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打罵,父母這些行為更容易「養廢」兒子,12歲前尤其要注意

2022-07-18     母嬰參考

原標題:比起打罵,父母這些行為更容易「養廢」兒子,12歲前尤其要注意

比起打罵,父母這些行為更容易「養廢」兒子,12歲前尤其要注意

我們總是抱怨男孩脾氣躁、不服管教。

其實,是因為你們錯過了「管教」的黃金期。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提出:12歲以前,正是孩子性格養成、品行培養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基於12歲以前的教育埋下的「種子」。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對男孩而言,12歲以前的教育尤為重要

我們都知道,人都有「叛逆期」,如果說女孩的叛逆期是「海底的冰山」,隱蔽又危險,男孩的叛逆就像是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表現得更明顯,也更有破壞性。

正是如此,男孩隨時能踩中父母的底線,親子矛盾一觸即發。

澳大利亞著名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在 《養育男孩》一書中就指出:

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差異,是從胎兒時期就開始的。男孩相對來說,左右腦之間的連接建立得更晚,所以他們的行為更多地受右腦支配。

再加上男孩的荷爾蒙分泌更為旺盛,導致男孩們在叛逆期的時候,更傾向於通過行為破壞,他們的共情能力不及女孩,所以不太願意跟父母進行溝通。

正是這些,導致男孩似乎很難聽進去道理,父母們常常覺得管不住他們,只能以暴制暴,結果發現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所以,教育專家提倡:教育男孩要趁早。12歲以前,父母的權威性還在,尚且能夠鎮壓住孩子,可等到12歲以後,男孩的自我意識快速增強,基本上很難管了。

所以,教育專家提倡:教育男孩要趁早。12歲以前,父母的權威性還在,尚且能夠鎮壓住孩子,可等到12歲以後,男孩的自我意識快速增強,基本上很難管了。

如果你不想他們被「養廢」,就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比起打罵,父母這些行為更容易「養廢」兒子

1、只給錢,不給陪伴

電影《如父如子》中,有這樣一段話讓人印象異常深刻:

「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只有我能做的工作等著我去完成呢!沒有時間陪孩子。」

「父親也是一個只有你才能完成的任務呀!」

「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只有我能做的工作等著我去完成呢!沒有時間陪孩子。」

「父親也是一個只有你才能完成的任務呀!」

見過不少家長,平時忙著工作,把孩子的教育推給家裡的老人或者是學校,認為自己每天給孩子物質生活的享受,就是愛他的方式。

結果最後錢賺到了,孩子卻學壞了,整天逃課、打架,父母想管卻管不住,最後又把責任推給別人,怪他們沒把孩子教好。

殊不知,你們才是他們變壞路上的「禍首」。父母給子女的關愛,是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所以養育的責任自然是要由父母親自來。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12歲以前,還在依戀關係培養的時期,如果這個階段,父母沒有給足孩子足夠的陪伴,往往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12歲以前,還在依戀關係培養的時期,如果這個階段,父母沒有給足孩子足夠的陪伴,往往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這類孩子往往更容易叛逆,缺乏責任感,而且常常表現出消極、冷漠、情緒管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弱,經常因為被別人忽視或者是遇到挫折而大發脾氣,令周圍人都異常受傷。

2、跟兒子「硬碰硬」

也就是所謂的「以暴制暴」,但養育男孩其實最忌諱這個,因為只會起到反作用。

爭強好勝、好勝心強是男孩的天性,特別是對還沒成年的小男孩來說,大腦前額皮質尚未發育成熟,所以他們常常很難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如果父母這時跟孩子硬碰硬,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你越是明令禁止做的事情,他們偏要跟你「對著干」,結果反而誤入歧途。

所以,當男孩出現叛逆的行為時,父母不妨適當地示弱,當然示弱並不代表著妥協,只是換一種方式來溝通,讓孩子先冷靜下來,降低他的攻擊性,你們之間的溝通效率也會提升很多。

3、過分溺愛兒子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曾說:「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就是溫柔陷阱,孩子置身父母親手挖掘的陷阱。」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曾說:「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就是溫柔陷阱,孩子置身父母親手挖掘的陷阱。」

這句話頗有道理,特別是對男孩而言,父母的溺愛更是一把「溫柔刀」,傷人於無形。

幾年前有檔相親節目,裡面有位「普信男」,相親接近60次,皆以失敗告終,只因行為過於奇葩。

明明四肢健全,卻不願出去工作,每天在家「啃老」,沉迷網絡遊戲,還差點把母親打殘,而且在節目中的發言對女嘉賓極為不尊重,認為女人的思想一文不值。

他的「出格」,自然不是天生的。小時候的他也是一個乖巧聰明的孩子,但因為是家裡的獨子,父母對他過分溺愛,以至於他慢慢養成了目中無人、叛逆乖張的性子。

在我們的生活周邊,像他一樣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

很多家庭在教育男孩時,總覺得「我家是兒子,以後吃不了虧」、「男孩無論混成什麼樣,以後總歸是能混口飯吃的……」

這些思想導致父母放寬了對男孩的要求,結果導致男孩缺乏責任和擔當,過於自私,做事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同理心弱,不僅周圍人受苦,自己的個人發展也會受限。

寫在最後

養育一個小孩,並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需要付出實際行動,從日常相處的點點滴滴中,慢慢滲透,直到他成長為一個更好的大人。

所以身為父母,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孩子走向正軌,去更遠的舞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324b75d265448e09c50f33a08eea9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