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網消息,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29日開幕,全球頂尖科學家匯聚上海,他們分散在15張方桌,共同探討科學發展前沿問題和未來科學發展趨勢。
參與者有包括諾獎得主在內的世界「最強大腦」,有中國兩院院士、科學家,有來自全球的傑出青年科學家、學者、青創科學家,也有不少還在讀高中的小小科學家,他們大多出生於2001年到2004年。
其中最年輕的小小科學家,是來自華東師大二附中的高一學生談方琳,只有15歲,她的研究成果是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實際上,這已經是她第二年參加這麼重量級的盛會。
早在初中階段,她就憑藉課題「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上海市科學技術學會主席獎(唯一初中生獲獎者)、一等獎。
據談方琳介紹,受作為大學的數學老師的父親的影響,她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小學階段參加了一些數學競賽的補習班,但沒有參加數學競賽。從初一暑假開始,談方琳跟著教授做研究。她的研究項目第一次建立了斐波那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繫,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在本次圓桌論壇上的交流環節,談方琳所在小組的頂尖科學家吉羅·麥森伯克教授表示,對於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面對困難和失敗的時候,如果調整心態,去反覆地重新開始。因為科研過程中,失敗總是要比成功多很多。談方琳說,這對她很有用,因為她最近在做的一個課題一直都沒有進展,有些喪氣。她意識到,之前的研究相對比較順利,現在正是需要這種精神的時候。
#15歲女生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這個話題也一度衝上熱搜,引發廣大網友討(羨)論(慕)。
看到這條消息後,網友的第一反應竟然是:不能給我媽看到
除了談方琳之外,還有不少00後新生代參與論壇。
王硯弈
來自北京四中的王硯弈坐在1號桌,正對主席台第一排。2016年,正讀高一的王硯弈就以「一種快速自穩定影像平台」項目獲得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面對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科斯特利茨、2015年度圖靈獎獲得者赫爾曼、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霍夫特等世界頂尖科學家,正讀高三的王硯弈並不怯場,他十分踴躍地參與討論。
會後王硯弈總結道:「永遠不要害怕被拒絕,不要害怕犯錯誤,要把它們當做一種成就。做你所喜愛的事情,並挑戰不可能。保持瘋狂,保持饑渴。」
陳逸晗
杭州二中的高二學生陳逸晗談到諾獎大咖,滿是星星眼:「當我們用一些稀奇古怪的幻想去問同桌的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時候,他們開心雀躍地對我們說,只要科學在發展,這一切美好的願望都會成為現實,這也是讓他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潘陽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潘陽略顯緊張,害羞的她最後選擇先去跟頂尖科學家打招呼要簽名。簡單溝通並拿到簽名後,潘陽一臉輕鬆:「我比較感興趣建築學,未來學習的方向已經差不多確定啦。」
潘柏樂
在2018年入選英才計劃後,年僅16歲的潘柏樂師從中山大學化學學院童葉翔教授。去年,潘柏樂參加了科項目,並作為第三作者,在SCI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今年5月,潘柏樂和團隊憑藉「利用廢棄物和太陽能對抗淡水危機——花生殼基活性炭/缺陷MoS2電極材料的製備及電容脫鹽性能研究」項目,拿到了代表中國出征斯德哥爾摩青少年水獎(被譽為「世界青少年水科技諾貝爾獎」)瑞典總決賽的入場券。
光催化、電吸附海水脫鹽、消防員防火潤膚霜,潘柏樂對自己參與的科研項目甚是自豪。當然,這些成果也離不開潘柏樂的家庭因素。潘柏樂介紹說:「父母在大學工作,九歲的時候我就買了一套化學實驗箱在家裡做實驗」
羨慕之餘,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天賦和努力缺一不可,對於天賦較高的孩子來說,一定的責任意識也能夠保護天賦的存在,頂尖科學家論壇是平台、是壓力,也是動力,而不至於在蹉跎歲月中,將天資一點點浪費掉。
既然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就一秒鐘也不要鬆懈。
張非,四川考霸,80後,4次參加高考4次被錄取,兩次清華,一次北大,一次復旦,真可謂"名校收割機"。
