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道歉了,但說實在的,他沒對不起任何人,更對得起中國電影

2023-02-23     青石電影

原標題:鄧超道歉了,但說實在的,他沒對不起任何人,更對得起中國電影

最近,國內影視行業非常熱鬧。

首先當然是各種國內外電影的陸續定檔。

DC大片《雷霆沙贊2》,暌別大銀幕很久的恐怖電影《梅根》,大IP電影《龍與地下城》,日本純愛電影《餘生那些年》都馬上就要和我們見面。

國產電影里也有不少期待已久的佳作,《毒舌律師》《不止不休》《宇宙探險編輯部》等等。

就算是動畫電影,也有好幾部重量級電影官宣。

前有新海誠的新作《鈴芽之旅》,後有柯南最經典的劇場版《貝克街的亡靈》要上,還有網傳的即將於4月大陸上映的《灌籃高手》。

真的是好不熱鬧。

其次是影院的在映影片,也呈現出喜人態勢。

像是闊別國內院線4年之久的漫威電影,也終於在上周登上國內院線。

而中國電影方面,儘管春節檔已經徹底過去,但是春節檔影片的生命力還是很強。

這邊,郭帆帶著主創團隊開啟《流浪地球2》的校園路演。

比起春節期間,電影的熱度不減反增,總票房也已經突破38億。

那邊,《深海》以超8.3億的總票房刷新國產原創動畫電影(非IP、非神話改編)票房記錄。

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影視圈都是一片熱鬧景象,這似乎在告訴我們一件事:

中國影視業的春天,也要來了。

在這樣一個幾乎全民狂歡的時候,有一部電影成了例外。

它,就是鄧超自導自演的新片——《中國桌球之絕地反擊》(以下簡稱《中國桌球》)。

不管是影迷還是鄧超的粉絲,相信看到《中國桌球》的數據,都會覺得「真的好慘啊」。

這部電影從定檔到上映,可謂困難重重。

原本定於春節大年初一上映,可臨到宣傳,卻沒了動靜。

後來發現,是電影里所有出現的原型人物需要換名字重新配音。

電影緊急做了修改後,終於改名定檔大年初三。

可這時候再入局,春節檔的大盤已經被幾部頭部電影瓜分乾淨,留給《中國桌球》的餘地別說多,只能是少之又少。

於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出現了,《中國桌球》再一次緊急撤檔同時也宣布了新的檔期。

儘管電影做了最大努力,但《中國桌球》似乎並沒有迎來「絕地反擊」。

正式上映首日,影片拿到了11.8%的排片,可票房卻僅有820萬元,場均人次在在映電影中幾乎墊底。

很快,《中國桌球》的排片就一壓再壓。

到了上映第四天,影片的排片已經下跌到了6.6%。

簡單來說一句話,《中國桌球》被電影市場「獵殺」了。

和慘澹的票房和排片成反比的,是主創的賣力路演。

從城市路演到學校路演,絕對是對影片有足夠的信心,才可以開展如此大規模的路演。

結果卻很魔幻。

對於這部電影,導演兼主演的鄧超可以說是信心十足,得到的卻是無人觀看,沒人買帳。

如今這個結局,有人認為是片方宣發沒做好,有人覺得就不應該撤檔,有人說是鄧超和俞白眉拖垮了電影。

不管是哪一種,總之《中國桌球》贏了口碑,票房卻失敗了。

明明影視業都在復甦,為什麼就鄧超沒有吃到紅利?

問題出在哪兒呢?

今天,青石想好好聊聊這個問題。

一、《中國桌球》的質量究竟行不行?

《中國桌球》票房慘敗,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沒人看,那肯定就是電影不行。

事實真是如此?

不盡然。

那麼電影的質量到底行不行,不如我們從網友不選擇電影的三個原因入手,來展開說說。

第一,導演組信用破產,鄧超+俞白眉=爛片?

