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繼東北、河北之後,時隔整整半年,又一次影院關門潮降臨。
廣東近期疫情反彈多少讓人始料未及,雖然內地疫苗接種的速度在進一步加速,但想在短期內完成全民免疫尚需時日。
根據廣東日報報道,從6月5日起廣東省內部分地區的影院和一些封閉場所暫停營業,一些非畢業季的學生也開始停課。廣東地區向來有相當穩定的票房產出,本次該地區影城的暫停多少會給即將展開的暑期檔帶來一絲不確定因素。
從去年暑期內地影城逐步恢復營業以來,階段性和區域性的疫情反彈一直沒有停止,反彈區域的零星性和不確定性都讓疫情防控一直沒有處於鬆懈的狀態。
高考結束後暑期檔也就要徐徐展開了,和之前春節檔情況類似,在距離真正檔期開始還有一段時間,但無論是廣東地區還是行業內,對暑期檔的信心不應再次動搖了。
最嚴峻的考驗和最放鬆的心態,
平穩渡過銜接過渡期
從目前態勢來看,即便我們能夠在國慶前後形成更好的全民免疫趨勢,小範圍疫情反彈和常態化疫情防控仍舊是一個長期趨勢,全國人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都會籠罩在此大環境之中。
去年暑期廣東的陸豐曾經因疫情在8月14日21時起暫停了該市內影城的營業,此時距離全國逐步恢復影院經營不足一個月,因疫情的壓力狀況不同,一些地區實際並沒有在7月進入正常的經營秩序,因此去年這次停業可能只是一種狀態的延續。
其實到目前為止,內地常態化疫情管控以來大範圍內的影院暫停只有河北、黑龍江和前段時間的營口鮑魚圈地區,好在於這些地區都不是票房重鎮,對於全國影響甚微。
包括跨年期間和上個月瀋陽疫情的反彈,都沒有讓一些區域關停電影院,只不過在此期間疫情反彈地區的票房滑落狀況很嚴重。
其實經過這一年半以來大家所遭遇疫情反覆和波動,電影院依舊是風險低於大部分公共的經營場所,表明上民眾感知疫情防控的嚴峻程度在降低,但實際上相關部門對國內外疫情的變化仍舊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民眾「防松」的心態更多會體現到網絡之上,儘管部分群眾沒有及時接種疫苗,但相對早期來看,更樂觀的和防松的心態讓民眾緊繃的神經逐步變得輕鬆起來。
其實目前內地影院端並沒有完全恢復到正常水平,從工作日票房的不理想和偏兒童&家庭觀影類型影片的乏力可見一斑。即便從質量和口碑方面,國產&進口動畫片都有提升,但均很難有往日的突出表現,更多剛需觀影集中到周末和公眾假期。
現在仍舊是疫情常態化的過渡和銜接階段,此階段不僅僅需要相關管理部門對電影行業更多的扶持和幫助,也需要影片的供給方、電影的放映單位和公眾對電影行業保持相當的信心。
階段性反彈長期維持,
定檔&落位保障後續信心
從現在來看,去年疫情恢復後首部上映的《八佰》在行業和更多民眾眼中,都應該成為一部「扭轉乾坤」的影片,相關部門和發行方當時都會抱著一種「勇士」的精神將影片投放到未知的市場。
其實近些年以來,表明上內地電影在國際獎項、意識形態領域和其他方面逐步與世界遠離和脫軌。但在整體發展和規劃來看,內地電影市場仍舊有良好的增強趨勢,在沒有形成好的觀影氛圍和足夠量的電影產品供應之前,出現絕對競爭力的影片和國際化的電影是非常困難的。
從黑龍江、河北和遼寧去年年底的疫情反彈前前後後來看,疫情雖然會波動和刺激一些群眾的心態,但在疫情的危機消散後,電影反而會成為大部分群眾緩解壓力的慰劑品,且相比長短途旅行更划算和安全。
在去年年底疫情大範圍反彈時,業內外出現不少對春節檔質疑和看衰的聲音,這其中更多是一些長期對中國電影發展看空和對國家疫情防控信心不足的人士。但從內地將電影行業作為最後一批覆工的謹慎態度來看,在沒有形成更充分和更有信心的準備之前,無論是片方還是相關管理部門,是不會輕易讓電影院在春節期間更全面的恢復營業。
從《八佰》的半空降,到去年國慶檔影片的正常發揮,再到元旦檔和春節檔,期間前前後後在很多地區都或多或少有疫情的反覆狀況,電影院和電影行業也過多遭遇到了一定程度「污名化」和「背鍋俠」的待遇。
尤其是在現階段,北美電影市場已經進一步恢復,周票房北美開始追上並反超內地,這樣對於內地電影行業其實是形成了一種壓力,畢竟在大多數領域內外,中美之間的競爭態勢非常顯著和殘酷。
