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的電影為何會如此火熱?

2023-03-28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新海誠的電影為何會如此火熱?

2023年3月28日刊總第3399期

繼《保你平安》突破5億票房之後, 3月電影市場又殺出一匹黑馬,那就是上映三天突破3億的日本動漫電影《鈴芽之旅》。其實該電影在上映之前「爆相」已經十分明顯,首先,「新海誠」這個名字就是票房的保證,加之《鈴芽之旅》在日本上映後好評如潮,影片不僅榮獲第46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配樂,還入圍了第73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短短三天時間,《鈴芽之旅》就成為了2023年引進片票房冠軍,據業內預測,《鈴芽之旅》若是能一直保持票房高昂上揚勢頭的話,10億票房成績也不是不可能。

新海誠可稱得上如今新一代的「精神房屋建築師」,他也是除了吉卜力工作室之外,唯一票房破百億的日本導演。從《你的名字》到《天氣之子》,新海誠作品就憑藉真摯動人的青春情感內核,以及唯美細膩宛如電腦壁紙的畫風,在年輕人中深受歡迎。

此次《鈴芽之旅》是新海誠繼《你的名字》《天氣之子》之後「災難系」第三部作品,這部作品也讓新海誠粉絲們足足等了三年,那麼《鈴芽之旅》作品究竟如何?新海誠的作品為何會如此受歡迎?

三年之約,《鈴芽之旅》品相如何

《鈴芽之旅》講述了生活在日本九州田舍的17歲少女鈴芽,遇見了為了尋找「門」而踏上旅途的青年,追隨著青年的腳步,鈴芽來到了山上一片廢墟之地,在這裡靜靜佇立著一扇古老的門,鈴芽仿佛被什麼吸引了一般,將手伸向了那扇門。不久之後,日本各地的門開始一扇一扇地打開。據說,開著的門必須關上,否則會引來無法控制的災難,於是一場拯救世界的旅程便這樣開啟。

新海誠的作品非常注重視覺和聽覺,所以在感官上有絕對的舒適保障,這也是非常吸引現代年輕人的地方。想必了解新海誠的人都知道,他筆下的「災難三部曲」都是與「311地震」有關的文藝產物,《鈴芽之旅》雖然題材基調很沉重,但是能看出導演並不想刻意去逼觀眾流淚。在影片中,災難的發生不再純屬自然現象,而是由喜怒無常的神明耍性子造成。新海誠特意在創作時引入了日本本土的神怪傳說:「蚓厄」,鈴芽一路途徑的九州、四國愛媛縣、神戶、東京和岩手縣,並不是單純路過打卡的公路景觀,而是分別對應著日本近代發生的五次重大地震災難。

影片中出現了四個「往門」,分別是村莊中的門(木門)、廢棄學校校門(玻璃門)、廢棄遊樂園摩天輪纜車門(鐵門)到東京電車深處的門(巨石門),這些「往門」對應著的是「家門」與「心門」,門裡藏的是過往的悲慟,而門外等著的則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善意,可以說新海誠這個情懷牌打得溫暖又自然。

此外,新海誠還設計了一個更為出彩的橋段,就是將草太「附身」到了一個只有三條腿的兒童椅上。這把椅子是鈴芽媽媽親手給她做的,在家被海嘯沖毀時缺了一條腿。它象徵著地震給一些受災者造成的身體上的創傷,同時也象徵鈴芽失母后的心理創傷。草太變成椅子後,就算只有三條腿也照跑不誤,三條腿的椅子就好比歷經磨難但又重新振作的人們。

新海誠將現實與古老傳說進行了結合,形成了新的奇幻世界觀設定,而這些奇幻的設定也能和現實結合得很好,引出了許多關於 時間、生命意義、文明的演變等問題的思考。所有魔幻設定都沒問題,可新海誠還是犯了以往作品中犯的毛病,就是將想像力這扇大門打開後,卻沒能找到將它完美關上的方法。草太在關東京的往門時犧牲了自己,後半程鈴芽都是想著如何想辦法將草太救回,那麼這其實又回到新海誠之前《天氣之子》作品的爭議,究竟是救人還是救世界。並且對於救草太,鈴芽也並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方案,她能救回草太更多是藉助了反派貓莫名其妙的轉變,這些都讓《鈴芽之旅》後半程沒能撐住,有些許拉垮。

現實與魔幻結合,

讓「新海誠」深受年輕人喜愛

雖說從《天氣之子》開始,新海誠的電影都伴隨著一定的爭議,但根本不影響大眾走進影院的心情。為何新海誠會深受年輕人喜愛呢?