這第一個原因,也是目前聲量最大的一種,那就是導演組合。

鄧超和俞白眉的組合,幾乎可以說是國產電影里的一個「超級王炸」。

只不過這個「王炸」,並非褒義詞。

《中國桌球》不是兩人第一次合作,在這之前,這倆導演組合有過。

除了2019年的《銀河補習班》,剩下的可以說是部部爛片。

2014年的《分手大師》,豆瓣評分5.1。

一年後的《惡棍天使》,成績更差,豆瓣評分僅有4.4。

就算是19年的《銀河補習班》,看起來已經是打了個翻身戰,其實豆瓣評分也就是勉強及格。

有了這麼多讓觀眾失望的電影在前,《中國桌球》輸在起跑線上,也就能理解了。

但是拋開這些前期印象,就電影本身來說,這是不是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呢?

毫無疑問,是。

《中國桌球》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也就是說這是一部已經提前預知結局的電影。

但整部電影看下來,緊張感卻始終不減。

無論是日常訓練還是比賽的場面調度,也是電影里的出彩點之一。

鏡頭從一側快速推到另一側,配合畫面里演員打球的畫面,高燃,爽炸,頭皮發麻!

還有就是比賽畫面中,高速慢放鏡頭下,球的路徑,角度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打球之人的表情和動作也放大到極致,這就讓銀幕前的我們非常入戲,因為太過緊張而屏息凝神。

這就應該是一部競技體育題材電影該有的效果。

還有電影里展現日常訓練的那段蒙太奇手法,技法純熟,表現一流,絕對是一部成熟的體育勵志電影。

就算是細節到對於弧光的運用,也讓電影的故事感更強。

真的要說,鄧超和俞白眉組合終於把導演干出名堂了。

可惜這部他倆目前為止水準最高的電影,卻成為票房最差的一部。

第二、綜藝過多敗光好感,鄧超還會不會演戲?

除了導演組合的「大問題」,身為主演的鄧超也是一個「爭議點」。

因為他這幾年的綜藝,有點多。

先是在《奔跑吧兄弟》里常駐,一句「we are伐木累」成了梗,時不時就會被拿出來說兩句。

之後的《五哈》,也是走的輕鬆搞笑路線。

看多了他的綜藝,就讓人覺得他里演員越來越遠了,甚至一度被觀眾質疑:鄧超還會不會演戲?

鄧超科班畢業,屬於天賦型演員,在《少年天子》里就有過驚艷的表演。

演技,早就不需要質疑了。

因為他有一種能力,一旦開始演戲,氣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次在《中國桌球》里,他就算是在義大利和在中國的戲份,都有兩個感覺。

擔任主教練之後,更是一個動作魂穿原型。

就像有的網友說的:帶著爸媽看電影,他在銀幕里出現,一個動作,就能讓人認出原型是誰。

這就是鄧超作為演員的功力所在,談何不會演戲?

第三、體育題材本就冷門,「假性」主旋律更是看膩

說實在的,在去看電影之前,青石也有這樣的擔憂。

畢竟之前的國內體育題材電影,完成度都算不上好。

更何況,這還是國人都很熟悉的桌球運動。

再有,體育題材的作品多多少少會和「熱血」「高燃」聯繫在一起,那麼會不會有很多喊口號式的劇情呢?

結果很簡單,打臉了。

電影2個多小時下來,沒有想像中的刻意煽情,沒有歪曲事實的勾心鬥角。

沒有空喊口號,沒有大段說教,沒有過度宣揚精神。

這部電影,規避了所有體育題材電影會有的毛病,學會了一件事:講好一個故事。

電影里有的是對真實歷史的精確還原,無論是場景還是人物造型,都做到了高度還原。

有的是對運動員訓練的展現,從不安分到安分,從不相信到徹底交付真心。

即使是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也都能有代入感。

因為這部電影沒有主角,唯一的主角是「桌球精神」。

二、鄧超的遭遇,對中國電影來說,其實是個好消息。

其實光是2023年開年這2個月,和《中國桌球》有類似遭遇影視作品就不少。

前有張大磊執導的迷霧劇場網劇《平原上的摩西》,後有馬伯庸IP改編的高品質網劇《顯微鏡下的大明》,就連剛剛收官的《立功》也展現出了超高的水準。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叫好不叫座。

