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隴東糧倉」新名片——慶陽市推廣「三元雙向」循環農業聚力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2024-01-14   蘭州新聞網

原標題:重塑「隴東糧倉」新名片——慶陽市推廣「三元雙向」循環農業聚力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重塑「隴東糧倉」新名片——慶陽市推廣「三元雙向」循環農業聚力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一入臘月,隴東的廣袤田野愈顯靜謐而蒼茫。而在慶陽市西峰區設施蔬菜基地和黑木耳菌種選育基地、環縣現代化羊舍、鎮原縣肉雞孵化場內,果蔬青翠欲滴、菌菇長勢喜人、畜禽活蹦亂跳,農業在科技引領下展露出新模樣。

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稱,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占甘肅省的1/7和1/8。2023年以來,慶陽市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種、養、菌「三元雙向」循環農業,全力拓存量、挖潛力,提效益、促增收,加快推動慶陽由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轉變。

慶陽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推進會議。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前召開的慶陽市委農村工作會議通報,當地2023年預計實現一產增加值132.5億元、增長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280元、增長8.4%,慶陽市獲批創建第四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經驗和做法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和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推廣「三元雙向」 加速產業升級

時下,走進慶陽黑木耳菌種選育基地,一座座標準化大棚內黑木耳從菌棒上破孔而出,散發出陣陣清香。

慶陽黑木耳菌種選育基地是當地招引晶晶生物科技公司投資1.2億元建設而成,目前已新建育種、培養、試驗種植大棚50餘座,日產黑木耳菌棒10萬袋,帶動500多戶群眾參與產業發展。

食用菌產業是慶陽市近年來主推的農業產業,也是當地發展「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的重要紐帶。

「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是以種植業、養殖業、菌業產生的廢棄物作為資源在三個產業之間雙向閉合循環利用的綠色生態農業模式。慶陽氣候冷涼適宜,區位優勢明顯,農業資源富集,發展「三元雙向」循環農業優勢條件得天獨厚。

基於此,慶陽市堅持種植、養殖、菌業一體培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推進,企業、農戶、政府一體發力,政策、科技、資金一體支撐,以種植業為基礎、養殖業為牽引、菌業為循環紐帶的「三元雙向」循環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環縣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自動傳輸帶飼喂羊只場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

通過發展「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慶陽市農業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2023年,當地建成全國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蘋果基地和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雞產業基地,建成百萬頭肉羊產業大縣1個、存欄10萬頭以上生豬產業大縣3個。食用菌產業產值過億元,香菇出口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帶動畜禽糞污、果木枝條、農作物秸稈、菌糠菌渣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到84.7%、63.4%、91%和95%。

堅持綠色發展 創建「國字號」先行區

2023年11月,慶陽入選第四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名單,正式開啟黃土旱塬農業綠色發展新路徑。2024年1月12日,慶陽市委農村工作會議與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推進會議一併召開,發出了創建「國字號」先行區的新動員令。

「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是慶陽農業從靠天吃飯的資源依賴型向靠科技支撐的要素替代型轉變、從長什麼種什麼的自然經濟向什麼好種什麼的市場經濟轉變、從損害環境的生態破壞型向資源循環利用的環境友好型轉變、從分散的粗放式生產向集約的標準化生產轉變、從種養兩元結構向種養菌三元雙向循環結構轉變的系統性變革,是慶陽綠色循環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慶陽市委主要負責人說。

華池縣城壕鎮現代農業菌光互補產業園種植基地。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劉永剛

為高位推進創建工作,慶陽市將創建先行區實施方案與市委一號文件同時下發,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市縣區財政計劃每年列支1億元撬動農業產業發展,並確立25方面細化量化的創建指標,確定了推進種養菌業一體化培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面源污染防治等7方面30條具體措施,以清單化、項目化推動創建任務落實。

食用菌企業慶陽行活動成功舉辦。(2023年7月4日)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

據介紹,慶陽市將把構建「三元雙向」循環農業體系作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的特色和核心,著力打造形成「一核強力驅動、二帶示範引領、三廊穩定支撐、四區協調運行」的農業綠色發展空間布局。「一核」即現代綠色循環農業核心區,「二帶」即青蘭沿線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帶和銀百沿線種養菌結合發展示範帶,「三廊」即馬蓮河高效設施農業、蒲河生態保育農業、葫蘆河農旅融合農業三個廊道,「四區」即北部肉羊和飼草、南部蘋果和肉牛、西部肉雞和生豬、東部食用菌和中藥材四個聯農帶農優勢產業區。

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成功後,當地秸稈綜合利用率將穩定在9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3%以上、菌糠轉化利用率穩定在95%、食用菌袋料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培育形成肉羊、蘋果、生豬、肉雞、肉牛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600億元,貢獻農民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全市一產增加值增長6%以上。

扛牢「保糧」責任 再現「保供」擔當

地處隴東的慶陽,耕地面積983.9萬畝,糧食播種面積多年穩定在600萬畝左右,2023年建成萬畝糧食高效生產示範片帶42個,糧食產量達到142.9萬噸。既是革命老區,也是傳統農業大市,慶陽理應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扛牢責任、多作貢獻。今年,當地還決定啟動實施百萬畝複種增糧增效工程,使糧食產量進一步提高。

每年7月至9月夏糧油收穫後,慶陽各地都有回茬種植糜子、蕎麥等雜糧的傳統,寧縣、正寧縣等地區還有在麥後移栽紫蘇的耕作方式。

為統籌利用好冬小麥、冬油菜夏收後的休閒耕地和7至9月的休閒期,慶陽市按照「順應自然規律、依靠科技創新、突出增糧增效、穩步示範擴大」的原則,因勢利導,以生育期短、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優質豐產的作物為主,上馬複種增糧工程。

寧縣中村鎮萬畝糧食高效生產示範區。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俄少飛

按照慶陽市委辦、市政府辦聯合下發的《實施百萬畝複種增糧增效工程實施方案》,當地將在北部山塬區複種蕎麥、糜子等雜糧,同時擴大飼草複種面積;中南部塬區複種大豆、糜子、馬鈴薯、穀子和麥後移栽紫蘇;沿河川區複種生長周期短的蔬菜,變「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全力提高耕地產出率、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2024年,慶陽市計劃複種雜糧50萬畝、麥後移栽紫蘇20萬畝、馬鈴薯和穀子10萬畝、蔬菜10萬畝、飼草10萬畝,年增加糧食播種面積60萬畝、產量10萬噸,增加農業總產值10億元。

與此同時,慶陽市啟動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和綠色農業品牌創建工程,提出到2025年當地蘋果全產業鏈產值、品牌價值均達到100億元,肉羊飼養量達到800萬隻、「環縣羊羔肉」品牌價值達到100億元,肉牛飼養量達到87萬頭,生豬飼養量達到200萬頭,食用菌產量突破8萬噸,努力使「隴東糧倉」更加殷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