儘管票房不是衡量影片的唯一標準,但票房可能是最顯著和相對容易達成超過北美的指標,今年上半年無論是元旦檔、春節檔和剛剛過去的清明節&五一檔,僅靠國產片自己逐步形成的一次次最佳XX檔,更多的因素還是各家片方的信心和勇氣。
從現階段來看,片方並不是不想擺脫對重點檔期的依賴,電影局和管理部門也希望有國產片能夠「勇敢」的站出來彌補檔期的空缺,從對待進口片的調控和落位方式便能夠感受到管理部門的良苦用心。
相比於往年春節檔和國慶檔較頻繁的進進出出,疫情恢復後的內地電影市場上,頭部和重點影片高頻次的退檔情況在減少,反而是臨時空降和提檔的情況多了一些。
今年的暑期檔到目前為止,落位定檔的影片除了幾部主旋律獻禮片之外,更多還是像動畫片和青春片為主,尚沒有更多的純粹商業大片落位,這在以往年份是很難想像的,畢竟暑期檔的時段長,容納空間大,理論上是會存在多部10億+影片的空間。
暑期仍存絕對剛需,
適應類型多樣化、題材多變
其實現階段片方的躊躇和遲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近幾年內地電影所呈現出的「贏者獨拿」和「頭部通吃」情況,會讓很多影片落位和擇檔異常困難,像元旦檔、春節檔和國慶檔也都大體上被適應檔期的類型片提前預定。
但從過往近幾年的總體情況來看,內地暑期檔在擺脫對進口片絕對的依賴之後,所能呈現出的多樣性和類型片突破的機會也變得更加具有挑戰性,至少很難用一種絕對類型的影片去定義暑期檔的適應類型。
因為當下每個檔期的觀眾群體不同,檔期的有效時間段和長短也不同,口碑的發酵時間也不盡然,這也使得暑期檔能夠成為所有檔期中對不同類型都會存在較好兼容性的檔期,也是能夠出現大黑馬和票房爆棚作品的時期。
像2015年的《捉妖記》、2017年的《戰狼2》、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和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這些影片都完全超越了業內外的對其票房的預估和認知,其票房穩定的走勢和良好的抗跌屬性,既能保障影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有穩定的收入,也會給後續影片帶來信心和接續的勇氣。
像喜劇片代表的《西虹市首富》,戰爭題材的《八佰》、《戰狼2》,主旋律色彩濃厚的《烈火英雄》,甚至像很難有突破的合拍片也有《巨齒鯊》這樣的代表,同時黃渤導演處女作《一齣好戲》,現實題材的《銀河補習班》,和香港商業警匪動作片《掃毒2》,也都在暑期檔能夠尋找到突破點。
其實內地電影市場近幾年一直都在被質疑和看衰,但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多各種類型和群體的觀眾在走入到電影院之中,表明上看對於一些「精英影迷」和「骨灰粉絲」是一種干擾和褻瀆,畢竟新觀眾在觀影禮儀和對兒童管理方面很難做到盡善盡美。
但又不得不承認,我們現在是需要不同階級和層級的影迷回到電影院(或者來到電影院)之中去,相比其他娛樂方式,電影院仍舊存在不可替代性和剛需性,無論是話題性的營造和延續,還是在影廳內的沉浸觀影體驗,包括消費過程中所能體會到的優越感都優於其他娛樂方式。
當然影迷群體和其他愛好者一樣是一個較小的和單一的圈子,吸引更多的觀眾仍然是現在電影工作者需要做的事情,好在於近幾年無論是宣傳渠道還是媒體的鋪陳,對於中國電影整體上更多是利好和褒揚,像近幾年很多許久沒有進入到電影院的觀眾都看過《八佰》《你好,李煥英》等影片,觀眾對於電影、特別是國產電影的喜愛程度再提高,而且這種需求很多時候會脫離一些精英觀眾對影片的過於苛刻的看法和要求。
其實中國電影的推動力量一直都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需要相關部門的政策放鬆和調整,也需要片方能夠提供更多的內容和影片,同樣也需要影迷和觀眾群體之間更多溝通和理解,與其擔心時不時會反彈的疫情,更應該去深度的挖掘和研究潛在的觀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