如果以高考考分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標準,那麼他絕對可以說是恐怖級別的存在。然而實際上,如果您知道他的經歷,你一定不願意像他這樣。
張非在14歲初中畢業的時候,就讀四川省郵電學校,成為了一名職高學生,只讀了兩年時間,就退學了。
2002年,張非在四川省岳池中學參加了高考,高考成績出來後他的志願是北京大學,但是不幸的是,他被北京大學拒絕了,但是復旦大學卻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但是張非拒絕了復旦大學,選擇復讀一年。
2003年,他又考取了北京大學,以606分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錄取。但是進入北大後,他開始迷失了自我,他沉迷於網絡遊戲不能自拔。
第一學期結束後,他掛了7門學科,但是北京大學的校規是掛5門學科就勸退,所以他被勸退了。
回到老家以後,張非去了南充十一中復讀一年。2005年,他以703分被清華大學數理基礎科學專業錄取,那一年,他是南充市理科狀元。
按理說,這次進入清華大學他會用功讀書的。但是讓學/習/ge沒想到的是,他進入清華大學以後再一次的沉迷於網絡遊戲,一年之後他又被清華大學勸退。
2007年,張非改名張空谷,在南充十中經過三個月的復讀,再次考入清華大學(677分,環境工程專業,南充市理科第二名)。
張非進入清華大學後,終於改過自新,努力學習,最後順利從清華大學畢業。
2012年,他考中山大學哲學專業研究生失敗。
本科畢業後,他選擇回到了四川老家發展。後來他們一家全部搬到成都居住,但是他依然沒有找到工作。
他依然有網癮,家人沒少說他,他自己也感覺到壓力很大,於是他決定戒除網癮。在這個過程中,後來在華中師範大學陶宏開教授的幫助下,張非成功戒除網癮。
2015年,張非考入一家事業單位,現在工作已穩定了。現在的他,離開了以前的圈子,和普通人一樣地工作和生活。
他的經歷讓人感慨!
從2002年開始高考到2011年本科畢業,一直到2015年步入「正軌」,又花了4年!學習哥覺得,別人正常用4年走完的人生里程,張非卻用了10年。
天道酬勤!不怕你笨,就怕你懶,一個人天資再高,不勤奮努力,也是一無所獲:相信勤能補拙!
當然,還有機遇,它往往為人所忽視。但有時候影響極大,可是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
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工夫。
蔡永康說,15歲覺得學游泳難,放棄學游泳,到了18歲遇到一個自己很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 「我不會耶」 。18歲覺得學英文難,放棄學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 「我不會耶」 。
前陣子一位清華女孩張薇的畢業感言爆火,這位從甘肅國家級貧困縣走出來的大學生,柔弱但堅定地告訴在場的幾千位觀眾:世界本就不公平,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
張薇的老家——甘肅鎮原,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國家級貧困縣,那裡交通不便,教育資源有限,經濟相對落後。第一次去省城參加物理競賽,她甚至沒有見過比賽所用的實驗儀器。當她終於找到儀器開關時,實驗時間已經到了。
她說: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異如此巨大,短暫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了改變家鄉教育現狀的種子。經過高中三年的拼搏,她來到了清華園。
然而,接下來的生活並沒有那麼順利。她的微積分作業要比別人多花三四倍的時間;競選班長不成功;報名實踐支隊長也失敗了;仰臥起坐100分只拿到了20分……
挫折重重,她在日記中寫下一句話:「無論如何,不許退縮,不許不努力,決不許放棄。」
只要咬牙堅持,生活就會給你驚喜。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後來,她參加了辯論賽,和小夥伴一起獲得了「辯論好聲音」的冠軍;她的仰臥起坐及格了;當上了班長,也開始指導實踐支隊,還順利拿到了學業優秀獎學金。
這幾年,她獲得了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地區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清華大學優秀學生幹部等榮譽等等...
這世界本不公平,這世界又異常公平,你得到的,其實都是應得的,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
2019年快要結束,
我們既然不是天選之子
那就自己多努力一些,內心就強大一點
把路走穩,把心守好
不蹉跎光陰,不辜負自己
加油!
END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於福建共青團、新聞晨報、東方網、周到上海、成都商報、微博@人民日報、網友評論、高中生學習等,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