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巴西的銀行家雷曼,一生中做出了兩件足以讓自己名垂史冊的事情。
第一件事便是在1971年創建了一家投資銀行——加蘭蒂亞銀行,他在這家投行的管理上,一改傳統企業的管理模式,強調精英管理(升職加薪的唯一標準是業績,從不考慮工作年限)、提出合伙人制度(給最優秀的員工提供成為公司合伙人的機會)、投資人直接插手所收購企業的具體經營管理等許多巴西人從未聽說過的經營理念。
正是這些先進的經營理念,讓加蘭蒂亞銀行在各種收併購中如魚得水,一路高歌猛,比如收購零售連鎖企業美洲商店,比如收購了搖搖欲墜的博浪啤酒和在聖保羅如日中天的南極人啤酒,比如和比利時的英特布魯合併成立英博等等。
也正是這些先進的經營理念,讓那些曠世精英能死心塌地為其賣命,包括馬塞爾、貝托和博睿拓……這些左膀右臂後來成為了雷曼干成第二件更為轟轟烈烈大事的關鍵性人物。
那麼,雷曼干成的第二件大事是什麼呢?
沒錯,便是收購安海斯-布希公司,這個名字大夥可能不熟悉,但是如果說它是百威啤酒的母公司,應該就不會陌生了。
這家公司是由德國移民於1852美國聖路易斯市的密西西比河畔創立的,它最早的名稱叫作巴伐利亞啤酒廠(Bavarian Brewery)。後來因為經營不善賣給了當地一位名叫埃伯哈德·安海斯的開肥皂廠的商人。這個商人能力也一般,不過他擁有一個商業奇才女婿——阿道夫·布希。正是布希的改革,讓這家啤酒廠迅速崛起。崛起之後,布希於1876創立了百威品牌,並從他岳父手中買下了該公司一半的股份,將公司改名為安海斯-布希。從此,這家啤酒公司就變成了家族企業,代代相傳。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員幾乎在襁褓中時就會被帶到這座酒廠,所有家族子嗣在出生幾小時內就會被喂下五滴百威啤酒。
到 20世紀末,百威占據了美國市場份額的60%,獲利總額在業內也是一騎絕塵。
那麼,這麼一家實力雄厚且規模巨大的企業,為什麼會被英博收購成功呢?
主要原因可能有兩方面:
一是雷曼一直堅持的夢想和為實現夢想努力的決心。在加蘭蒂亞銀行開業的那天,雷曼就對著自己僅有的5名員工說,總有一天自己會將百威啤酒納入麾下。說這話的時候,他自己和員工的笑了,他笑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嚴肅;員工笑則是因為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二是百威繼承者昏庸無能且足夠敗家。就在英博開始加速海外擴張的時候,百威依然固守專注於美國國內市場,哪怕自己的盈利已經逐漸止步不前。這時百威的管理者布希家族的敗家能力相比他們的經營能力,那可是高出百倍。根據美國記者朱麗·麥金托希在其《褫奪皇冠》一書中的披露,布希家族的成員和公司的高管擁有一個被他們稱為「百威航空」的私家機群,包含6架私人飛機和2架私人直升機,為此他們雇用了20名飛行員。他們永遠只住五星級酒店,哪怕不是出差而是正常的日常也是如此,這些繼承者和高管們每人平均一頓工作餐的支出都超過1000美元。
另外,在對外收購方面,百威的繼承者更是將任性展現得淋漓盡致,賣什麼不是看公司需求,而是看個人喜歡。於是乎,他們買下了布希遊樂園,買下了佛羅里達的海洋世界遊樂園。你要問過山車和海豚對一家啤酒公司的發展究竟有何益處?安海斯·布希的老闆給你的答案是「不知道,但是我很喜歡」。
相比之下,那時候的英博,高消費本身就會被視為一種嚴重違規,這家公司的管理層只坐經濟艙,出差最多住三星級酒店,有時候還會與同事合住一個房間。在餐館吃飯只點最普通的飯菜,最多加一瓶自家品牌的啤酒。
當然,百威最終被英博收購了,但是收購的過程還是跌宕起伏,充滿驚濤駭浪的。
2006年底,雷曼的投行顧問、律師團隊和英博高管組成了一個秘密小組,提出了一項名為「阿姆斯特丹」的計劃,這個機會的終極目標是收購百威母公司。
為了不打草驚蛇,也為了知己知彼,在正式發起進攻之前,雷曼的團隊跟布希團隊進行了一次合作談判,授權百威成為英博旗下所有啤酒品牌在美國的總代理商。接著來便是對這個「合作夥伴」長達一年半的情報收集和分析。
2008年5月下旬,在準備發起進攻的前期,雷曼和夫人蘇珊娜,以及巴西前總統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夫婦一起到中國新疆進行戈壁沙漠之旅。當然,這次旅遊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還得時刻盯著自己的手機,生怕有什麼差錯。