《平原上的摩西》雖說是迷霧劇場的劇集,但是整部劇的懸疑感並不強。

張大磊將他拍電影的方式也用到了這部劇集上,花了很大的筆墨來描述故事裡的時代。

他將原著里發生在東北的故事搬到了他的家鄉內蒙古,通過鏡頭交代和道具輔助,給我們營造了一個上世紀90年代的故事背景。

當他用了將近3集的時間,把主人公所處的時代給我們構建好了之後,所有發生在劇里的故事,就變得異常真實起來。

這種拍劇的手法很少見,也很大膽。

對於看慣了快節奏懸疑刑偵劇的國劇觀眾來說,不適應是正常的。

但不適應,不代表這部劇的質量不高。

相反,在剛剛開幕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上,這部劇入圍了本屆柏林電影節劇集單元,成為史上第一部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華語劇。

這就意味著,從品質角度上看,這部劇走在了國劇的前面。

和它有同樣遭遇的,還有剛剛收官的明朝歷史劇《顯微鏡下的大明》。

這部劇就更慘了。

在開播之初,它就頂著極大的壓力。因為馬伯庸IP的關係。

馬伯庸IP在國劇領域,絕對是個大熱IP。

但是它的改編運似乎不太好,總是叫好不叫座。

從《長安十二時辰》到《風起洛陽》再到《風起隴西》,班底都很強悍,結果卻差強人意。

這次的《顯微鏡下的大明》,馬伯庸還親自擔任編劇,對自己的原著進行了大量細節填充。

於是,劇版呈現出來的就是內核不變的情況下,更具觀賞性。

能把一部歷史題材的劇集,拍成服化道精巧(不一定精緻,但是符合時代),意義深遠的短劇,對於歷史劇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這部劇的服裝,到了一張圖就直接封神的地步。

更何況,劇中還通過多場朝堂辯論,將明朝官場的黑暗都給呈現了出來。

劇集的「先鋒性」決定了他們註定小眾,就算有觀眾被作品吸引,最終也只能圈地自萌,很難安利出去。

可儘管如此,青石還是要說,或許對於這些作品自身來說,叫好不叫座是一個壞消息

但對於中國影視行業來說,其實也是個好消息。

至少,我們看到無論是國產電影還是國產電視劇,我們都已經有能力拍出高品質的作品。

還記得去年國產電影里的超級黑馬《隱入塵煙》嗎?

上映前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部小成本文藝片,能夠口碑發酵到影響票房的地步。

越來越多人進到影院看了電影,對於這樣一部純文藝片來說,票房上的成功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這個類型的電影能被更多人認可。

不過青石也承認,《中國桌球》面臨的困難更大一些。

但不管怎麼說,我們也能看到好的一面。

翻看電影的好評,觀眾是在看了电影後從客觀角度去看待這部電影的。

同樣,也有越來越多觀眾在看了影片之後,對中國體育題材電影重拾信心。

從整個電影行業來看,鄧超這部《中國桌球》可以算是「犧牲小我」的典範了。

三、當「墊腳石」的命,也不全是壞的

在《中國桌球》里,有這麼一個情節。

阿如那飾演的陳文因為球打得不錯,被調去陪龔楓練習削球。

因為一次意氣用事,兩人爆發了衝突,陳文就此退出。

走之前,他和鄧超飾演的主教練戴敏佳說:當墊腳石的命,好受嗎?

電影里,他因為一直陪著龔楓練球,慢慢失去了比賽資格,他成了龔楓的墊腳石。

放到現實,《中國桌球》似乎也成了「墊腳石」。

只不過或許也不全是壞事。

因為它就算變成「墊腳石」,也是穩當紮實的「墊腳石」。

在路演現場,鄧超對參演的年輕演員道歉,他說:是我對不起你們。

演員的努力當然不該被辜負,但說實在的,憑藉這部電影他不需要道歉,也沒對不起任何人。

甚至可以說在體育類型片上,更對得起中國電影。

在它身上,我們看到中國電影類型拓寬,技術變強。

我們也相信,中國電影會越來越好的。

青石電影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682320cd8ff5af9fb421cd5522975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