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胡同都是橫平豎直,這條胡同卻斜著修建,達官貴人云集

2021-06-12     勇哥讀史

原標題:京城胡同都是橫平豎直,這條胡同卻斜著修建,達官貴人云集

許多遊客到了京城後,喜歡到胡同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胡同的前世今生。通過胡同的故事,來觸摸這座古老城市的脈搏。

大家注意到,京城有一兩千條胡同,絕大多數胡同都是橫平豎直,像棋盤一樣。而在西城區地安門外大街鼓樓前有一條胡同,卻是斜著修建,是一條歪歪斜斜的胡同。這條胡同叫煙袋斜街。連胡同的名字上都帶著「斜」字。

煙袋斜街東起地安門外大街,東至小石碑胡同,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32米,毗鄰什剎海公園、恭王府、中央戲劇學院、醇親王府等標誌性地點。

煙袋斜街是怎麼形成的呢?

這是元朝時期的事情了。1292年,在著名水利工程家郭守敬的主持下,元朝修建了一條京杭大運河的延伸河道——通惠河,用來運送漕糧。通惠河修建完工後,從南方運送來的漕船,可以送到今天的積水潭一帶。漕運最多時,一年可運送漕糧200多萬擔。同時,南來北往的貨物也能通過貨船,在通惠河上暢通無阻地流動。因此,通惠河上百船聚泊,千帆竟泊,通惠河邊商棧林立,非常熱鬧。

通惠河開通後,積水潭成為了一個繁華的碼頭。積水潭不遠的鼓樓附近,成為商品集散地和往來客商的居住地,旅館、酒樓、飯館、茶肆、商店等遍布,成為當時京城最繁華的地區。為了方便客商,元朝官府在鼓樓和積水潭之間,修建了一條斜著的街道。顯而易見,斜街雖然不好看,但路程更短,能夠為客商減少路上所需時間,提高了效率。

明朝建立後,將都城往南部移動了5里,城市中心隨之南移。從積水潭到崇文門外的通惠河道不再運送漕糧,又屢遭堵塞,最終失去了通航的作用。積水潭不再是碼頭了。鼓樓周邊變得冷清起來。不過,無論滄海桑田怎麼變遷,這一條斜著的街道都不再改變,依然保持著幾百年前的格局和走向。

最初,這條斜著的街道叫鼓樓斜街。清朝時期,這裡居住著大量的旗人。旗人嗜好抽煙,鼓樓斜街上應運而生開設了許多煙具鋪子,其中有兩家叫「同台盛」和「雙盛泰」的煙具鋪子,規模最大,在京城內外非常有名。與此同時,鼓樓斜街的形狀,又像一根細長的煙袋桿兒——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像煙袋鍋兒。

長此以往,人們就給鼓樓斜街改名為煙袋斜街。到了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段改名的歷史了。

清朝時期,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吸引了許多王公貴族再次修建府邸,比如鐵帽子王恭親王奕訢和醇親王奕譞都在什剎海邊修建了王府。一時之間,煙袋斜街開設了多家高檔酒樓,專門招待達官貴人。

1802年,煙袋斜街里開設了一家經營魯菜的高等酒樓慶雲樓,以其精美的菜肴、貼心的服務,吸引了眾多達官貴人光臨。瑞郡王奕志、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等晚清歷史上的風雲人物,都是慶雲樓的常客。

珍妃、瑾妃的堂侄孫唐魯孫小時候生活在京城,經常出入宮廷,對老北京傳統、風俗、掌故及宮廷秘聞了如指掌,他後來撰寫回憶錄《中國吃》一書時,就經常提到慶雲樓。清朝末年,慶雲樓因為經營不善,廚師、夥計流出去,在京城其它地方開設酒樓,形成了京城著名的八大樓:東興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慶雲樓、新豐樓、春華樓。

誰能想到,清末民初赫赫有名的京城八大樓,竟然來源於煙袋斜街這條只有200多米長的小胡同?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結束了清朝歷史。在那以後,居住在什剎海附近的王公貴族一下子失去了收入來源,無法維持他們的奢侈生活,又缺少謀生的門路,就從家裡偷偷拿出古文字畫、奇珍異寶,拿到煙袋斜街上去變賣。一時之間,煙袋斜街上開設了許多經營文房四寶、古玩玉器、裝裱字畫的商鋪,被譽為「小琉璃廠」。

溥儀《我的前半生》記載,那時候皇宮裡的太監將古文字畫偷出來,在煙袋斜街不遠處的地安門開設了古玩店。

現在,煙袋斜街還有著不少鐘錶鋪、古董店、西服店,還有經營地道美食的餐飲店。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尋找文化名人的足跡,體驗地道的精彩美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1835666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