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伴君如伴虎,為何清朝的宮女不願意離開皇宮?

2021-06-16     勇哥讀史

原標題:都說伴君如伴虎,為何清朝的宮女不願意離開皇宮?

唐朝詩人元稹寫過一首五言絕句《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這是唐朝宮女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唐玄宗都死去幾十年了,他身邊的宮女還在閒談唐玄宗的八卦過日子。

俗話說:「深宮如海。」在古代絕大多數朝代,宮女進宮後,就得一輩子呆在皇宮裡,不允許離開。甚至到了年老力衰之後,她們依然不能回家,會被安排到皇家寺廟、道觀里,在青燈古佛里了此餘生。

相對而言,清朝的做法較為人性化,允許宮女到了一定年齡後,離開皇宮,回歸民間。「康熙十六年奏准,凡宮女三十以上者,遣出,令其父母擇配,續選年幼女子充補。雍正元年奉旨,宮女年二十五,令其出宮。」這是說,康熙皇帝規定宮女滿30歲可以出宮,雍正皇帝則將出宮年齡提前到25歲。

後來,雍正皇帝又規定:「凡進宮女子過五年者,具蒙聖恩令其出宮聘嫁。」宮女只要服役滿5年,就可以出宮了,不必非要等到25歲。

乾隆皇帝繼位後,親自批准出台了一本《欽定宮中現行則例》,裡面明文規定:「凡各宮女子俱二十五歲俱令出宮。」此後,宮女年滿25歲出宮,就成為一條定例。

清朝另外一個比較人性化的地方是,當宮女出宮時,會根據她在宮中服役時間的長短,賞給一定數額的銀兩。賞銀的標準是:服役超過15年者,賞銀30兩;服役在10—15年之間者,賞銀20兩;服役不到10年者,賞銀10兩。這相當於朝廷發放給她們的安家費。

由於宮女大多數是在13—15歲之間進宮,所以她們大多數服役時間在10—15年之間,能夠拿到20兩銀子的安家費。這筆錢看起來不多,卻可以供一個中等家庭一年開支。

此外,如果宮女舉止笨拙,適應不了宮裡的生活,也會被打發出宮。

咸豐年間一份檔案《奏為壽康宮壽中宮交出因笨女子情形事》記載:「壽中宮交出女子一名四妞,年十四歲,於本年二月十六日進宮,在琳貴太妃位下當差,亦因學習針黹無效,是以交出,未受過責打,實系因笨交出。」這名叫四妞的宮女,年方14歲,自1839年2月16日進宮,在道光皇帝的莊順皇貴妃(琳貴太妃)手下做事當差,因為過於笨拙,做不了宮裡的針線活兒,被敬事房交到內務府,打發出宮了。

不過,雖然宮女有很多渠道可以出宮,但她們卻不願意離開皇宮。當她們到了25歲後,就會千方百計討好服侍的主子,允許自己留在主子身邊。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是她們已經適應了皇宮裡的生活,如果出了宮,就不得不重新適應外面的世界。這等於是25歲之前學到的經驗和知識,全部都丟掉了,一切從頭到來。

更何況,在清朝時期,一個女子到了25歲,基本上屬於大齡「剩女」。25歲的宮女想要找到同年齡的男子為丈夫,是極為困難的事情。就算結婚,多半也是給別人做妾的。宮女見過富貴場面的,自然不願意低頭做人。與其這樣,還不如留在皇宮裡呢。

另一方面,宮女雖然在宮裡地位很低,受到各種規矩的限制,動輒被打罵,但好歹有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膳食、衣服、胭脂水粉等都由內務府免費提供。她們每月還能領到一筆宮份(俸祿)。根據服役的年限,宮女的宮份為3—7兩銀子。此外,逢年過節,宮裡會發放一筆賞銀。把主子服侍高興了,主子也會打賞財物。這些都是宮女的收入,全部加在一起,不算少了。

宮女在皇宮內生活,又不能隨意出宮,沒有額外開支,將這些收入積蓄起來,寄回家裡,就足夠一家大小生活了。因此,在清朝時,家裡有一位在皇宮裡當差的宮女,是一件很體面的事情。

另外,外面的世界並不精彩。清朝時期,大多數時候社會並不太平。不是遇到各種天災,就是碰到兵荒馬亂。普通老百姓家庭,缺乏抵禦自然災害和兵荒馬亂的能力,搞不好就會面臨著家破人亡的慘景。當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父母往往會忍痛賣掉女兒,度過難關。至於女兒的命運會怎麼樣,那就只有天曉得。

所以,宮女老老實實地呆在皇宮裡面,過著歲月靜好的日子,難道不香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2222913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