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貨車司機,到國家級技能大師,從日營業額不過千,到高峰期日收40萬,王文軍與他的巴倒燙,充滿傳奇。
今天,我們走進重慶著名的莊園火鍋——巴倒燙,聽一聽王文軍的故事。
為救女兒開火鍋店
在做火鍋之前,王文軍是國有企業的一名貨車司機,方向盤一轉,從重慶開往全國各地。
如果不是女兒,他覺得,這輩子都不會下車。
1997年,女兒降生,這讓王文軍欣喜若狂,女兒白凈漂亮,安靜得像只小貓,很討人喜歡。
貨車司機的生活極其枯燥,閒來無事,王文軍常與人打幾圈麻將消遣。
那一日,王文軍的手氣出奇地差,輸了好幾百塊,就在他準備抖擻精神再戰時,妻子打來電話,說女兒的身體有問題,正在重慶兒科醫院,讓他趕緊過去。
女兒才幾個月,能有什麼問題呢?王文軍想著,無非是頭疼發熱之類的小病吧。
來到醫院後,醫生用平靜的語調告訴他,女兒被查出來是「重度β地中海貧血」。
對於這個病,王文軍沒有概念,直到醫生說,需要每月輸血、去鐵,並且活不過4歲。
王文軍的女兒小美
王文軍徹底懵了。
醫生後來說什麼,王文軍沒聽見,但他知道,他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平靜生活了。
出了醫院大門,明晃晃的太陽照在王文軍的頭頂,讓他頭暈目眩,眼前的柏油馬路起伏不止,像海浪,王文軍虛弱地走著,仿佛一條飄搖的船。
醫藥費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只靠王文軍跑貨車,根本無法支付,思來想去,王文軍決定停薪留職,開火鍋店掙錢為女兒治病。
王文軍說,火鍋店對廚師依賴程度低,操作上比較簡單。
顯然,他想得比較簡單。
1998年,王文軍在重慶開了家火鍋店,店面不大,150平左右,13張桌子、14口鍋。
由於沒錢請廚師,王文軍就想著自學。他在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教做火鍋的書,依據書上的流程、配方,嘗試炒底料。
王文軍在炒料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點根基也無,對照書依樣畫葫蘆,無疑是紙上談兵。
買來各種材料,依著書上的配比炒制,大功告成後,王文軍很有成就感,嘗一口,隱隱發苦,他以為是自己抽煙多了,味蕾出了問題,妻子嘗後,覺得也有點苦,兩口子拿不准,但都認為不影響大局。
賣出去後,顧客紛紛大喊太苦,吃不下去,王文軍不得不一一退錢,連帶著賠禮道歉。
初試牛刀,出師不利,王文軍想不通,於是,他找個會做飯的親戚來指點,按照書上配方,親戚試了一遍,並無謬誤,但吃起來還是苦,後來,親戚又逐一排查食材,最後才發現,是一種辣椒出了問題。
原來,王文軍不懂食材,買的東西雖外表好看,內里卻發霉、變了味。
這件事給了王文軍很大感觸,自此後,王文軍特別注重食材的選擇,以至於後來再開店,王文軍對每味食材都精挑細選。
經此一役,王文軍長了記性,食材也更加講究,生意也逐漸好了起來,王文軍說,當時重慶的火鍋市場,競爭沒那麼激烈,只要味道好,不用打廣告,就能招來顧客。
到了1999年底,王文軍一個做大巴車的朋友遇到點經營問題,想請他過去處理一下,處理完後,王文軍坐車回重慶,路過巴中。
未開發的地方,意味著市場也空白,如果在這裡開火鍋店……王文軍這樣想著。
從重慶到巴中,從老闆到專家
從巴中回來後,這個念頭像種子一樣在王文軍的心中生根發芽,他找來朋友,表明想法。對方雙手贊成。
2001年4月,王文軍在巴中租下一間門面,店鋪近600平,可容納33張桌子,王文軍為其取名「重慶巴倒燙火鍋城」。
巴倒燙,是市井俗語,意為「巴著鍋邊燙火鍋——貼著燙」。
