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媽媽總這麼累,到底是誰逼的

2023-12-23     新周刊

原標題:中國媽媽總這麼累,到底是誰逼的

「城市女性所面臨的作為母親的普遍困境,或在每個個體上都是複雜而幽微的。」泓舟寫道。只有先了解一個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後,生活重心會發生什麼不可逆轉的改變,人們面對那些「成為母親」或者「不成為母親」的選擇時,才會更有底氣和決心,後悔的可能性也會更小。

作者 | 張文曦

編輯 | 晏非

題圖 |《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女性似乎天然就和「母親」這個身份捆綁在一起。

從社會傳統觀念到影視作品表達,似乎都在見縫插針地褒揚母親的偉大。母親被捧上神壇、賦予光環的同時,許多不必要的「母職迷思」也被日漸強化,成為女性的桎梏。

產房裡的撕心裂肺、被忽略的家庭內部勞動、「你是否有生育意願」等職場隱形性別歧視落在女性身上,變成她們普遍面臨的困境。但剝去「母親」這一身份之後,女性的主體性又如何體現?這或許是目前輿論普遍忽略的問題。

看見母職的沉重,是理解女性的重要一步。《我不想成為偉大的母親》一書中,作者泓舟和20多位身處各類困境中的母親促膝長談,圍繞真實鮮活的母親群體,進行了一次自我的書寫。

《我不想成為偉大的母親》

泓舟 著

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10

「城市女性所面臨的作為母親的普遍困境,或在每個個體上都是複雜而幽微的。」泓舟寫道。只有先了解一個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後,生活重心會發生什麼不可逆轉的改變,人們面對那些「成為母親」或者「不成為母親」的選擇時,才會更有底氣和決心,後悔的可能性也會更小。

女性的未來就一定是母親嗎?有什麼人們習以為常但又不合理的「母職迷思」?女性如何從「母職懲罰」中逃離?男性又應該為此負上什麼樣的責任與義務?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和泓舟聊了聊。

(圖/《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為什麼是她們?

硬核讀書會 :你的訪談對象,是20餘位工作、生活在城市,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一定經濟條件,已育的「城市新女性」,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群體?

泓舟 :在最初構思本書雛形的時候,我就希望用深度訪談的形式來探究母親們的內心。我自己是城市女性的一員,對這個群體比較熟悉,也相對容易接觸到採訪對象。

大家是不是天然地認為,當一個女性像男性一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經濟獨立之後就可以和男性一樣,在婚育問題上享有平等了?

但通過訪談,以及查看一些職場調研報告後,我發現女性在職場上獲得的待遇,會比較容易受到婚育狀態的影響。

(圖/《婚姻故事》劇照)

比如,求職面試的時候,很多女性都被問過一些個人問題,包括「你準備什麼時候要孩子(二胎)」等。因此,很多女性成為母親後,就走向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左邊是家庭,右邊是工作——不得不在其中反覆平衡,甚至是取捨。

這幾年關於女性主義的討論很多。在大家的印象里,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可能更具有自我覺醒意識,對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感。但在訪談以後,我發現每個女性所遇到的挑戰、所面對的困難背後的成因是複雜的,很多時候並不是簡單的想或不想、做或不做。

就像我在書里寫的:「城市女性所面臨的作為母親的普遍困境,或在每個個體上都是複雜而幽微的,像大海一樣看起來是一望無際的蔚藍,若仔細聆聽每一片海浪打落在礁石上,所激起的潮水聲都是不同的。」我希望看見具體的女性,通過記錄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看見,正視一個女性、一個母親所面臨困境的複雜面向。

(圖/《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硬核讀書會 :和多數女性相比,城市女性所掌握的資源往往更優越,「為自己而活」某種程度上也是部分女性的「特權」。這種情況下,她們作為女性、作為母親的覺醒,仍然有普世意義嗎?

