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新增貸款壓力上升助貸熱再起?頭部平台迎契機,仍有機構持審慎態度

2022-06-08     華道視界

原標題:銀行新增貸款壓力上升助貸熱再起?頭部平台迎契機,仍有機構持審慎態度

圖片來源:網絡

近幾日,一則「監管要求銀行月度新增貸款要超過去年同期」的消息引發關注,據稱目前已有銀行接到窗口指導,甚至有的銀行已被當面約談,被要求月度新增貸款要超過去年同期 ,不少銀行對此更是直言壓力山大。

對此消息,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家助貸平台處得知確有此事,目前已有銀行正計劃和平台加大線上貸款合作,並有越來越多銀行表示願意和平台重點發力小微業務,未來資金量將更加充裕。

銀行放貸需求強烈

「監管要求銀行月度新增貸款要超過去年同期」,短短十餘字,卻牽動了不少銀行機構的神經。

對此消息,6月7日北京商報記者對十餘家銀行業機構進行了採訪求證,大部分機構對此諱莫如深。

不過,從近期一些銀行的公開表態以及銀行信貸中介的動作,或可窺出一二。

例如,一國有大行在業績說明會上提及,在今年的信貸投放上,總量上初步安排人民幣各項貸款增量要高於2021年,同時按照央行的要求適度調整。結構方面,一是要支持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信貸、製造業、專精特新、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的信貸增長;二是堅持零售轉型的導向,保持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穩定投放,推進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貸款等發展。

另外,近幾日一銀行信貸中介連續發布的多則營銷信息也引起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其稱某地方銀行貸款產品全年升級,無抵押無擔保,個人信用消費貸款,最高可申請額度100萬元,6月提款享年利率4.86%;另外還有銀行推出惠企政策,面向企業主提額降息,甚至可以做到前6期還款打7七折。不難看出,不少區域性中小銀行正在緊抓信貸投放,並相繼開啟降價模式謀增長。

事實上,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多地採取嚴格防控措施,中小企業尤其是餐飲、旅遊等重點行業企業受到嚴重衝擊,在此背景下,監管持續出台多項政策,鼓勵加大信貸投放支持實體經濟恢復。以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做好受疫情影響困難行業企業等金融服務的通知》為例,其中就提出,銀行機構要及時滿足因疫情暫時遇困行業企業的合理、有效信貸需求,努力實現住宿、餐飲等受疫情影響嚴重行業信貸餘額持續穩步增長。

「監管要求銀行月度新增貸款要超過去年同期,主要還是期望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給中小微企業以更多呵護。」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評價道。

對於監管這一要求,冰鑒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同樣認為,監管鼓勵銀行新增月度貸款,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補充企業現金流,幫助受到疫情等大環境影響的企業渡過難關,此外,希望通過提供信貸資金刺激企業擴大生產,穩定經濟增長。目前來看,幾乎所有的商業銀行都會積極參與其中,履行放貸責任,其中主要信貸產品包括個人購房貸和消費貸、房地產企業融資、中小企業經營貸等。

頭部助貸平台迎契機

雖然大部分銀行對這一監管要求緘口不言,但北京商報記者仍從與銀行合作的多家助貸機構處,確認了該消息。

有平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確實有銀行收到了這一要求,還有公司業務人員稱明顯感覺到銀行的放貸需求較此前更為強烈,「以前我們都是乙方,和銀行那邊合作想見一面都難,但最近明顯感覺沒那麼困難了,畢竟銀行線下增長壓力大,現在通過線上合作的方式,貸款餘額或更有利於實現新增,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利好消息。」。

「確實有所耳聞。」一助貸公司高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數據上也可表明,根據公司最新一季度財報,當期撮合貸款總額為152.5億元,較2021年同期上升40.5%。從增長的幅度來看,就能發現銀行助貸層面的需求是增加的。

還有一頭部助貸機構也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銀行、小貸公司、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都在小微信貸上發力,從平台各類資產促成借款額來看,小微借款額的增速是最快的。我們也在不斷加快風控模型疊代,尋找更多的優質資產,而且越來越多的銀行表示願意和我們在小微業務上合作,未來資金量會更加充裕。」。

「此次的窗口指導,可能是針對信貸增長不力的部分銀行。」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指出,在疫情影響下,銀行一方面擔負支持實體經濟復甦的責任,擴大信貸規模降低利率成本,另一方面面臨企業還款能力下降,壞帳上升的風險。因此,當下對銀行來說,挖掘客戶貸款需求和控制信貸風險都面臨挑戰,用傳統的方式難以滿足當下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需要通過助貸合作方來挖掘和開拓用戶需求,提升信貸效率,防控壞帳風險。

不過,雖然銀行新增貸款壓力上升,但對合作的助貸平台要求並未降低。

正如一助貸公司業務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所述,能感覺到銀行相較此前來說合作需求更為強烈,但在實際要求和合作標準上並未放鬆,比如公司的知名度和聲譽、公司的合規性和實力、公司的業務能力、風險水平、科技能力、產品等,評估合作夥伴的維度仍然非常多。

在蘇筱芮看來,銀行月度新增貸款壓力上升,確實會一定程度上利好助貸行業的發展,不過,助貸行業經過前期的嚴厲整頓,格局已逐步形成,即便銀行壓力上升,也通常會傾向於選擇頭部的助貸平台進行合作。

釐清合作權責及邊界

如何在謀增長的同時守住風險,無論是對銀行還是助貸平台,都將是一大考驗。

「銀行既要又要,風險表現要好,規模也要保證。」正如前述助貸公司高層說道,其公司合作的銀行主要還是城商行和網際網路銀行,合作過程中能感受到銀行對平台的要求仍然十分嚴格,因此,不管是合作方還是平台,目前仍保持審慎態度,跟著國家政策走,保證資產質量、健康發展是重中之重。

在蘇筱芮看來,對銀行來說,儘管監管提出能夠放寬不良容忍度等相關指標,但如何判斷這些中小企業是否具有經營的可持續性、是否會出現渾水摸魚分子仍有待衡量;另外,後續,涉助貸領域的合規問題仍是重點。在她看來,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模式,均需釐清雙方的合作權責以及邊界,做好個人信息相關的保護工作以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此外還要堅守中小銀行的地方服務屬性,在跨區展業等紅線方面保持謹慎。

於百程同樣稱,部分助貸機構在線上業務、長尾小微客戶服務、科技能力等方面具有優勢,對於銀行業務可形成補充。當然,在銀行與助貸機構合作中,要以合規為前提,不能因為加大合作而衍生出新的風險。比如銀行應建立合作機構的全行統一準入機制,與助貸機構合作中明確責任分擔,加強營銷規範性等。

王詩強則認為,今年來,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企業和個人短期資金需求增加,從而帶動了消費金融和小微企業信貸發展,這可能是一些助貸機構業績同比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對於銀行來說,後續更應該與第三方智能風控企業合作,努力打造自身風控能力、獲客能力,減少對助貸、流量巨頭的依賴,只有這樣,才能將放貸客戶變成真正的自有客戶,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者生存下去。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網

作者:劉四紅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助貸行業的兩大趨勢與三個轉型路徑

監管密集出台新政,事關銀行與助貸平台,有一利好值得關注

大家都在看

疫情影響信用卡消費額出現大幅下降,延期還款申請條件有「限制」

市場化招聘風起!又一家銀行發布總行高管「招募令」,未來將成潮流?

最大信用卡不良資產包來了

上市中小銀行人均薪酬排名:前三名分別為南京、杭州、寧波銀行

建行迎來新行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68d3c5a5bf892baeae951429fa21a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