當地人傳言,這間門店有點「邪」,三四年沒人租過,之前租的商戶都無一例外地賠了大錢。
王文軍不信邪,他覺得,只要心正,自然無「邪」。
從4月份開始裝修,一直搞了半年多,門店預計投資50幾萬,兩個合伙人東拼西湊,一邊裝修一邊籌錢,到最後,竟還差11萬的冰箱、空調錢沒著落。
兩人急得想跑路,但一想,已經投進去這麼多了,跑了,就真成「沉沒成本」了,咬著牙,兩人厚著臉皮,再次向身邊的親朋好友開口,總算借到11萬填上窟窿,才算完事。
巴中店
2001年10月24日,重慶巴倒燙火鍋城終於開業,因為店面太大,就關掉了重慶的店面,王文軍帶著所有出品師傅和服務員一同來到巴中。
炒料、調味上,王文軍一直在第一線,不敢鬆懈。畢竟鍋底是靈魂。
既然開業,就熱鬧一些,王文軍特意找了一家廣告設計公司,讓他們給做條幅,大意是「開業大酬賓,一周內打6.8折」之類,然後安排人拉到店面附近的建築、路口醒目處。
巴倒燙一開業就火得不行,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新千年伊始,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很大變化,吃喝攀比之風大起,且多去大店,請客也有面子。
第二、菜品實在太實惠,葷菜5塊、8塊,素菜2塊,而且味道不錯。
第三、出餐、出單速度快且準確,服務好。
當時的巴中餐飲界,常存在「算錯帳」的現象,因為都是手寫菜單,人工結帳,所以,商家算錯帳的情況時有發生,一旦多收,好面子的顧客雖不會深究,但遇到難纏的主,定要大鬧一場。
巴倒燙從未算錯過,基本在3秒鐘結帳,而且服務很好,只要客人有需求,服務員都在第一時間回應。
實實在在的口碑,為巴倒燙贏來來「負責、真誠」的好名聲。
第四、打折優惠力度大。
至於最後一條,過了一周,都恢復原價了,顧客還嚷嚷著要打折,王文軍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條幅上的「一周」變成了「一月」,王文軍才曉得,由於未事先檢查條幅,被廣告公司那幫小子使了壞。
沒辦法,再去找他們也沒意義,只能硬著頭皮干滿一個月。
哪知,正是這一個月火爆的生意,巴倒燙在巴中的腳跟徹底站穩了。
雖然掙得不多,但為品牌贏來了口碑和原點顧客,自傳播的效應越來越強,甚至連市領導都稱讚巴倒燙為「巴中一絕」。
巴倒燙在巴中站穩了腳跟
不知不覺,邁入2001年,女兒小美已經4歲,病況雖無大起色,但整體無大礙,王文軍常常想,菩薩一定會憐憫她。
只要空下來,王文軍就會回重慶,看妻子和小美。
小美也特別愛對他撒嬌,每次回家,小美一聽到門鎖開啟的聲響,就會放下手中一切,笑吟吟跑到父親身邊,然後抱著他大腿,坐地上不起來,王文軍也會高興又憐惜地抱起女兒,讓她趴在自己肩膀上。
抱著女兒,王文軍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他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能過多久,跟小美在一起的每一段時光,他都特別珍惜。
他暗暗下決心,絕不讓女兒離開自己,為了女兒,他必須多賺錢。
王文軍深知,想多賺錢,必須拿出更有價值的東西來與人交換,所以,在產品上,王文軍一方面精挑細選,一方面做標準化,保持口味穩定。
在炒料上,一直有個問題困擾他——火候很難拿捏。
中國人講究火候,無論做人還是做菜,太過和不及,都差點意思,火候把握不好,會貽人口實,也會讓別人壞胃口。
直到2003年,王文軍去北京出差。
那年非典流行,出入各大場所都需要測體溫,王文軍看到紅外線測體溫很好奇,與人攀談幾句,了解原理後,王文軍突發奇想,能不能用紅外線「測油溫」?