泓舟 :儘管這本書里的城市女性只是開了一個小小的切口,但通過她們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可以看見她們的思考,聽見她們面向身邊人、面向社會的真實傾訴。

在職場、婚姻、育兒的多重夾擊之下,部分女性在重新思考:什麼是母親?什麼是妻子?以及在這些關係之間又該如何擺放自我?她們每一個人的講述都彌足珍貴,雖然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講述會形成激勵的力量,讓社會重新審視、重新建構一些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母職問題。

(圖/《活著》劇照)

我們今天會把「為自己而活」當成部分享有「特權」的女性的福利,其實恰恰是因為女性在日常中承擔了太多。而要改變這一局面,似乎是一件艱難而漫長的事情,需要女性具備無數的條件才能達成。事實上,如果從這種角度去思考,還是在無形之中給女性加碼,對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如果讓男性更多地參與家庭事務、育兒,國家制定出更多符合當下時代需求的生育政策,解放女性地部分勞動力和精神壓力,讓母親們在煩瑣日常中得到喘息,我認為「為自己而活」就不會是一種「特權」、一個難以跨越的認知鴻溝。

硬核讀書會 :我留意到,探討女性在育兒、家庭中的身份問題時,你也對男性進行了訪談。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將家庭中的男性納入女性議題的訪談對象之列,其必要性是什麼?

泓舟 :儘管這本書以女性聲音為主體,但因為育兒是男女雙方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情,所以還是希望能夠聽到男性的聲音。

訪談丈夫們的過程中,我會仔細詢問他們在育兒、家務上和妻子有著怎樣的具體分工;成為父親後,心理上會經歷怎樣的變化;是否會和女性一樣遇到工作和家庭的選擇問題;如果在育兒中,夫妻雙方遇到分歧,會如何處理;等等。通過問這些問題,我想呈現儘可能全面的生育後家庭景觀。

(圖/《致命女人》(第一季)劇照

硬核讀書會 :你訪談的女性往往高度自律、極具執行力,無論在家庭事務還是職業上都表現不俗。拋開其他因素來看,她們的付出和成就完全稱得上「偉大」。但這本書的書名叫做《我不想成為偉大的母親》,你覺得這兩者之間矛盾嗎?為什麼?

泓舟 :取這個書名,是因為書里的很多母親長期以來都在家庭中扮演照顧、協調、教育等多重角色,這樣無休無止的狀態,令她們感到很疲憊。

上一代女性習慣於全身心為家庭奉獻、犧牲自我,但80後、90後這一代女性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她們擁有更強的自我意識,希望通過和丈夫雙方的努力,獲得更高質量的家庭生活、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她們希望能在妻子、母親等身份之外,依然保有自我的真實和鮮活。

(圖/《步履不停》劇照)

「我不想成為偉大的母親」不是一句叛逆的口號,而是想讓大眾感受到,在「我不想」的呼聲背後,女性被忽視的需求。我們從不吝於對母親溫暖、包容和愛的一面進行讚美,只是希望在忙碌而複雜的現代社會生活中,母親們能夠正視和尊重個人的價值,捨棄一些並不必要的束縛和枷鎖。我們鼓勵她們將自己作為獨立體,平等地站在孩子和丈夫身邊,一起創造一個平衡的養育環境。

我在書里也寫了,「當我們不再用『偉大』 『超人』等詞語定義母親時,她們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鬆綁」。

沒完沒了的母職

硬核讀書會 :根據你的觀察,對於生活在東亞社會的女性來說,「母職懲罰」體現在哪些方面?

泓舟 :我認為母職懲罰分為顯性和隱性。顯性的可以在一些社會調查中窺見一二,比如一些女性在婚育後,和男性員工相比,升遷、加薪的機會變少,職業發展軌道變窄。

還有一些我們常常容易忽視的隱性母職懲罰。東亞女性從小被教育得乖巧、懂事、溫柔、耐心、隱忍、順從,導致很多女性在成為母親後,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有一種「為什麼別人可以,只有我不行」的挫敗感。

也正是因為如此,她們不願意說出自己育兒中的困難,不主動表達憤怒的情緒,不知道如何向身邊人求助。如此種種心理層面的母職懲罰,往往長期存在、不容易被察覺,還會使人內耗,且容易讓女性將一切問題歸咎到自己身上。

(圖/《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硬核讀書會 :上一輩的女性,有一部分會離開家鄉,遷居到女兒所在的城市,幫助女兒解決一些育兒和家務問題。在你的訪談中,一些受訪者也承認,來自母親的幫助確實減輕了自己的育兒負擔。

但實際上,這又是母職懲罰在女性身上的延續:不僅養育了自己的子女,還要繼續承擔子女的母職工作。你覺得這種「沒完沒了的母職」到底從何而來?母親們為何總會主動或被動地延續母職?

