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源遠流長,數千年來一直捍衛著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特色技術。2023年12月20日,「杏林尋寶——第十五屆中醫藥特色技術演示會」在貴州貴陽舉辦。
活動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藥科技發展中心、《中國中醫藥報》社有限公司、貴州省衛生健康委、貴州省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聯合主辦。
中國境內56個民族在歷史上都有自己的醫學創造與醫學積累。在55個少數民族中,已整理出傳統醫藥資料的有30多個。本次杏林尋寶走進少數民族醫藥「大觀園」,新尋回苗醫郭氏蜂針療法、黎醫活體螞蟥療法、壯醫經筋療法、藏醫陶瓷頭浴療法、瑤醫斷腸草點燒療法、苗族、布依族醫學履蛋療法共6個特色療法,共同傳承弘揚傳統醫藥瑰寶。
針刺組
苗醫郭氏蜂針療法獻寶人郭向陽,貴州黃平舊州人,出生中醫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郭氏蜂針療法第三代傳承人、貴陽市南明區中醫醫院副院長,擅用苗醫郭氏蜂針等診療技術,該療法由苗族、侗族、彝族醫藥在守護人民健康的過程中相互借鑑、相互融合發展而來,利用蜂毒和解毒藥劑的針藥結合,主要治療各類包塊和中風後遺症、婦科疾病等。
黎醫活體螞蟥療法獻寶人鍾捷東,黎族,海南海口人,海南省中醫院黎醫藥門診主任及學科帶頭人。該療法在傳統中醫稱之為蜞針,在南方各省的民族醫藥中廣泛存在。螞蟥是一種常見的生活在水田及沼澤中的吸血環節動物,海南五指山黎族治病的螞蝗是醫用專養,主要用來治療靜脈曲張、中風腦梗、頸椎病等疾病。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針灸科主任徐振華教授為針刺組點評
綜合療法組
壯醫經筋療法獻寶人任加峰,河北邯鄲人。貫徹「以灶為腧」的施治法則,運用「壯醫經筋療法」多維、精準消灶解結、系列解鎖,綜合手段施治,直達病所,療效顯著。擅長治療頸肩腰腿痛症和病因不明的經筋疾病。上世紀60年代,名老壯醫黃敬偉教授把壯醫民間醫技與經筋學說緊密結合,創製出壯醫經筋療法。
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骨傷科專科醫院院長林定坤為綜合療法組點評
灸熨組
藏醫陶瓷頭浴療法獻寶人紅花,藏族,從事藏醫外治特色療法16餘年,對藏醫外治療法有深入和獨特的研究,善於運用藏西醫結合的康復醫學綜合手段治療中風偏癱等疾病。源自《四部醫典》中的頭浴療法,結合時代技術,研發出便於操作、安全可靠地頭部溫熱治療儀,對藏醫中的「培隆病」(即中醫的「風濕病」)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
瑤醫斷腸草點燒療法獻寶人龔國雅,瑤族,從事瑤族醫藥防治腫瘤、腎病、結節、囊腫以及疼痛等病種的臨床工作善於使用內服瑤藥方劑治療各種初、中、晚期癌瘤,運用特色瑤藥外敷、外洗、點燒等輔助治療。該療法通過溫熱刺激來激發筋脈地功能,從而調節整體盈虧平衡狀態。
苗族、布依族醫學履蛋療法獻寶人楊碩,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批全國中醫優秀人才,長期從事和針灸推拿有關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善用中醫和少數民族醫藥技法治療疑難雜病。世居貴州高原群山中的布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同胞,通過用雞蛋在患者軀體表面來回滾動熱熨,達到祛毒治病的目的。尤其對於少年兒童和老年體弱患者具有減少藥物損傷的顯著優勢。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為灸熨組療法點評
隨後,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柳長華教授通過視頻形式,為6個特色療法作總點評。
此次活動現場,還特意邀請往屆優秀落地項目「陽掌拍打療法」獻寶人譚燮堯、張浣天,「壯醫棍針技術」獻寶人錢衛東,「子午流注針藥技術」獻寶人王忠文上台,分享他們通過杏林尋寶舞台獻寶、弘寶、帶徒、傳承的故事。
「這裡不僅是獻寶,更是護寶、揚寶的寶貴平台。」王忠文動情地說。
中國中醫藥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范勁松,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會長,廣東省中醫院原黨委書記、院長呂玉波為6位獻寶人頒發證書。
從2009年起航,杏林尋寶這艘航船已走過了十五年的歷程。15年來,共累計梳理490項,實地走訪270項,有141項上台展示,為其中21名獻寶專家建立名醫工作室並給予經費扶持。一批特色療法逐漸在廣東省中醫院生根發芽,並迅速輻射到全國基層醫院。如今,杏林尋寶已經成為聞名中外的挖掘中醫藥特色療法的金字招牌。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必將讓中醫藥獲得無限生機,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新動力。「傳岐黃之道,揚中醫之術;融百家所長,匯各派精髓」是「杏林尋寶」始終不變的初心和堅定不移的實踐。
當前,中醫藥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讓我們共同擦亮中醫藥這張亮麗的中華文化名片,讓「中國處方」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有理由相信,「杏林尋寶」這艘華夏巨輪將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乘風破浪、眾行致遠!
供稿:醫院黨委宣傳部(宣傳處)
執行編輯:盧悅明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