的經歷有機結合。

鄭大聖表示,《1921》回到100年以前的歷史現場,全景式再現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革命先輩少年時,「我們願意這樣來認識他們,他們就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而電影只有回到人物本身,我們才能夠更準確的、我們才有可能更準確的去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

《1921》聯合導演鄭大聖

尹力則以《張思德》《鐵人》為例來強調小人物的重要,「為張思德立傳,就是為最普通的人作傳。這樣的人構成了我們事業的基礎,千千萬萬籍籍無名、訥於言敏於行的小戰士,構成了革命事業的基礎。」尹力表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的特質,但是在普通人身上表現出來跟普通人不一樣的就是不俗。

趙寧宇則表示,中國過去的很多重大歷史題材電影,一般比較難以避免以毛、周、朱等革命領袖為核心人物的敘述方式。到了這樣的敘事方式,可能敘事的手段就會有一些自覺的自我要求,那麼創新就就相對有難度。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主旋律電影回歸到了小人物身上,「包括他們之間激烈的抗辯,理論的交鋒,所有這些都應該回歸到他的本色,他們那時候還遠未成熟,還遠不是偉人,就是年輕的普通人。」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剛川》《光榮與夢想》編劇趙寧宇

李駿的《無限深度》也將鏡頭對準了小人物,「每個時期的觀眾都願意看英雄人物,英雄主義是不滅的。電影里雖然是普通人,但災難來臨的時候,他們有強大的能量,有救援的能力,有奉獻的精神。」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關注到小人物的力量?就是因為這個時代是每一個小人物建立起來的。面對即將到來的暑期檔,也希望各個主旋律電影能獲得口碑票房的雙豐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2346064_699621-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