泓舟 :我曾經鼓勵我50後的母親,在退休後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她反問我:「什麼是自己?」

上一代的女性習慣於為別人而活,年輕的時候總是圍繞著家庭轉,她們幾乎沒有什麼時間、空間留給自己,待年紀大了以後,會自然而然地繼續把自己「關」在家庭里。對她們來說,這是她們既心有怨言又熟悉且無法拔足離開的地方。

(圖/《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這也是做了幾十年媽媽、帶大了女兒又帶大了孫輩、終於決定在50歲「離家出走」的蘇敏阿姨的可貴之處。她願意突破環境、時代給女性帶來的界限,打開自己的想像力,去過她認為值得的生活,雖然這樣的「換一種活法」好像來得有些晚,但至少她主動給了自己額外的選擇和自由。

如果僅靠女性自己,很難主動結束沒完沒了的母職。因為缺乏育兒幫手、缺乏0—3歲的幼托機構,上一代的女性只能從家鄉來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繼續奉獻。客觀上而言,她們中的很多人無法將自己從再一輪的母職中摘出去。

硬核讀書會 :2017—2022年,我國出生人口連續6年下降。受生育觀念變化、婚育年齡推遲等多方面因素影響,2022年育齡婦女生育水平繼續下降。地球另一端,北歐國家將兒童的撫養視為一種國家責任,挪威3歲以下的嬰幼兒每周可以獲得40小時以上的全日制托育服務,瑞典市政兒童工作者還可以提供上門看護兒童服務。《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數據顯示,2021年北歐各國總和生育率依然表現不俗,丹麥達到1.72,冰島達到1.73,高於其他許多發達經濟體。

全職媽媽的困境和我國出生人口下降的情況,是否能借鑑他國經驗,通過相應的社會福利政策來改善?

(圖/《步履不停》劇照)

泓舟 :一是增加男性的育兒假,而不是延長女性的產假,讓夫妻共同育兒的模式從源頭上得以實現;二是多設立高性價比的0—3歲托育機構,或是在現有的公立幼兒園裡設立托班。這三年的生育率明顯降低,就意味著未來幾年幼兒園會空出不少學位來,或許可以藉此機會,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解決當下的難題。

硬核讀書會 :你在一次訪談中提到,「男性角色在家庭里是有退路的,但是女性沒有」。從你這本書中感受到的也是如此,部分男性會覺得另一半在家務、育兒方面天然就做得更好,甚至女性自身也會下意識認為,沒人可以替代母親照料嬰兒的角色。

通過訪談,你覺得在育兒、家庭事務方面做得較好的男性,和一般男性有什麼不同?這類夫妻的相處有什麼樣的特點?

泓舟 :在育兒、家庭事務方面比較積極的男性,通常不會固守「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分工模式,會將妻子看作一個獨立的主體,而非以家庭為軸心、依附於丈夫的客體。有一位男性在訪談的時候和我說,作為丈夫,要給妻子足夠的信心和底氣,她才能夠像以前一樣工作,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有自己的社交圈,不能因為是媽媽,就完全變成另一個人了。

(圖/《步履不停》劇照)

這類夫妻有一個特點:在生育之前,他們會進行一些有關家務、育兒怎麼安排的討論,會提前做好分工,達成共識。在具體實踐中,一旦出現問題和分歧也不逃避,會一起面對,一起討論如何改善。

母職幻想造就母職懲罰

硬核讀書會 :你提到過:「在追逐完美的過程中,女性容易將自我束縛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不得不忍受不屬實,甚至將苦痛視為必要的體驗。」日常生活當中,有什麼人們習以為常,但卻是被塑造出來、完全沒有必要的母性幻想?

