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人觀念中,孩子「不爬就走」,是種聰明的象徵。
記得有次去同事家做客,寶寶正在爬行墊上快樂地玩耍,姥姥看到以後,卻一個箭步衝上前,把寶寶抱了起來,對同事說道「以後別讓孩子在地上爬來爬去的了,萬一磕著碰著咋辦?墊子上還髒」!
同事辯解:「人家專家說讓孩子多爬爬有好處。」
孩子姥姥馬上反駁:「到時候寶寶直接走更聰明!」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不爬就走」與「先爬後走」,沒太大區別,甚至會像那位姥姥一樣,認為孩子「不爬就走」是種更聰明的表現。
但事實上,爬行這件小事,看似無關緊要,卻對孩子有著重要影響。
那些「不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很大差別,很多孩子成年之後出現的身體問題,都與小時候「不爬就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為什麼有些孩子「不爬就走」,真的更聰明嗎?
在BBC拍攝的《嬰兒的秘密生活》紀錄片中,記錄了嬰兒如何成長,並展示了他們那些成長過程中的細節。
從這檔紀錄片里,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受干預的情況下,寶寶的大運動發展規律,並不會嚴格遵循所謂的「三翻六坐九爬」。
寶寶在學會翻身後,會逐漸提升自身的爬行能力,並在爬行過程中,慢慢學會獨自坐立,爬行與坐立這兩個動作,他們幾乎是同時習得的。
然而,有些家長在照顧寶寶時,會刻意地提供幫助讓寶寶練習坐立,無形中使寶寶直接跳過了爬行的階段。
這是因為,寶寶在大人的幫助下,長久地保持坐姿,背部和臀部的肌肉會更先得到鍛鍊,變得更有力量。
當他們到了學習走路的階段時,如果身邊有可供扶起來的物品,就會直接抓住站起來,並且在體驗站立的感覺後,不斷地進行嘗試練習,直接掌握走的能力,跳過爬行階段,做到「不爬就走」。
所以,之所以有些孩子會「不爬就走」,並非他們的智力非同一般,而是因為家長的不當干預,人為使他們跳過了爬行階段。
而且相對比來說,「不爬就走」的孩子,與「先爬後走」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差距會十分明顯,能力發展會受到顯著影響。
孩子「不爬就走」與「先爬後走」,這3點差別明顯
1.平衡能力
我們的耳蝸中有個器官名叫「前庭」,它決定著我們的空間感知能力,幫助大腦判斷距離和方向,控制著人體的平衡能力。
寶寶在爬行過程中,可以在無形中鍛鍊前庭系統,發展自身的平衡能力,通過大量爬行訓練的孩子,前庭發展充分,平衡能力會更強。
2.認知能力
發展心理學認為,寶寶實現自我位移,可以對自身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社會方面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對寶寶來說,爬行是最早期實現自我位移的唯一方式。
在爬行過程中,寶寶可以更自由地去探索世界,接觸更多新事物,如果寶寶跳過爬行階段的話,就會錯過很多實現自我位移的機會,進而影響到自身的認知能力發展。
3.身體體態
爬行動作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全面的全身運動,寶寶通過爬行,不僅可以使自身的全身肌肉得到鍛鍊,還可以讓脊椎和盆骨更加靈活。
因此,孩子小時候多爬行,可以有效預防一些長大後的「體態疾病」,比如頸椎病、駝背、腰椎間盤突出等等,孩子多爬行,會擁有一個更健康的身體體態。
如何讓孩子做到「先爬後走」?
其實從孩子的生理髮展規律來看,爬行應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我們要讓孩子做到「先爬後走」,關鍵就是要做到「順其自然」。
首先,我們不必一味讓寶寶遵守「三翻六坐九爬」的規律。
寶寶們都存在著個體差異,學習翻身、爬行、坐立的時間並沒有嚴格要求,我們沒有必要在寶寶學會翻身後,強行練習坐立。
很多時候寶寶在逐漸探索爬行的過程中,就會慢慢掌握坐立的能力,我們只需要給寶寶提供一個方便、安全的爬行環境即可。
其次,我們可以適當糾正寶寶不當的爬行姿勢。
在練習爬行的初期,寶寶可能會因為肌肉力量不足、沒有掌握爬行技巧,而出現一些比較奇怪的姿勢,比如用肚子一挺一挺地往前走。
此時我們要留心寶寶的爬行姿勢,及時進行糾正,幫娃更快地掌握爬行能力,促進身體發育。
老苗結語:
孩子身體發育有其固有的自然規律,我們應該做的是「順其自然」,而非「揠苗助長」。
最後希望大家能對爬行這件「小事」重視起來,孩子在小時候多爬一爬,對自身能力發展、身體體態都有很大好處。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當初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