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回」、「蒙」一家親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以前唱這首歌的時候,覺得離我很遙遠,沒想到有一天歌詞會照進現實。
我的家庭很特殊,是一個充分具有民族融合特色的家庭。我是一個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族同胞,我愛人是漢族,不了解的人可能覺得這也沒什麼大不了,但了解的人都說我「有勇氣」。兩個民族不相同的人,生活習慣都各不相同,卻跨過峰巒疊嶂的賀蘭山,越過蜿蜒曲折的黃河水,來到了擁有美麗大草原的內蒙古包頭,成了家,定居在此,組成一個與眾不同的家庭。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其中一個民族,分布也較廣,主要集中生活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等地,生活習慣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飲食習慣:回族人不食豬肉、狗肉等,忌食自死以及動物的血等等;服飾文化:回族女性通常頭戴蓋頭,男性戴白色或黑色無檐小帽;節日習俗:回族重要的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回族實行土葬,不使用棺材等。
蒙古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其中一個民族,主要集中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生活習慣受傳統遊牧影響。飲食習慣:以肉食為主,如羊、牛等,喜歡吃奶製品,如奶茶、奶酪等;服飾文化:服飾以長袍為主,一般是用羊毛或棉布製成,顏色多為深色或素色,有時也會用花布或繡花裝飾;節日習俗:蒙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那達慕、敖包節等;蒙古族人能歌善舞,最有特色的樂器是馬頭琴。
漢族,就不多介紹了,我愛人常說:漢族是一個包容性較強的民族,有容乃大。
在我的日常的生活中,民族大團結大融合展現的淋漓盡致。愛人從來都是發揮漢族包容性強的精神,從最開始只知道回族不吃豬肉,到現在買東西會看配料表有沒有我不能吃的配料,買火腿腸也會看一看上面是否印有「清真」的字眼,再到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會留意是否有清真飯館。有一次我帶著兒子回山西榆次老家,愛人幾天前就打聽到一個清真飯館,是賣牛丸湯和包子的,等我剛放下背包安頓好兒子時,他就急不可耐的帶我去嘗試,還告訴我多吃點,只一頓多吃點不會胖的。有時候在外面吃飯,愛人還主動和別人溝通我是少數民族,飲食需要注意等等。他尊重我的民族習俗,尊重我的想法,安撫了我因跋山涉水來到陌生城市而惶恐不安的心。這中間的艱辛與困難、溝通與磨合,似乎都已久遠,唯記有淡淡的愛,與滿滿的包容和理解。
我所在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寧蒙水文水資源局,地處內蒙古包頭,是一個外地人居多的單位,有從河南、陝西、山西等地齊聚而來為水文事業奮鬥的人。看單位的名字,就知道,「寧」就是我的老家寧夏回族自治區;而「蒙」,當然是我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了。雖然大家都是外地人,但是會不約而同的尊重少數民族的我。每次單位同事結婚宴,坐在我旁邊的同事總是幫我嘗菜,嘗哪個是牛羊肉,然後告訴我哪個是我能吃的,哪個是我不能吃的。同辦公室的同事更是多有照顧,如果要帶有豬肉的餅子,儘可能不在辦公室里吃,都是找個地方吃完再進辦公室。點點滴滴,雖然大家不曾表功,我卻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永不忘記。
「回」與「漢」是一個小家,我們的小家卻被充滿蒙古族特色的大家庭包容著。總說回族在外地生活諸多不便,可是當我來到包頭的時候,發現當地人也以吃牛、羊肉居多,每一個蒙古族人好似都被遊牧生活而渲染,熱情好客且性格開朗、豪爽,那一刻,我的內心是雀躍的,好似從一個「家」來了另一個「家」,心中不舍和焦慮,被滿滿的期待而擊退。我的兒子是在蒙古族學校(現改為內蒙古科技大學實驗學校)上小學,今年四年級,難以忘記第一次去開家長會的時候,遇見了穿著蒙古族長袍的小朋友,他們看見了我們,停下來,把右手放在左胸上面,鞠躬行禮,並用蒙語問好,雖然聽不懂,卻第一次感受到了蒙古族帶給另一個少數民族的震撼和尊重。這是一個特別的問候,我傻楞在那久久,直到被其他家長們拉走。熱情好客,待人誠懇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一次真誠問候的鞠躬禮,帶給心靈的又一次洗滌,我想,這就是民族團結、融合的意義。
「民族團結」這個四個字,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不再只是書面意思,有了具象化,蘊含了深刻的社會意義。在這個民族團結融合的時代洪流里,我們都是一粒沙,不是被裹挾著往前走,而是主動出擊,帶著勇敢、包容、信任、理解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深入。
我們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我們永遠堅信,只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才能建設強大的祖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黃河水利委員會寧蒙水文水資源局 丁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20b0317eac491ea8753ff4c2c79aa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