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教育部正式印發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
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
完全獨立出來。
也就是說,
今秋開學起,
勞動課將正式成為
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
孩子要會煮飯燉湯、
家用器具維護、種菜養禽。
此方案一出,
便登上微博熱搜榜。
加入教育交流群
獲得更多新鮮資訊
對新方案的這一變化,
不少「70後」「80後」家長直呼
多年前的勞動課,如今又回來啦!
什麼是「勞動課程」?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用於活動策劃、技能指導、練習實踐、總結交流等。同時,這門課程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
做掃帚、學剪紙、
掃操場、撿煤渣……
這是過去的勞動課;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
如今孩子們的勞動課
會是怎樣的呢?
勞動課程有哪些內容?
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
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
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製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
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願服務兩個任務群。
學校可結合實際,在不同學段自主選擇確定任務群學習數量。
說到「進階式」勞動教育,
許多珠海同學都會說:
「嘿,這個我熟!」
近年來,
珠海學校結合實際、基於學情,
面向不同學段的學生設置了
豐富多樣的勞動課程。
例如, 珠海市三灶鎮中心小學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為目的,為各年級設置了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勞動教育課程,構建新穎、全面、實用的勞動教育體系,讓學子們真正享受勞動之趣。以該校2021年秋季學期的勞育課程為例,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是各懷特長的勞動者,分配有不同的勞動項目。
六年級:烹飪
五年級:織圍巾
四年級:變廢為寶
三年級:茶道課
二年級:收納整理
一年級:打掃衛生
對珠海同學們來說,
勞動不僅僅是完成任務,
更成為了他們日常學習生活的
重要一環。
推窗見綠、移步見景, 在珠海一中,學子們辛勤勞作,使得校園環境愈發宜人。該校於「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舉辦了首 屆校園勞動周。同學們動手美化教室、凈化校園,大力營造清新優雅、潔凈舒心的學習環境。
改良土壤、選種育苗……學校草本草藥社團骨幹成員發揮一身本領,積極帶領同學們參與 「中草藥種植」活動。親歷中草藥成長的過程、分析實踐操作中的成敗得失,最終還能收穫一鍋熱騰騰的藥膳湯,大家心裡感到美滋滋的。
作為廣東省「雙新」(新課程新教材)示範校、廣東省中學生志願服務示範校和珠海市勞動教育實驗校,珠海一中有意識地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協同多部門統籌實施勞動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果。在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公布的《珠海市中小學生勞動清單評選結果名單》中,珠海一中為全市唯一獲評一等獎的高中學校。
對於校內學生來說,勞動教育是一種持之以恆、影響深遠的教育。學校老師更是與學生「夢幻聯動」,例如,師生在節假日各秀精彩廚藝,做出「有故事」的菜品,寓教於樂。
在2020年推出的「寒食節美食文化大比拼」活動中,師生們用「美食+故事」的結構形成作品。
學生搖身一變成為「小裁縫」、教職工比拼廚藝……近期同樣熱熱鬧鬧開展勞動教育主題活動的,還有 珠海市金海岸海華小學。在該校於4月29日舉行的 第二屆勞動教育主題活動月啟動儀式上,不怕髒、不怕累的學生們動手勞作,上得講台、下得廚房的老師們,拿起鍋鏟照樣在行。在本月,學校還安排了更多精彩的勞動活動,等待同學們逐一「解鎖」,旨在培養學生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其實,
勞動教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
一以貫之的中小學教育的
重要組成部分。
勞動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
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一起來看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
40年變遷史。
知多點:
中小學勞動教育課40年變遷史
第一階段
勞動技術全新亮相,小學四五年級每周一節勞動課。
1981年3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頒布,規定:一、二、三年級學生可在課外時間,適當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小學四、五年級開設勞動課,每周1課時;另外,每周勞動1小時,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或簡易勞動。
第二階段
勞動成為全面發展的重要版塊,中小學校建起勞動基地。
1985年國家教委組成後,明確提出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第一次提出把「勞」字與德、智、體、美並列為「五育」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為了確保中小學上好勞動課和勞動技術課,1987年,國家教委頒發中小學勞動課和勞動技術課教學大綱。到1990年底,多數中小學校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生產勞動基地。
第三階段
勞動教育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勞動課趨向地方特色化。
1994年7月,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精神,國家教委印發文件規定:小學在三、四、五、六年級開設勞動課,每周1課時;初中各年級開設勞動技術課,每周2課時;高中各年級開設勞動技術課,每學年4周。到2000年1月,教育部在發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取消了必修課中勞動技術課的單獨設置,改設了包括四部分內容(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的綜合實踐活動課。
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同時,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許多地方的中小學除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外,還專門開設了富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勞動課或勞動技術課。
第四階段
大力加強勞動教育,每周不少於1課時。
教育部於2015年7月發出了《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落實相關課程,開展校內勞動,組織校外勞動,鼓勵家務勞動。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提到,要大力加強勞動教育,將學生參加勞動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制度建設作了系統設計和戰略部署。在勞動教育時間上,《意見》規定,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同時,還要在課外校外安排必要的勞動實踐,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期待更多的珠海學子
崇尚勞動、學會勞動、熱愛勞動!
你上過什麼印象深刻的
勞動課程?
有想學但到現在還不會的小技能嗎?
一起來評論區聊聊~
來源:珠海特區教育、珠海特區報、首都教育、科普中國
如有侵權請聯繫
點擊圖片查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