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辛亥革命的第一功臣非同盟會莫屬,但袁世凱的實力絕對占優——其掌控的北洋六鎮有幾十萬精兵強將,在當時無人能敵。
1911年12月,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南北議和(也可以叫南北妥協)開始。
1912年初,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南北議和達成一致(妥協)。
孫中山無奈之下,以「天下為公」為遮羞布,踐行曾經的諾言,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
當時還在南京的民國參議院根據孫中山的「推薦」,選舉袁世凱為民國大總統。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國要採取內閣制。
袁世凱卻想要總統制,甚至皇帝制。
同盟會和袁世凱的博弈之下,民國第一任內閣成立了。
按約法規定,內閣由國務總理與各部的總長組成,總理與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
內閣總理人員尤為重要,雙方各不妥協,最後經袁世凱提名,參議院通過,唐紹儀成為第一屆國務總理。
按常理,唐紹儀自袁世凱在朝鮮時起,就跟隨袁世凱,按理說是袁世凱的人。
然而唐紹儀是留美回國人士,有民主思想,而且願意主動加入同盟會。
也算給了同盟會一個台階下。
同盟會和袁世凱都能接受的唐紹儀成為了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
1912年3月,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從北京南下,到南京組織第一任內閣。
唐紹儀的內閣共設十個部,各部總長基本被袁世凱系和同盟會覆蓋,且看名單:
中華民國第一屆內閣成員及派系情況:
中華民國第一屆內閣總理:唐紹儀。
交通部長施肇基:留美博士,唐紹儀的侄女婿。
外交部長陸徴祥: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家,中立人士。
財政部長熊希齡:立憲派人士但擁護袁世凱。
陸軍部長段祺瑞:袁世凱的嫡系。
海軍部長劉冠雄:袁世凱的嫡系。
內務部長趙秉鈞:袁世凱的嫡系。
教育部長蔡元培:同盟會元老。
司法部長王寵惠:同盟會元老。
農林部長宋教仁:同盟會元老。
工商部長陳其美:同盟會元老。
表面上看,中華民國組成的第一屆內閣中,同盟會會員占據了一半的數量。
仔細一看,陸軍、海軍、內務、財務全在袁世凱手中。
同盟會難道只能在新政府中教教書、種種樹、做做生意?
1912年4月,唐紹儀的內閣遷往北京。
1912年6月,唐紹儀的第一任內閣解散——時長不足三個月。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民國第一內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1438739_12091517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