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眼鏡未火先衰,GPT-4o成為智能眼鏡的救星?

2024-07-01     雷科技

在Google I/O 2024開發者大會上,一款神秘智能眼鏡出現,配合新一代Gemini模型後,它能夠實現實時識別生活中的場景、物品,並通過AI識別、搜索、信息整合後反饋給用戶,給出智能化的建議。

(圖源:Google)

當然,在整場開發者大會中,Google並沒有透露關於這款智能眼鏡的具體信息,這也讓用戶對「AI+智能眼鏡」的落地方案相當期待。不久前,一家名為solos的智能眼鏡企業推出了首款內置GPT-4o的眼鏡產品——Solos AirGo Vision。

(圖源:solos)

Solos AirGo Vision支持利用GPT-4o來實現AI識別、AI搜索,但受限於硬體,GPT-4o只能通過語音反饋給用戶,而非類似Apple Vision Pro或Meta Ray-Ban這類「空間計算設備」一樣擁有豐富的交互模式。

但就是這樣一款看似有些簡陋的「AI眼鏡」,卻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甚至認為它能夠為當前的智能穿戴市場帶來全新的方向。

AI眼鏡,有啥不同?

solos是一家專做智能眼鏡的企業,目前旗下主推的系列產品包括Argon系列、Helium系列和AirGo系列,其中Solos AirGo Vision就屬於AirGo系列。在今年CES消費電子展上,solos就曾展示過Solos AirGo Vision的原型版本,只是當時還未確認其內置的AI大模型,也沒有透露硬體信息。

說回Solos AirGo Vision,作為AirGo系列的新品,它最核心的特點還是輕便、時尚。據了解,這款眼鏡的重量在34g左右(不含鏡片),支持三種不同款式的鏡架,以及約5種不同的鏡片可供選擇。

(圖源:solos)

看到不足50g的重量,相信大家也能猜到,Solos AirGo Vision其實是一款沒有配備顯示屏的智能眼鏡,同時在眼鏡端也沒有內置能夠處理任務的晶片。這意味著它需要時刻保持與手機端的連接,依靠手機處理所有AI任務。

當然,為了提供視覺理解功能,Solos AirGo Vision還是在鏡架部分設計了一顆攝像頭,它能夠保持長時間開啟,用於時刻識別現實場景中的街道、物品,鏡腳處也內置了揚聲器,可通過聲音向用戶反饋識別的內容。solos還十分貼心地為這款眼鏡設計了LED提示燈,用於提醒用戶未讀消息和未接來電。

solos表示,Solos AirGo Vision可以通過眼鏡上的攝像頭,捕捉生活中需要查詢、了解的物品信息或使用建議,再將這個需求告訴GPT-4o,讓它給出回答,以語音的形式反饋給用戶。Solos AirGo Vision未來還將接入Google的Gemini、Anthropic的 Claude AI,來獲取更豐富的搜索結果。

(圖源:solos)

很顯然,由於這款眼鏡本身沒有任何能夠獨立處理任務的能力,也沒有顯示屏來顯示內容,這意味著想要使用Solos AirGo Vision來獲得一些幫助,用戶需要在手機端下載GPT APP,這樣才能完成連接。目前還不知道solos是否會像一些AI終端公司一樣為用戶提供免費的接口,否則光是GPT的付費服務,也是一筆不菲的額外支出。

提到價格,Solos AirGo Vision很可能會是一款定價超過249美元的產品,約合人民幣1809元,假如要選擇不同材料的鏡架、鏡片,那麼總共算下來也許會接近3000元人民幣。儘管這個價格比起Meta Ray-Ban要便宜一些,但它的實用性似乎也要大打折扣。

智能穿戴,真的能玩懂AI?

人工智慧浪潮襲來後,「AI上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如何利用AI幫助消費電子產品煥發新生機,也是幾乎所有硬體廠商都在嘗試的方向。這其中又被劃分為兩個陣營,「AI+硬體」誕生的AI手機、AIPC等,為之AI新品類;而原生AI硬體又被稱為AI終端。

自去年末開始,一大批號稱能夠改變世界的AI終端面世,無論是引起極大爭議的AI Pin,還是有著可愛兔子造型的Rabbit R1,統統都在發售之後「原形畢露」。事實上,AI終端目前存在的問題正是沒有獨特性,它們能做到的,一部AI手機也能做到,而AI手機不僅性能更強、使用更穩定,還提供豐富的影音娛樂功能,怎麼看都比所謂的AI終端要強的多。