泓舟 :當今天的醫療條件越來越發達、可以實現無痛分娩之後,依然有很多人認為產痛是一件「忍一忍就算了」的事情。「為母則剛,生孩子只是做母親的第一關,千百年來都可以達成的事情,為什麼今天要改變呢?」這樣的觀念影響著很多女性,認為做媽媽的第一步就是和「痛」 「忍耐」聯繫在一起的。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里,有很多關於「天賦母職」的迷思,認為女性天生更加擅長照顧孩子,把父親能做的、母親能做的事情明顯區隔開。其實,在當代社會中,女性和男性一樣,需要不斷地學習、嘗試,才能逐步成長為一個孩子的家長。

(圖/《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硬核讀書會 :很多男性不關注「母親」這個角色,不承擔更多家庭事務。影視作品也喜歡塑造那類不善言辭、多數時候隱身於家庭某個角落、遇到危難時才挺身而出的英雄主義角色。男性沒有意識到,傳統的兩性分工對自己同樣有著隱性的傷害。實現育兒、家庭事務的平衡,對男性來說有什麼益處?

泓舟 :育兒對女性有多少益處,就會對男性有多少益處(笑)。和一個小生命建立紐帶,可以提醒我們每一個成年人,不論遭遇了怎樣的不公、困難,都不要忘記世間的美好與溫柔。

我常常想,我們想擁有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去看一看孩子熟睡中的臉就知道了。陪伴孩子一起長大,也是我們重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建立人生第二成長曲線的過程——這麼好的事情,男性一定不能錯過。

(圖/《當幸福來敲門》劇照)

硬核讀書會 :那些作為母親的女性,又該如何走出自我犧牲、一昧付出的怪圈?

泓舟 :如果今天的女性將私人領域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與掙扎,放在大環境下交織互動,便會認識到,一個母親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家庭的問題,也是城市的問題,更是所在社會系統中龐大而普遍的結構性問題。媽媽們大可放下對自我的苛責,捨棄試圖平衡好一切的執念。

很多女性用日夜履行的母職,為自己築起一道又高又厚的圍牆,把人生的可見性和可能性一分為二,卻無所察覺。如果轉變視角,大家可以想一想,除了妻子、媽媽之外,還想成為怎樣的女性?

當人們認識到,家庭的幸福不應該建立在女性個人生活的缺失上,隨著觀念的扭轉,微小的改變就會逐一發生。在飛快的現代社會節奏中,嘗試著更新傳統母職的內容,向外連接一切可以連接的力量,策略性地後退,讓爸爸們在家庭領域裡向前進一步,讓「工作—家庭」的平衡,成為雙方一起面對、思考和改變的現實難題。我在書里提到了一些育兒的多種模式,也歡迎大家讀後一起探討。

(圖/《婚姻故事》劇照)

硬核讀書會 :傳統母職的規訓,很大程度上受到傳統思想和媒體日積月累的表達所影響,例如,部分媒體會高度讚頌犧牲自我、全身心投入家庭的母親角色,以至於對社會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認為無私付出便是母親的應有之義。

同樣是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和《媽媽是超人》兩個節目在名稱上的區別,已經可以窺見人們對父親和母親不對等的社會期待;50歲決定「和生活請個假,不做他的妻,不做孩他媽」的蘇敏,獨自進行自駕游,她的故事即將被改編成電影,片名卻是《親愛的媽媽》。

在你看來,當媒體和公眾討論「母親」「家庭」等議題時,在表達上應該注意什麼?公眾期待什麼樣的表述?

泓舟 :少一些類似於「為母則剛,無堅不摧」 「媽媽的眼界、性格決定了孩子和家庭的未來」的表述,也可以少一些對母親的歌頌。母親在家庭、育兒中的付出和奉獻,是我們已知且一直在不斷反覆強調的內容,這只會把女性架在一個無法犯錯、羞於索取幫助的神聖位置上,進一步增加女性的性別壓力和焦慮。

可以多一些對母親複雜面的關注,尊重她們僅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喜怒哀樂,理解她們多樣化的選擇,鼓勵她們拋棄沉重、煩瑣的母職,沉浸入她們應得的自由和快樂。

(圖/《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校對:賴曉妮,運營:鹿子芮,排版:李淑瑩

讀完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3e26cb4c7b259f6828deadbda105b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