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王醫生正在家裡休息。
儘管休息,但他心裡仍有一絲忐忑:當天,他是二線備班。也就是說,假如醫院人手不夠,
就得給他打電話。
麻醉科的值班,一般主要負責急診手術的麻醉、緊急病人的搶救以及各個科室病人的深靜脈穿刺等。
怕什麼來什麼:就在他剛剛擔心醫院可能有事的時候,電話響了!
醫院那邊,正在值班的麻醉科張醫生打來電話。她說:內科有一個搶救的,而她「手裡」正在做一個大出血手術的麻醉。
聽到這話,王醫生飛奔跑向門外。
路上,幸好不堵車,不到十分鐘就到醫院了。
到了麻醉科,拎起白大褂就跑向出事的神經內科。
到了門口,也剛剛好穿完。
推開門,幾個人正在胸外按壓。
看到王醫生趕到,他們立即喊:快、快、快,幫忙插個管!
這時,王醫生心裡閃過一絲埋怨:平時讓你們掌握一下插管技術,你們就是不當回事。總以為有麻醉科為你們保駕護航,你們幾乎廢棄了所有的搶救技能。
有人說:假如人家把你們麻醉科的技術都學會了,你們麻醉科不擔心啊?
聽到這話,我們麻醉科只能淡然一笑:麻醉科的技術,可不止插管一項。換句話說,如果全院醫護人員都學會氣管插管,麻醉科肯定雙手贊成。
另外,醫療質量考核標準中,其實對急診科是有明確要求的。要求急診科獨立完成75%病人的氣管插管,才算一個合格的急診科醫生。
像這次事件,假如不用等王醫生來插管,是不是可以提前為病人插上氣管導管而爭取一些寶貴的搶救時間?
三兩下,王醫生就為病人插上了管子。
插管的時候,王醫生注意到,患者的脖子很硬、整個臉部皮膚也由於重力作用向下垂,非常像長期臥床的病人。
一問,果然是長期臥床的。最近的一次腦梗,讓他徹底癱在了床上。
看到病歷上的動脈斑塊、糖尿病以及高血壓,再結合既往的心臟病和屢次的腦梗,這次呼吸心跳驟停大機率可能是心臟病或者腦梗。
對於這樣一個病人,哪一個都夠他嗆!
插管的時候,王醫生就感覺到了病人臉部幾乎沒有什麼溫度。確切地說,是冰冷的。
當時他就在想:搶救成功的機會很渺茫了。體溫,是生命活動的重要標誌。如果都不產生體溫了,說明重要臟器——肝臟等已經不工作了。
肝臟突然不工作了,大機率是因為血液循環停止了。這樣一個長時間循環停止的病人,即便搶救成功了,腦損傷也是非常嚴重的。
當然,對於這樣的一個屢次腦梗的病人,可能並不在乎多這一次了。
但是,一個問題反覆在心裡敲打王醫生:這樣的搶救有意義嗎?
在看到患者由於無法下床而產生的褥瘡後,這樣的活著不是無異於受刑嗎?
但是,能不救嗎?
不能。
因為,門外的家屬還等著醫生的捷報呢;現有的醫療規章制度還不允許醫生不搶救就勸放棄。目前,規定至少搶救半個小時才能宣布。
然而,大多數病人經過醫生及時的一番折騰是有可能活過來的。活過來的,表面上喜悅的家屬,心裡可能也會有一些夠夠的了。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哪個家庭也扛不住一個常年有病人病人啊!
可以說,現有的規章制度以及緊張的醫患關係,是醫院不得不搶救的根源。但願有一天能得到改善,讓醫療資源用於更有價值的救護中、讓醫護人員不再糾結做「無用功」、讓家屬也能坦然做出決定。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