於是,中國第一個拿紅外線測油溫的火鍋老闆出現了。
王文軍用紅外線測油溫
王文軍說,炒了那麼多年的料,我隨手一抓,就知道幾兩幾克,手在油麵上一伸,就能感知大概多少溫度,但這種火候把控,別人很難做到,用紅外線測,可以更標準。
2007年,王文軍參加全國第二屆火鍋技能大賽,也用上了紅外線測溫儀,結果被同賽選手指責作弊,評委們一時難以定奪,畢竟,誰也沒遇到過這事。
到最後,川菜泰斗張正雄一錘定音,說,一個不懂創新的廚師,不是好廚師,新科技為中餐技能錦上添花,為什麼不能拿來用?傳承能結合現代科技、讓更多人接受,是件大好事。
王文軍拿了金獎,被授予中國首批「重慶火鍋調配師」職業資格認證專業委員會專家身份,後來,他又拜師張正雄,潛心研究烹飪。
王文軍拜師川菜泰斗張正雄
早在2005年的時候,王文軍就萌生回渝之意,一來想與家人多團聚,二來,巴中終是異鄉,沒有歸屬感。
2005年底,王文軍在重慶南山租下一塊地,約2萬平米,後來陸陸續續裝修,直到2007年1月才完工。
王文軍回重慶了。
他認為,將巴中的經驗放到南山,也一定行得通、一定會更火,因為他成長更多了。
其實,這個世界上,最靠不住的就是經驗,環境、人、市場都在變化,怎麼可能一招鮮吃遍天?
等待王文軍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日營業額40萬的秘密
在重慶南山,當時已有老廠、快活林、豬圈、李氏、鄉村、怡寧、鮮龍井等品牌,生意都不錯。
面對諸多對手,王文軍更是鉚足了勁做產品。
像鴨腸,當時很多火鍋店為了將其做脆,就往裡加燒鹼之類,考慮其安全性,王文軍選擇了成本更高的木瓜蛋白酶;像龍井豆芽,用純凈天然水培育而成,現吃現采,清香柔嫩;再如屠場毛肚,所用為定點屠場現殺水牛毛肚,當天取貨當天賣,凈葉片,爽口化渣……
此外、黃喉、牛肉、甚至菌菇,每一味食材都是優中選優。
巴倒燙的菜品
儘管產品做得極致如斯,顧客仍不登門,主要原因是,顧客在山下已經決定去哪家店,故而開車直奔而去,沒人曉得南山有個巴倒燙火鍋。
而好容易來店的顧客,吃過一次後,就再難復購,主要原因是火鍋底料「滷料味太重」。
果然,同樣的出行工具,換了路就會失效。
待鍋底調整到顧客滿意了,已經好幾個月過去了,在這期間,最少的營業額一天才918元,偌大的莊園,這點錢都不夠澆花的水費。
當一個小兵一路升級打怪做到將軍,忽有一天,又從將軍變成小兵,還要重新打怪,這種落差,任誰都很難接受。
一邊是員工工資,一邊是小美的醫藥費,還有債主一遍遍的催債電話……望著空蕩蕩的大廳,王文軍不禁質疑自己,難道真的入錯了行?
早期巴倒燙
打敗恐懼的唯一方法,就是面對它。
王文軍當時做了兩個決定,第一,裁員,第二,繼續。
一次,王文軍去一個親戚家借錢,還未張口,親戚就拿出500塊錢,說,不用還了。
親戚直接堵住了王文軍的嘴,王文軍攥著錢,內心重若千斤。
王文軍深信,不成功,一定是努力不夠,因為以前掙到過錢,路是對的。
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仔細研究每一道產品,鍋底反覆升級、試驗,只要食材不新鮮,直接當著顧客面倒掉……然而,方法用盡,依舊生意不溫不火。
到了2007年的9月底,巴倒燙生意忽然好起來了,顧客說,是看到了報紙上的文章來的。
原來,重慶一家報社的記者來探店,探完之後也沒打招呼,把文章直接發出去了,百姓看到後紛紛前來。
巴倒燙門頭
大廳坐滿了人,員工卻減了半,沒辦法,只好由顧客自行去後廚端菜,多少錢……看著給吧,實在是忙不過來了。
但這種狀況也未維持太久,慢慢地,人就少了些,王文軍看到了廣告的力量,開始做營銷推廣,並潛心鑽研「馬幫文化」,挖掘重慶火鍋的另一個分支「陸派火鍋」的起源。
後來,客流量慢慢地穩定了。
顧客復購,需要完美體驗,巴倒燙位置不錯,環境也好,但王文軍還覺得產品不夠,每天的工作,就是鑽到廚房研究菜。
