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薦讀 | 橋上街市:鐵道橋改造「南通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2022-08-25   UniDesignLab

原標題:作品薦讀 | 橋上街市:鐵道橋改造「南通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薦讀 | 橋上街市:鐵道橋改造「南通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關注我們

第八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以「多維的綠·共享的城」為主題,吸引了333所高校、310家設計機構、9668人次參與,共徵集到2592項作品(其中,省外作品數量占比首超50%)。經專業評審和社會公示,共產生181項「優秀作品獎」和104項入圍獎,省外單位獲獎作品占比達36.7%(其中,學生組省外獲獎作品占比達63.3%,首次突破60%)。

參賽者聚焦與綠色發展關聯的各類空間,創作了一批亮點紛呈、富有創意的設計方案。近期我們將逐步推出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獲獎作品解讀,期待能為推動「雙碳」目標下城鄉建設的綠色低碳發展、美麗宜居城市建設提供思考啟迪。

第八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

金獎作品【學生組】

作品編號| B121-003411

作品名稱| 橋上的街市——舊鐵道橋改造

設計機構| 南通大學

指導老師 |范占軍 姜妍

獲獎人員| 陳琳 潘昱嵐 陳瀚 姚瑤

獲獎情況| 紫金獎金獎、優秀作品獎(學生組)一等獎

作品視頻

主創人員

主創人員(從左至右):陳琳 陳瀚 姚瑤 潘昱嵐

跨江大橋在山地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跨江大橋火車承載的功能消退,只剩下人群通行的功能。如何保留其歷史意義和景觀價值,如何將其創造性地活化、融入新的城市生活便成了有趣的話題。

通過地域文化基因的分析,我們汲取街市、吊腳樓、山城山水等元素,從體塊生成、空間功能、游賞體驗三方面提出了活化方案。

(1)以街市作為主要空間功能,設置多樣的地域活動場景;

(2)基於吊腳樓原型的研究,採用裝配式模塊搭建;

(3)創造出自然山水中多維穿行的賞游體驗。

地域文化基因分析

山水遊覽路徑要素分析

結合地域特色的模塊化建造

山與水是重慶的瑰寶,是山城人的靈魂。本次設計亮點在於重構山、城、水、橋共生的社區環境與路徑,銹色軌道與蔥蘢綠意相融,民俗精粹與現代社區相生,打造「可觀、可游、可居」的多維活動圖景,讓跨江大橋重獲新生。這是一次對歷史的傳承與發展,更是對未來的思考與憧憬。

設計模型與意象圖

主創團隊作品自述

為什麼選取吊腳樓、山水、橋作為切入點?

潘昱嵐

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中出現了各種類型的閒置空間、灰色空間,廢舊鐵道橋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白沙沱鐵道橋位於重慶這一著名的山水之城,我們希望將傳統城市空間隱匿於山水之中,打造游山逛水般的重慶街市體驗區。在重慶的山腰水畔,處處可見重慶的傳統民居建築——吊腳樓。吊腳樓是古代川渝地區人民建造山地建築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裝配式建造理念。因此我們借鑑了具有川渝特色的吊腳樓意向,通過模塊化、預製化、可拆解的空中網架結構體系,打造了依託原有鐵道橋結構的、可自由生長蔓延的綠色共享江上社區。

如何考慮模塊化結構的耐久性和後期維護?

潘昱嵐

我們的設計結合川渝特色,以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為設計理念,利用竹、木、鋼等材料進行模塊化搭建。模塊化建築結構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擴展性,可以被重複利用,因此對於其耐久性提出了較高要求。對於竹、木等材料,我們通過乾燥工藝降低濕度,在防止木材腐朽蟲蛀的同時還可以減輕重量,便於運輸和搭建;其次,壓縮技術可以使木材密度增加,提高木材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第三,也可以通過化學浸漬法對木材進行改性處理;對於鋼材,可以在材料或結構的表面進行塗漆,增加其耐久度。

由於採用了標準化部件、節點構造等,模塊部件的更換較為容易。對於模塊化結構而言,添加模塊單元或者從建築中拆除模塊化單元都是非常迅速的,可將建築運營的消耗降到最小,維護難度相較傳統建築也會略低一些。

設計的獨特性體現在哪裡?

潘昱嵐

設計的獨特性首先體現在地理位置方面。我們將廢舊鐵道橋改造成連接長江兩岸的步行風雨橋,打造可行、可憩、可遇的江上社區,讓閒置的城市空間得到了新生。其次,橋上的街市還具有區別於普通集市的獨特空間。通過模塊化的自由搭建,模擬別樣的山水意境。我們還在多樣的空間內置入多元化的休閒場所,橋上不止有做買賣的地方,也有綠植、景觀點、劇場、展示空間等,可供兩岸居民休閒玩賞。橋上的空間更豐富、功能更多元,在宛如山水詩畫般的江上社區中遊覽,人們的交往體驗也更加精彩。

可行、可憩、可遇的江上社區

決賽現場

劉剴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系副主任

隨著時代的變遷,當舊的鐵道橋失去火車承載意義而只剩下人群通行功能時,如何將其創造性活化融入新的城市生活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作品巧妙依託鐵道橋超強承載力的特點,借鑑了川渝特色的吊腳樓意向,通過模塊化、預製化、可拆解的空中網架結構體系,打造了依託原有鐵道橋結構的、可自由生長蔓延的綠色共享空中社區。作品調研了現有大橋周邊的各類市民活動,不僅將原有的橋邊生活場景融入新的社區,還創造了更多富有活力可能的場景。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風雨橋概念的傳承,可行、可憩、可遇,而通過對傳統風雨橋空間單向水平延伸演繹為多向立體交織,讓空間更豐富,讓功能更復合,讓交往類型更多樣,很好地回應了本屆大賽的主題。

(作品內容及圖片由設計團隊提供)

更多獲獎作品即將上線,敬請期待~

附件:《橋上的街市——舊鐵道橋改造》作品圖版(點擊查看)

— END —

審 核 | 何伶俊 何培根

編 輯 | 姚梓陽 廖靜靜

校 對 | 邱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