但智能穿戴或許是最適合朝著AI方向發展的消費電子產品。

早在Solos AirGo Vision發布之前,虛擬現實領域的老大哥Meta已經發布了旗下第一款號稱以AI大模型提供技術支持的產品——Meta Ray-Ban(2023款),這是一款配備顯示屏的智能眼鏡。

(圖源:Meta)

與Solos AirGo Vision相比,Meta Ray-Ban不僅擁有顯示屏、攝像頭,還內置了一塊高通驍龍AR Gen 1晶片,提供性能上的幫助。儘管仍不建議完全獨立使用Ray-Ban,但它已經具備獨立運行AI服務的能力。

Meta AI在Ray-Ban上幾乎應用到了每一個需求上,比如利用這個眼鏡拍攝的照片,會得到本地AI的優化處理,又或者是通過語音喚醒Meta助手,回答用戶想要知道的問題。正如Google 在I/O 2024開發者大會上演示的一樣,AI眼鏡應該需要做到真正參與到生活中來,而不是依然扮演一個需要多方配合的助手,像Solos AirGo Vision,與其稱之為AI眼鏡,倒不如說它只是支持了GPT-4o的智能眼鏡。

(圖源:Meta)

不過,Solos AirGo Vision也的確算得上是給智能穿戴與AI的結合給出了另一個方向的優秀範例,例如,這些眼鏡可以通過攝像頭捕捉現實世界的圖像,然後通過內置的AI處理器實時分析和增強這些圖像,為用戶提供即時的信息反饋和增強現實體驗。儘管solos並沒有為其配備SoC,但極簡化硬體才能帶來更輕便使用條件,讓AI融入生活中,時時刻刻為我們提供幫助。

就連蘋果也在考慮推出更平價的Vision Pro,以更輕巧的設計融入用戶的現實生活中,而非如今的Vision Pro,儘管性能強大,但使用條件也同樣嚴苛。

(圖源:Apple)

無論如何,智能眼鏡發展的近十年時間裡一直得不到消費者的關注,主要還是實用性不強,大多數用戶都認為一台手機或一台電腦就能完成的工作,沒必要強行拓展使用場景。但假如智能眼鏡能夠與AI相結合,那麼它能夠帶來的便利性可能會遠超手機。

AI讓智能穿戴市場進入「決賽圈」

智能眼鏡市場在過去幾年中經歷了起伏不定的變化,曾一度被認為是科技界的下一個重要前沿,但實際表現卻未能如預期般耀眼。早期的智能眼鏡,如谷歌眼鏡(Google Glass),儘管在技術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由於隱私問題、用戶體驗不佳以及價格高昂等原因,未能在大眾市場獲得成功。

而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過去幾年時間裡我們也看到了不少優秀的AR/VR/MR設備,例如Apple Vision Pro。但無論是選擇貼近生活,還是走專業路線,這些設備都能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AI技術的迅猛發展,智能眼鏡市場正在迎來新的機遇和復甦的希望。AI的引入有望提升智能眼鏡的功能和實用性,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市場的整體需求,為智能眼鏡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圖源:Apple)

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顯示,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在2021年達到了100萬台左右,預計到2025年將增長到700萬台,年均增長率超過30%。市場需求正在不斷上漲,業界也開始對智能眼鏡市場有了更高的期待,這幾乎都得益於AI技術與智能眼鏡、智能穿戴的結合。在今年4月,來自中國的智能眼鏡企業李未可科技發布了全球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AI眼鏡,搭載自研WAKE-AI大模型,引起來自全球智能眼鏡愛好者的高度關注。

(圖源:李未可科技)

不過,同樣是AI眼鏡,目前市面上依然對其形態的選擇頗具爭議。比如Meta Ray-Ban和Solos AirGo Vision,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前者具有更高的獨立性,能夠在本地處理大部分任務,還有自家的AI大模型提供技術支持;後者則是極度依賴外接設備的性能,甚至沒有自研大模型提供服務。

考慮到AI與智能眼鏡相結合的嘗試也還處於初級階段,當前也沒有太多廠商涉足這個領域,我們也很難給出到底哪種形態會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定論。但可以預見的是,AI為智能眼鏡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提升設備的智能化和個性化服務能力,AI不僅增強了用戶體驗,還開闢了許多新的應用場景,推動了智能眼鏡市場的復甦和增長。未來,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智能眼鏡的功能和應用將會更加豐富和多樣化,市場前景也將更加廣闊和光明。

至於solos能否憑藉Solos AirGo Vision坐上AI眼鏡的頭把交椅,或許還要等到這款產品正式發售後,交由市場和消費者的檢驗才能下定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2997878c934d33e05a6058e2ebe53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