首先就是唯美的電影畫面,新海誠的電影採用的是傳統的 手繪動畫技術,畫面細膩、唯美、浪漫,每一幀畫面都美得可以直接截下來當屏保。水面上的翠綠枝葉、濺落的晶瑩雨滴無不充滿比現實場景更為強烈的美感。電影在視覺上先聲奪人,給觀眾極大愉悅的享受,這是新海誠揚名立萬的最為重要的藝術特徵,《天氣之子》中每個水滴落在地上濺起的水花都不一樣,全篇1700多個鏡頭,都經過團隊反覆確認,《你的名字》成功入圍兩項享有「動畫奧斯卡」美譽的美國動畫安妮獎,此次《鈴芽之旅》的畫面同樣唯美,在畫面細節上,新海誠可謂是做到了極致。

其次,平淡且帶著點憂傷的純愛故事。日本影視作品很擅長講述「純愛」故事,新海誠的主角絕大多數都是高中生,少男少女的愛戀總是透露著一些純真與執念。他們相遇的方式是浪漫的,《你的名字》是男女主角是回眸瞬間的靈魂互換,《天氣之子》是人潮洶湧里的奇妙偶遇,而《鈴芽之旅》感情的開始也是一次擦肩而過。一旦愛上,男女主角們也會拼盡全力地雙向奔赴,《你的名字》是跨越時空的拯救,《天氣之子》是哪怕日本淹沒、未來再無晴日我也堅決不放手,而《鈴芽之旅》是哪怕是踏入另一個世界再也回不來也可以,從此消失也可以,我只想要去見我喜歡的人,純愛濃度達到了最高點。

再有,就是精美的音樂,新海誠的電影非常注重畫面和音樂的配合,將音樂和畫面完美地結合起來,讓人們在觀影時更能夠沉浸其中,加深故事情節的感受和體驗。最後,就是精神內核,新海誠的每部電影都在探討許多與現實社會息息相關的議題,如《你的名字》中探討了是青春、人生、家庭、友情、愛情等話題,《天氣之子》也在探討分析「存在主義的困境」和「神學背景下絕對價值的討論」這兩個問題,此次《鈴芽之旅》更將環境污染、災難應對、死亡哀悼、生命意義等內核植入其中,這些內容深深打動了年輕觀眾的內心,也引起了年輕人對於這些話題的思考。

新海誠電影觸動了青年一代

「宅男宅女」敏感的神經

如今新海誠被冠以「下一個宮崎駿」之名,恐怕主要還是針對兩人同樣唯美純真的畫風,以及票房上的巨大成功而言。其實兩人在創作方面的風格和氣質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會這麼說的原因,只不過是因為兩人的電影都延續著一貫的唯美「世界系」作品創作路線而已。

作為今天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動畫導演,新海誠的創作路線與宮崎駿時代的宏大敘事已然不同。究其原因,宮崎駿生活的年代是日本遭受戰爭的重創時期,他年少時目睹過戰爭,使其一生都生活在秉持反戰的理念和宏大敘事的世界觀里,他的作品也一直在傳達勇氣、正義等積極向上的力量。而到新海潮這一代,日本的社會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社會飛速發展,就業壓力隨之而來,精神上的空洞加上網際網路帶來生活便利的助推,使得當代日本年輕人想極力簡化複雜的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開始主動地孤立自己或者選擇離開城市回歸鄉村生活,「宅人群」也由此誕生。當代許多年輕人像新海誠電影的主人公一樣,雖然生活在在喧囂都市中,但時常感到寂寞和孤獨,總想做出些什麼去改變現狀,卻無從下手。新海誠的電影之所以能受到歡迎,也是因為他觸動了青年一代「宅男宅女」敏感的神經,更能感受到青年人的特質,並通過動畫作品完成與其「共鳴」。

社會環境產生了變化,許多青年人把生存的意義簡化為對個人內心感受的極度關注,與之相伴的「世界系」作品內容也產生了變化,正如新海誠所說,「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這樣了,沒有什麼變化,不會像宮崎駿的作品,仿佛每天都要去冒險,每天都要去打仗,去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其實不會真實地發生在生活里,我們的生活,只有在便利店買東西,或者擠列車的時候不小心跟旁邊的人有幾句口角,雖然只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我們的內心跟爭鬥、跟戰爭,跟拯救世界有一樣的心情起伏。」

或許在一部分人看來,新海誠的作品內容不如宮崎駿那般深刻,可畢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質,新海誠的作品隨著他的經歷在發生著衍變,從少男少女的青春純愛逐漸過渡到 沉穩大氣的社會關照,格局逐漸變寬。新海誠能不能成為大師當下還不好說,可他至少沒有固步自封,新作品也為同類型的創作者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靈感,相信未來,他的作品會越來越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075dc6b382df86ac52c63f8e1157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