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搭建,政策扶持,共助青年影人成長繁茂生態 | 上影節論壇觀察

2021-06-15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平台搭建,政策扶持,共助青年影人成長繁茂生態 | 上影節論壇觀察

作者 / 無念

轉眼間,本屆上影節日程已經過去三分之一了。儘管在昨天,上海終於又迎來了一場梅雨,讓悶熱的天氣稍微降了降溫,但卻絲毫沒有澆熄電影節各個單元活動舉辦的熱情。

12號,在銀星皇冠假日酒店的金爵廳舉辦了「SIFF YOUNG 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計劃發布會及青年影人論壇」的活動。整場活動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SIFF YOUNG 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計劃」(下文簡稱「Y計劃」)的首批名單公布和相關扶持政策的協議簽訂,以及青年影人的論壇。

現場公布了首批入選「Y計劃」的五位青年導演,分別是韓帥、梁鳴、饒曉志、王晶、曾國祥。此外活動也正式公布了《靜安區關於促進影視、電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上海市電影局與靜安區人民政府現場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在未來對於電影和電競產業的相關公司和人才給予進一步的扶持和幫助。

而在接下來的論壇分享中,嘉賓寧浩、王紅衛、娜塔莎·德維萊爾,以及四位出席的青年導演們就電影處女作方面的個人經驗、創作心態,以及對廣大青年電影人的職業建議等問題,進行了乾貨滿滿的分享和交流。

「Y計劃」出爐,上影節不遺餘力搭建扶持平台

作為中國的唯一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始終立足於「亞洲、華語、新人」的辦節定位,長期關注青年影人的成長發展,探尋長效扶持機制,並自覺承擔為中國電影產業輸送人才的責任。

在這樣的宗旨下,「Y計劃」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啟航。「Y計劃」由上海市電影局指導、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坎城電影市場聯合發起,旨在通過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平台價值,幫助中國青年影人對接海外電影產業,並通過上海的相關產業政策,為進一步完善電影人才培養生態格局提供助力,加強電影產業之間的溝通,以此推動全球影視創製中心的建設。

本屆「Y計劃」採取提名制的評選方式,條件是年齡在45周歲以下,且執導不多於3部劇情或動畫長片的中國籍導演。組委會邀請了業內15家知名電影公司,以及15為優秀的電影人,包括著名導演、製片人、海外發行商代表等來作為推薦機構和推薦人,共推選出69位優秀的青年電影人。最終,在導演寧浩、製片人娜塔莎·德維萊爾、編劇焦華靜、製片人沈暘,以及編劇/監製王紅衛所組成的終選推薦團的推選下,共選出韓帥、梁鳴、饒曉志、王晶、曾國祥五位導演成為首批「Y計劃」的青年影人。

終選推薦團主席寧浩提到,這是在考慮了所有提名者的個人實體、市場潛力,以及各方面的綜合水準的基礎上,做出的結果,評選過程也經歷了漫長複雜的討論。而在本次活動上,坎城電影市場總監傑霍姆·巴亞赫也發來了視頻祝福,對坎城電影市場與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進一步加深了合作表示高興,並表示這五位青年導演將有機會在今年坎城電影節的線上市場上,獲得面向海外產業來賓與媒體的官方推介展示機會。

影視人才的培育離不開優質的土壤栽培。考慮到上海近年來對電影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擴大,同時也是希望進一步大力發展電影產業實力,在活動現場,靜安區相關政府領導發布了《靜安區關於促進影視、電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靜九條」),從九個方面支持影視和電競兩大文創產業在靜安的發展。同時上海市電影局與靜安區人民政府簽訂了《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與上海市電影局關於推動靜安影視產業發展的框架協議書》,宣布將共同打造「影視創業孵化示範基地」,開展青年人才建設,推出精品佳作,形成推動影視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整體看來,這次的「Y計劃」是在多方的共同協助努力下促成的好結果。專業電影機構和電影人的背書確保入選者的專業程度,上海國際電影節利用平台資源搭建有效橋樑,同時政府提供資金和場地的支持為電影人才的創作聚力提供能量。一直以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人才培養和輸出方面可謂是不遺餘力,時刻擔負起為國家電影產業輸送人才的重要責任。此次「Y計劃」活動的順利舉辦,標誌著靜安區影視產業以及上海電影節對於青年人才的扶持,進入到一個令人期待的全新階段。

回到起點:處女作究竟「難」在哪?