墨菲定律還是出現了。
5月23日下午,這個秘密就被《金融時報》的博客泄露了。有一篇文章稱英博準備出價460億元收購久負盛名的啤酒製造商安海斯-布希,該文章甚至給出了收購該公司的財務模式的細節、交易參與者的姓名以及第一次與奧古斯都·布希四世接觸的時間。
面對布希的電話質問,雷曼還是選擇了表示自己有跟布希家族談一談的想法。
布希意識到了危險,決定採取行動。
2008年5月29日,他召集了董事會成員、高盛的銀行家、美國知名世達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以及他的長期顧問共商對策。隨後,他又向花旗銀行諮詢,想確認英博是否能一下湊齊460億的收購現金,畢竟那時金融場的危機已經初露端倪,就連曾經大佬貝爾斯登也是在JP摩根的挽救下才幸免於難。
自以為萬事俱備後,百威的繼承人選擇了單獨與雷曼進行面談。
結果很打臉,面談結束後沒幾天,英博給布希四世打了個電話,通知說他會立刻發出收購安斯-布希的書面提議:英博將報出每股65美元收購價格(對市場最高價格有18%的溢價),收購後新公司的總部依然留在聖路易斯,名字改為百威英博。
這時一場百威公司控制權的激烈爭奪戰打響了。收購提案不僅將股東和公司管理層分成對立的兩派,也點燃了網際網路上反對交易的巨大聲浪。至此,收購案儼然成了一個國家政治事件。甚至彼時的總統候選人歐巴馬也公開聲稱,如果安海斯-布希被外國公司收購,將會讓美國蒙羞,成為美國國恥。
在這場爭奪戰中,雷曼的英博團隊需要跨越「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便是美國民眾和議員,畢竟這兩類人不同意,收購了也只能「得到人得不到心」,成為燙手山芋。
2008年6月16日,雷曼的頭號軍師薄睿拓在華盛頓接受密蘇里州民主黨參議員克萊爾的約見面談。沒想到被下了套,面談結束走出門外時,美國記者早已將門口堵得水泄不通,他們需要英博向美國民眾解釋要收購百威的目的以及收購後的處置方案。
好在薄睿拓有足夠的魄力和才能,將這場公關危機成功地轉化為說服美國民眾和議員的平台,且取得了最佳效果。
第二座「大山」便是股東,畢竟要收購一家公司,最起碼得將其50%以上得股權拿下,而這成功與否的最基本前提還得是股東願不願意賣給你。
散戶和小股東不用擔心,只要價格給夠,他們自會雙手奉上。
麻煩在於大股東。
需要說明一下,雖然那時安海斯-布希的經營權依然掌控在布希家族的手中,但是他們為了維持高消費,早就將股權賣得差不多了,占股僅剩4%多一點,僅為第三大股東——這就是為什麼布希會很慌的原因。
經過努力,英博公司獲得了48%的股權許可。這時他們將目標鎖在了當時百威第二大股東——巴菲特身上,因為股神的持股有5%。
出人意料的是,幾天後,巴菲特開始拋售他持有的所有百威股票,而且拋售價格比英博給出的收購價低5美元。更巧合的是,這些股票的一半全部被英博給拿下了。
很明顯,巴菲特這是在幫英博。
為什麼要幫?
《華爾街日報》給出的答案是:巴菲特和雷曼一見如故,他們有相同的人生經歷,有相同的處事風格,甚至都有著一起共事數十年的搭檔。
最後,說說第三座「大山」——收購資金。
7月13日,經過數周的角力,若干次涉及500多位股東、律師、銀行家的會議之後,安海斯-布希最終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接受了英博520億美元的出價。
但是,當時正處於次貸危機期間,很多金融機構都自身難保,從哪裡籌集520億美元的現金呢?
就在陷入僵局的時候,英博的財務長費利南·杜特拉出馬了,因為他在這之前高瞻遠矚,已經以自己的江湖地位和行業口碑成功說服了10家銀行:桑坦德銀行、東京-三菱銀行、巴克萊資本、法國巴黎銀行、德意志銀行、富通銀行、荷蘭國際集團、JP摩根、日本瑞穗實業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這十家銀行組成財團,為英博收購提供融資,而且在合作協議里把「重大不利變動條款」給刪除了——這意味著這十家銀行只要不破產,都得給錢。
值得一提的是,英博的運氣也足夠好,一開始的十家銀行里,是有雷曼兄弟的,後來杜特拉才用富通銀行替代了雷曼兄弟。
跨過這三座大山後,2008年11月18日,英博公司正式完成對安海斯-布希的收購。自此以後,這個全球最大的啤酒生產商成為了比利時企業,不過直到現在,這家公司的管高中,一直保留著有2/3人是巴西人的傳統。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