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風的種類與風向的判斷喀斯特地貌、風成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底地貌,一次搞懂!

2023-11-08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高考地理中風的種類與風向的判斷喀斯特地貌、風成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底地貌,一次搞懂!

1.風的形成

(1)高空風與近地面風

高空風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風受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與等壓線有一個30°45°的夾角。試題沒做特殊要求,一般指的是近地面風,三圈環流中各風帶的風向均為近地面風。各類等壓線圖中凡涉及風向問題,一般通過作圖解決,垂直於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作出水平氣壓梯度力,再根據所處南、北半球進行左偏或右偏得出風向。

(2)海陸風與季風

海陸風反映的是海洋與陸地之間風向的日變化;季風反映的是海陸之間風向的季節變化。兩者都與海、陸之間的氣溫差異導致的氣壓差異有關。成因都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3)山谷風

是由於山谷的山坡與谷中空氣在白天、夜晚的溫度差異造成,白天吹谷風,夜晚吹山風。

(4)城市風

城市由於城市熱島,城區溫度總是高於郊區,導致近地面城市氣壓低於郊區,風總是由郊區流向城區,形成城市風。城市風的強弱取決於城區與郊區的溫差大小,溫差大城市熱島強度大,溫差小城市熱島強度小。

(5)颱風

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26 ℃以上廣闊洋面上的熱帶海洋氣旋,盛行於夏秋季節,主要發生在太平洋。颶風發生在大西洋,熱帶風暴發生在印度洋。

(6)狹管風(效應)

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狹窄地形時,風速加大。城市狹管效應指城市高層建築物間距小,導致風力增加。因此建築物布局可加大樓間距或讓樓間走廊與城市主導風向偏離一些。

(7)焚風

是指氣流經過山脈後,空氣沿背風坡下沉,氣溫升高,濕度減小。焚風往往以陣風形式出現,從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可以促進春雪消融,作物早熟,也易引發森林火災、乾旱等自然災害。

(8)龍捲風

發生在陸地上叫陸龍捲,發生在海洋上叫海龍捲,又叫水龍捲。龍捲風屬於氣旋系統,中心氣壓低,接觸水面時,水流被吸到龍捲風的中間空洞裡,並隨向上的渦流不斷向上運移,形成特殊的吸水景觀。由於重力作用,液態水不易長時間在空中停留,龍吸水後,吸到天上的水就會傾瀉而下,形成暴雨。

2風的運動形式及性質

水平方向上,氣流有輻合和輻散,如鋒面形成時冷暖氣流的輻合,暖氣團上升;氣旋則是四周氣流向中心輻合,垂直氣流上升,這是由水平氣流導致的垂直運動。

氣流按性質分,有乾濕和冷暖之分,水平方向上,盛行西風由較低緯度吹向較高緯度,由於氣溫降低,水汽易凝結,故性質為溫暖。來自較高緯度的風,氣溫較低,為冷氣流。低緯信風一般是乾熱的,但如果來自海洋,則是濕熱的。

3風的表達

(1)依據等壓線、風頻圖、風向標判讀

風向標:如下圖,長豎線為風杆,代表風向,風尾標在風杆的左側,一道風尾代表二級風,標風尾的一側為風向,即風吹來的方向。

風頻圖:如下圖,風玫瑰圖中的點與坐標中心點連線長短表示出現頻率高低,風向都是吹向中心點。下圖中最大風頻風向為西北風,最小風頻風向為東北風。

等壓線圖:風向的判斷主要通過作圖法確定,作出水平氣壓梯度力,然後再左偏或右偏30°45°角。

(2)依據當地的氣候類型及所處的風帶位置判讀

氣候類型 風向
熱帶季風氣候 冬季吹東北風、夏季吹西南風
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 冬季吹西北風、夏季吹東南風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受西風帶影響
地中海氣候 冬季受西風帶影響

(3)依據工業區的合理布局判讀

工業區位於當地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與盛行風向相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4)依據風造成的某些地理現象判讀

沙丘:沙丘迎風坡較緩,背風坡較陡。

旗形樹冠:迎風面樹枝受損,背風面樹枝不斷生長,樹冠指向背風的一側。

機場跑道:機場跑道方向一般與當地主要風向平行。

大氣污染濃度:一般下風向污染濃度比較大。

火山灰厚度:順著盛行風向,距離火山口越近其厚度越大,距離火山口越遠火山灰厚度越小。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與地表水對可溶性岩石溶蝕與沉澱,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積等作用形成的地貌,為中國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兩大類,地表有石芽與溶溝,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喀斯特盆地與喀斯特平原,峰叢、峰林與孤峰;地下有溶洞與地下河,暗湖。

喀斯特地貌在中國分布最廣,其集中分布於桂、黔、滇等省區,川、渝、湘、晉、甘、藏等省區部分地區亦有分布。

風成地貌

在風對地面物質進行吹蝕、搬運和堆積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統稱為風成地貌。世界上的風成地貌主要分布在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我國西北地區也有較大面積的風成地貌分布。

冰川地貌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屬於氣候地貌範疇。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蹟。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低於積累的速度那麼冰川將會向前擴展冰川逐漸加厚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超過了積累的速度那麼冰川將會向起點後退冰川逐漸變薄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與積累的速度大致相同那麼冰川尖端位置不變將會不斷產生冰磧物沉積

冰川侵蝕地貌示意圖

冰川侵蝕原理

U型谷的形成

冰川侵蝕地貌成因整體示意圖

冰川侵蝕地貌成因整體示意圖

角峰形成示意圖

塔狀尖峰示意圖

峽灣的形成示意圖

羊背石形成原理示意圖

冰川堆積地貌示意圖

冰川沉積原理示意圖

海底地貌

海水覆蓋下的固體地球表面形態的總稱。海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縱貫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綿延 8 萬千米,寬數百至數千千米,總面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大洋最深點11034 米,位於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 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於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過大陸平原。整個海底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單元,及若干次一級的海底地貌單元。大陸邊緣 大洋盆地 大洋中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437fab352564028a8ddbd968339c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