在接下來的青年影人論壇上,幾位嘉賓首先回顧了自己的創作起源,回憶起自己在拍攝第一部電影作品時的經歷。

終選推薦團主席寧浩首先提到自己還是個新人的時候,當年也是得益於青年導演扶持計劃而嶄露頭角。但換個角度來看,寧浩也認為,相比目前動輒成百上千人的劇組,以前那樣的狀態反而是很好控制的,也相對比較自由。在那樣的條件下,只能這麼做,而這恰好保留了影片所具備的獨立前衛的意識風格。

而王紅衛則表示,對於青年電影人,他最看重的還是作者的才華。他認為,電影這件事,不是你需要它,而是它需要你,需要一代代有才華的電影人把它延續下去。某種程度上來看,其實並不是新人們繼承和傳遞前輩的血液,而是靠著新人們自己帶來的新鮮東西,來為這個行業注入新的養分。

幾位「Y計劃」的入圍導演中,導演王晶、梁鳴和韓帥都是剛剛完成自己的處女作長片,而饒曉志則已經拍完了自己的第三部電影。而且,在拍攝處女作《你好,瘋子!》之前,他已經有了十年戲劇舞台的導演經驗,所以他笑著說,感覺自己在拍處女作的時候是「占便宜」的。不過現在想起來,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但無論面對什麼,去行動是最重要的。

導演王晶在此前則多是以執行導演或者副導演的身份在片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自2007年從電影學院畢業,到他開始著手拍攝處女作之前,中間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蟄伏。他一直在考慮,什麼樣的題材可以作為處女作,普通大眾和電影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他在回憶這段往事時提到,作為新人,要把握好每一次機會和每一段關係,妥協對於新人來說不一定是最壞的,積累經驗才是最重要的。

導演梁鳴此前是一位演員。之所以選擇從演員身份轉變成導演,是因為自己多年的表演經歷讓他覺得積攢了一些東西,想要表達出來。處女作《日光之下》18年入圍青蔥計劃五強項目,19年入圍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一路走來,梁鳴很慶幸自己當時堅持了下來。

至於「Y計劃」五位入圍導演中的唯一一位女性導演,韓帥的長片處女作選擇了一個與自己親身經歷和個人感悟較為接近的話題。她提到,當自己還是學生的時候,就看了寧浩導演的作品,當時就被這種低成本但高質量的製作方式給觸動,這也讓她對自己未來從事導演工作確立起了一絲信心。「我覺得面對處女作最難的選擇,是敢不敢面對自己。」

總而言之,每一位創作者在面對自己的處女作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情況不一而足。但無論是資金人員上的限制,還是實操層面的阻力,最重要的,還是要付出實踐,不斷學習積累,並且一路堅持。青年導演,應該要不怕試錯,在每一次的不完美中汲取經驗,不斷完善,並逐漸轉化為自己的養分。

面向未來:如何「從2到3」甚至更多?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新人導演由於個體經驗的有限,通常會選擇更偏向於個體化的成長經歷,或者是較為作者性的情感表達來作為處女作的切口,但這樣往往會忽視影片的商業性以及市場前景。這是如今很多年輕人都會有的迷茫,也是當下大多數創投在接收項目時普遍擁有的現實情境。

面對這樣的情況,王紅衛老師首先表達了他的觀點。「將處女作和商業製作進行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斷,其實是不科學的。我們的青年電影人們,應該要看到他的長處是什麼,短板是什麼,要想辦法去跨過這條鴻溝。」