比如豆花,是重慶人愛吃的一道美食,王文軍也盯上了,後來與團隊一起潛心研發,竟成了一道重慶代表美食。
重慶的豆花本就是一絕,南山豆花和墊江豆花、北碚豆花成為「三絕」,特別是北碚的豆花「水上漂」,越壓越老,很是神奇;而巴倒燙的龍井泉水豆花,卻是越煮越嫩,口感一流,以至於成為巴倒燙必點菜之一,還被評為「中國名菜」。
2011年時,巴倒燙還獲得了「重慶老字號」稱號。
名聲大振的巴倒燙,從此客流不衰,日營業額基本維持在10萬左右,國慶節時,等位500多桌,流水近40萬。
想想918元的日營業額,王文軍恍如隔世。
巴倒燙產品
日子如流水一般過去,2017年的春天,小美還沒過20歲生日,就離開了。
吃中藥、換骨髓、輸血……各種方法都試過了,終究未能挽回小美。
怕小美一個人孤獨,父母把她葬在了南山。
南山環境好,綠草如茵,雜花生樹,到了夜晚,漫天暴雨般的星光,就會籠罩靜謐的大地。
於王文軍而言,那個春天,世界仿佛變成了一個紀念館,處處提醒他小美的存在。
王文軍不明白,小美那麼可愛善良,為什麼偏偏是她?
這個為救女兒而開的火鍋店,在王文軍眼中,已經無所謂了。他想賣掉它。
當然,巴倒燙最終並沒有賣掉,因為王文軍想通了,紅塵苦海,女兒是菩薩,專為渡他而來;不離不棄的妻子,更是他生命中的貴人。
他要用這間火鍋店,把對女兒的愛傳遞下去。
他號召員工們學習「致良知」,用最真誠的服務和產品,讓顧客感受溫暖和愛意;為了讓員工吃好住好,王文軍花了500萬建造員工宿舍;在對待中層員工上,王文軍每月還會發「父母津貼」,讓他們孝順父母,買車更有一半的車補……
巴倒燙的員工宿舍
看到這些漂泊在外的年輕人,王文軍就會想起小美,他常想,父母不在身邊,我要好好照顧他們。
王文軍說,我不怕員工流失,他們都是好孩子,就算出去,也是在為社會做貢獻,能在別處發光發熱,是好事。
管理的本質,是激發人的善意,善念一出,惡行自然遠去,員工自內而外的微笑,常常感染顧客。
巴倒燙的生意越來越好,聲名也日漸隆盛。
在產品上,王文軍一手把控,仍舊不斷推新,像新近研發的「桂花毛肚」,以桂花水浸泡鮮毛肚而成,入口嚼兩三下,並無異樣,到了第四口,桂花的香味才噴薄而出,甚是奇妙。
桂花毛肚
王文軍說,現在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孩,不太愛吃鮮毛肚,覺得腥,用桂花浸泡後,就會徹底去腥,且有香味留存。
從2017~2021年,以專為火鍋產業專項服務、以王文軍命名的「重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升級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專門研究調料和菜品。王文軍認為,中餐需要傳承,火鍋也需要傳承,否則,大家對餐飲都沒了敬畏之心。
王文軍想多為火鍋業做點事,無論是重慶中華食文化研究會,還是成立火鍋學院教書授課,他都積極參與。
王文軍的工作室
王文軍說,看到小美的墓碑,我常想,到我百年之後,墓碑上該寫些什麼呢?巴倒燙的老闆?不,我覺得,上面應該寫些更有意義的文字。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幾十年過去,王文軍見了自己,見了天地,現在,他準備用所學所悟,去見眾生。
不是最後的最後
如今的王文軍,仍會潛心研究菜品,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
遇到虛心前來請教的年輕人,他更是悉心指點,他特別欣賞求知的年輕人。因為他們才是火鍋的未來。
5年過去了,每次去店裡,王文軍就會想起女兒,一想到她,桂花就會落滿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