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竄美,提「三D戰略」,要先「嚇阻」大陸,再與大陸對話

2023-09-21     軍事評論

原標題:侯友宜竄美,提「三D戰略」,要先「嚇阻」大陸,再與大陸對話

日前,侯友宜正式動身前往美國,開啟自己的美國「面試」之旅。9月17日,侯友宜在華盛頓會見了美國智庫學者、國會議員以及紐約市市長。在這場會晤上,侯友宜拋出了自己關於兩岸的政治論調,即嚇阻、對話以及降低風險,因為這三個名詞的英文首字母都是D開頭,因此這也被台媒稱為「三D戰略」。

除此之外,侯友宜在9月20日出席舊金山的一場論壇中表示,台灣將會在高科技領域採取分散式的布局,不再將重心放在中國大陸,轉而尋求全球布局,配合美國的對大陸的經濟戰略,逐漸減少對大陸的依賴性。侯友宜強調,此舉將雖不利於台灣的生產效率,但可以有效避免製造和運輸風險。

顯然,侯友宜這趟美國「面試」之旅是有備而去。說的話都是美國人愛聽的,也契合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甚至為了爭取美國的支持,還拋出了在經貿問題上配合美國的論調。但仔細分析的話,侯友宜這番論調依舊是沿襲了了馬英九當政時期的基本論調。

侯友宜

從目前侯友宜的論述來看,其和馬英九最大區別只在是否有條件地承認「九二共識」。馬英九上台執政時,台當局既不希望大陸「武統」,也拒絕接受「一國兩制」,既強調加強台軍的嚇阻能力,又要與大陸展開對話。

總結下來,依舊是「不統不獨不武」,只不過其論調要比馬英九時代更加激進。相較於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此前提出的「二D」戰略,侯友宜的兩岸論調有所增加,但也沒有實質性內容。朱立倫的「二D戰略」強調的是嚇阻以及對話,簡單點解釋就是軟硬兩手抓,核心在於維持現狀。在此基礎上,侯友宜只不過是增加了一個「降低風險」的選項。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侯友宜並沒有突破國民黨傳統的政治底色。

反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侯友宜提出的「三D戰略」與賴清德「竄」美所提出的「四大支柱」存在部分重疊。賴清德的「四大支柱」,其核心就是嚇阻、維持現狀、經濟安全以及加強與「民主」國家的聯繫。兩相對比,賴清德的「四大支柱」基本已經囊括了侯友宜的「三D戰略」以及在經貿領域的闡述。

台海問題

從侯友宜與賴清德的政治論調來看,其核心區別就是在是否承認「九二共識」,以及在政治論述用詞程度上的差異。這也反映出了台灣政治已經在朝著合流的方向發展。

不過相對於賴清德,侯友宜又顯得有些不同。賴清德作為蔡英文的繼承者,其政治底色就是「台獨」,其在台灣政壇快速崛起就是因為其「台獨金孫」以及「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自稱,其政治目標就是推動台灣的「法理獨立」和「事實獨立」。而侯友宜雖然也有「台獨」傾向,但更多地還是希望「維持現狀」。

對此美國德州州立大學政治系教授翁履中認為,相較於賴清德的純鷹派作風以及國民黨的鴿派作風,侯友宜可能處於中間,屬於「和平鷹」的定義。

賴清德

對於選擇國民黨還是選擇民進黨的問題上,美國心裡似乎已經有了答案。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就是「維持現狀」,因為只有這樣台灣才能成為美國手中一張對抗大陸的「王牌」,不管是台灣「統一」還是「獨立」,都意味著台灣已經失去了對大陸的遏制能力。

在這個問題上,賴清德作為純粹的「台獨」勢力,尤其是身上貼著「麻煩製造者」的標籤,美國並不願看到賴清德執掌台灣,不可控的因素太高,尤其是可能導致美國被拖下水,被迫和中國在台海產生正面衝突。

美國政府

當然,島內同樣也有這種擔憂,所以侯友宜的支持率逐漸呈現出上升趨勢。島內多份民調顯示侯友宜的支持率已經超越柯文哲上升到第二名。尤其是在一對一的民調當中,侯友宜的支持率已經對賴清德呈現出反超趨勢。

儘管侯友宜的支持率呈現上升趨勢,但從這三位競選人的政治論述來看,兩岸統一依舊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尤其是在民進黨執政期間,修改課綱、去中國化已經愈演愈烈。在現在台灣社會中,藍營的支持者已經呈現老齡化趨勢,越往後拖,台灣的「天然獨」就會越來越多,藍營的支持者也就越來越少,這將會是未來和統台灣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阻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4fbff0b1a8266623647c231b2301a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