另外,他也對目前國內的年輕創作者以及眾多創投都提出了更進一步的建議。在他看來,年輕創作者還是要發自真心地寫自己想拍的東西,不是趕時髦,也不是投電影節所好,因為只有真誠才最能打動人。而創投的主辦方們也要儘量找到一些資金,來儘可能幫助支持年輕創作者們進入到實操階段,對有潛力的項目進行孵化,不能把創投辦成紙上談兵的「作文比賽」。

在這點上來看,此次的「Y計劃」就是開了一個好頭,對於青年電影人進行更加針對性以及精細化的幫助扶持。藉助上影節的廣闊平台,以及市場、創投等各個單元的積極配合與參與,「Y計劃」有很大希望助推有才華的青年電影人們脫穎而出,走向國際市場。

至於各位入圍的青年導演們,也都順利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甚至像饒曉志導演,已經完成了三部電影長片,其中《無名之輩》《人潮洶湧》都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市場反饋。那麼這些導演,又如何展開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呢?

梁鳴認為,雖然第一部影片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但其實對於追求藝術還是市場化的平衡,仍然會有一些迷茫。拍攝處女作時,可以儘可能地去純粹表達,但確實也遇到了現實的殘酷性,所以在面對下一部作品時,仍然會有一些比較困難的地方。不過,第二部作品他也有了規劃,正準備將班宇的小說《逍遙遊》搬上大銀幕。

韓帥則認為,處女作對於每個創作者來說,是只有一次的經歷。但是如果在面對第二部時還能擁有像面對處女作時一樣的勇氣和表達的話,這是不容易的。「還是不能著急,要為了講話而拍電影,而不能為了拍電影而講話。等找到拍處女作那樣的衝動時,那第二部自然而然也就來了。」

饒曉志談到,當時很快地「從1到2」拍攝了《無名之輩》,是因為《你好,瘋子!》地表現並沒有讓他感到滿意,憑著一股衝動和不服輸的決心,他很快地投入到第二部作品的創作中。結果,《無名之輩》大獲成功,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目前他的下一部作品將迎接更大的挑戰,這將是一部特效量很大、工業程度很高的商業類型片。

最後,王晶則希望下一部能做一部偏肉體向的東西。「很多導演拍攝第二部長片的時候,其實都是在修正第一部的錯誤,但其實對我來說,其實是能不能再大膽一點。因為創作本身就是有點危險刺激的事情,年輕人更應該嘗試。」

至於法國製片人娜塔莎,她也提到了目前很多年輕導演在創作作品時,喜歡投其所好琢磨國外電影節的口味,投機性地去進行創作。她認為這樣的電影反而並不會入圍重要的電影節,對於創作的本身也是一種折損。「導演必須拍攝自己內心真正追求的東西,這樣才不會為市場、為電影節而妥協,這樣的作品才是成功的。只有超越電影節的思維方式,才能觸達全球觀眾,在商業上取得更長足的進步。」

在論壇的結尾,主席寧浩也向廣大的年輕創作者們寄予了很大的鼓勵和希望,同時他也針對很多青年創作者散發出的焦慮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在他看來,創作不要太焦慮,也不要過多地擔心影片未來的命運,還是應當把自己的感受首先放在第一位。「我覺得拍電影就像是一個人去尋找朋友,有的受眾多有的受眾少,但是不見得你找的朋友少就不是好電影。上映前如果就有了很多的壓力,那這條路可能不會走很遠。」

整場論壇,從對於青年電影人的扶持,平台和資本應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再到青年電影人本身應當如何去平衡這其中的各個方面,揚長避短,解決一系列現實的問題,幾位嘉賓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但畢竟,創作是艱難的,也是孤獨的,只有真正付出行動才能將這些經驗為己所用。

問題總會不斷湧現,而成長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我們也期待,在「Y計劃」具有針對性的精心幫助下,以及各方提供的廣大支持下,會有更多從創投、市場走出的項目和影人們能夠順利開花結果,實現越來越多的「從0到1」,乃至更多,共促電影行業的繁榮生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2156875_699621-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