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
秋高氣爽,驅車行駛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內,公路依著地勢高低起伏,與不遠處的明長城並行蜿蜒,伸向茫茫草原。窗外,斑駁的烽燧關隘掠過眼前,讓人猝不及防與歷史展開了對話。
吳忠市境內長城總長度449.4千米,覆蓋鹽池縣、同心縣、利通區、紅寺堡區和青銅峽市19個鄉鎮63個村,長城相關建築及設施主要有關隘、城堡和敵台、烽火台遺址等。其中鹽池縣長城259公里,有23座古城堡,169個墩台、烽燧,長城牆體、城堡、墩台、關隘的密度居寧夏之首,是名副其實的「露天長城博物館」。
鹽池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王生岩對長城鍾愛有加,八步戰台是他必打卡的地方。「這是鹽池唯一保存原貌的戰台遺址,別看現在斑駁缺損,它原來有13米高,古時既能防禦游牧民族侵擾,還能用於策劃小規模的埋伏戰,同時具備瞭望台功能。」王生岩告訴記者,今年5月,八步戰台修繕工作啟動,遵循保持歷史原貌的原則,修繕禁止使用大型機械,一切都是原工藝、原材料,屆時這座古台將用於展示長城沿線的防禦設施,也是長城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臨近的吳忠市同心縣下馬關,63歲的長城保護員賀文希用最樸實的方式與長城對話。一大早,賀文希帶上餅子和水壺,開始了長城保護徒步巡查工作。「這幾年宣傳力度很大,基本沒人在長城邊開荒種地、私取牆土了。長城是文物,說啥也不能破壞咯!」正是有了賀文希這樣的長城保護員,歷史遺產在保護傳承中得以煥發新的活力。
吳忠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局長馬麗紅介紹,吳忠市搶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以價值為本深入推進長城保護修繕。2021年以來共爭取中央計劃支持吳忠市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10個,共計1.74億元,主要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吳忠段)鹽池縣、同心縣為主的東長城和青銅峽西長城文化旅遊觀光帶文化保護工程和文化旅遊服務基礎設施項目。
走進鹽池縣城西北17公里的花馬池鎮張家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鹽池工作站的買濤正專注地清理遺址土石。「目前,張家場古城址出土的主要是建築材料和生活用具,按質地可分為陶器、銅器、鐵器、骨器等,還有一定數量的封泥,大部分文物都是破損碎片。當時這裡應該是一座人口聚集、貿易繁榮的城鎮。」買濤告訴記者,張家場古城是鄂爾多斯台地地區保存最為完好、使用時間最長的秦漢古城,其發掘為研究秦漢時期北方城市的布局、秦漢邊疆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載體。
在鹽池,古長城將張家場古城遺址、長城博物館、興武營、十六堡等古城及村落串聯成線,與天然草原、牧場融為一體,構成鹽池縣沿長城旅遊廊道的重要景觀,不僅成為講述歷史、傳承文脈不可或缺的載體,還通過「長城保護+鄉村休閒+體育賽事」的組合,充分釋放長城文化的獨特魅力。
長城拐彎處,鹽池長城觀光旅遊帶沿線的張記圈村因鄉村旅遊漸漸有了名氣。村民李金名經營起了農家樂,招呼遊客時總喜歡拿長城「說事兒」:「長城根兒下長大嘛,小時候在草原上趕羊,累了還在長城腳下歇息。這些年大家都有了保護長城的意識,羊和人都不打擾它。」隨著長城旅遊的興起,李金名準備再建長城特色民宿。
馬麗紅告訴記者,長城折射了這片土地的歷史演進、民族融合與社會進步,生成了獨有的文化印記。今後,吳忠市將繼續做好長城與文旅、體育、鄉村振興等深度融合文章,在保護利用中彰顯長城文化的持久影響力。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06日 02版)
[ 責編:丁玉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66b76ce2ed29adeedc065bdfbf04c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