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發現的珍貴秦簡,再次顛覆歷史,學者:我們冤枉了秦始皇

2023-06-19   奇趣談史

原標題:湖南發現的珍貴秦簡,再次顛覆歷史,學者:我們冤枉了秦始皇

一提到秦始皇,便有人稱讚,有人不屑。秦始皇一統天下,修長城抵禦強敵,功勞甚大,當得起一聲千古之君的誇讚。但是,秦始皇統治天下期間,以酷吏治天下,大肆修建阿房宮,致使百姓活在水深火熱中,因而有人稱他為暴君,對他不屑一顧。

在《史記》上,有這樣一段話,更將秦始皇描繪的很是不堪:「(秦始皇)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

這是說,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這位始皇帝出行,自然不能簡單,聲勢的浩大。於是,一群人,浩浩蕩蕩的南巡。秦始皇走到了湖南湘山腳下,正打算過江,卻突然吹來一陣狂風,江面一下就波濤洶湧起來,此時,強行過江,危險十足,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秦始皇因此勃然大怒,召來博士,詢問道:「這裡供奉的湘君,究竟是什麼神仙?」

博士回答他:「這兩位湘君,分別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她們皆被葬在了這裡。」

秦始皇了解了兩位湘君的來歷以後,下了一個讓人覺得意外的命令。他命人砍了湘山上的樹木,露出了這座山的泥土,此舉被稱「赭其山」。

他這一舉動,等同於是公然打兩位湘君臉,將其貶為了犯人。就因為一陣風,阻礙了秦始皇過江,他便如此折騰,不分青紅皂白,只圖自己開心,只管自己撒氣,如此小肚雞腸,如此蠻橫做派,怎配稱君王?

正因為《史記》上的這段描述,後人才覺得,秦始皇就是麻木不仁的暴君。覺得正是因為他好大喜功,目中無人,上天才降下責罰,給他警示,小懲大戒。可秦始皇不以為然,甚至因此心生怨恨,用如此極端的手段,折辱神靈,報復上蒼。

對這段記載,不少文人墨客深信不疑,從未懷疑過其中的真假。唐代詩人杜牧,甚至因此寫下了「蜀山兀,阿房出」這樣的句子。

但,《史記》上面的記載就真的全部屬實,沒有一絲錯誤嗎?

這當然不可能!

雖然司馬遷為了撰寫《史記》,查閱了很多史書資料,儘量站在客觀的角度描繪歷史。可這樣做,也無法杜絕《史記》上面的記載不出錯。人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有可能是假的,有可能是片面的。這樣通過別人的記載,整合出來的事跡,就更有可能出錯了。

另據《智囊全集》記載首先,在秦朝,沒有先進的工具,就單純靠人工,便想要砍掉一片山的樹木,這簡直是痴人說夢。就算秦始皇派出了3000刑徒做這件事,但要想實現「赭其山」,也需要大量的時間,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秦始皇南巡,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震懾天下,彰顯天子之威。就為了賭氣,花大量的時間在這裡砍樹,他應該是沒有這麼傻吧?

所以,這一段記載,明顯有很多疑點,讓人無法信服。

除了邏輯上說不通,在湖南發現的一批竹簡,也推翻了這段話。

在2008年,一位大古董商,向湖南大學捐贈了76枚秦簡,這上面的記載,顛覆了歷史,還了秦始皇一個公道。

秦簡上的「秦始皇禁湘山」詔書是這樣寫的:廿九年四月己卯,丞相臣狀、臣綰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並,親撫晦(海)內南至蒼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樹木野美,望駱翠山以南,樹木見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狀、臣綰請:「其禁樹木盡如禁苑樹木,而令蒼梧謹明為駱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請。」制曰:「可。」廿七

從這個記載可看出,秦始皇不是像世人認為的那般「無理取鬧」,相反,他是一個熱愛自然的人。當初,他南巡之時,登上湘山,見這裡山清水秀,風光秀美,草木茂盛,野物眾多,便覺得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地方。他不希望太多人來破壞這裡的美,因此將這裡圈為了皇家禁苑,禁止普通老百姓來此伐木狩獵。

因為秦簡的記載,和《史記》上面的記載,大相逕庭,因而學者們對此格外關注,爭論紛紛,各持看點。不過,最終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秦簡上的記載更具有參考意義,真實性更高。

理由一:秦簡是有關秦朝記錄的第一手參考資料,沒有經過太多人的加工修飾,更加真實可靠。而《史記》則是司馬遷後來編撰的,他不是當事人,沒有親眼見到當時發生的事情,編寫的內容,當然有可能不符實,與真實情況有所偏差。

理由二:當時想要推翻秦始皇的人太多了,為了給秦始皇抹黑,製造一些謠言,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秦始皇赭山」一說,或許就是從這些「亂臣賊子」的口中說出來的。這些人說的話,當然不可信了。司馬遷為了寫好《史記》,閱讀了大量的野史、趣聞,他不明真相的將這些「謠言」當真,寫在了《史記》中,是很有可能的。

理由三:另據《智囊全集》上面的記載,結合秦簡的記載邏輯性更強。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甚至統一度量衡,合理的治天下,並極具眼光的修建長城,抵禦強敵入侵。說明秦始皇是一個頭腦聰明,並且足夠冷靜清醒的人,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做出極端、暴虐的瘋狂事情呢?他既然不是瘋子,而是一個聰明的正常人,那麼看到美景,忍不住想要保護這美景,是說得通的。相反,他派出3000刑徒毀掉這座山,興師動眾,就為了一陣風,這說不通呀。

所以綜上來說,秦始皇是不是暴君?這還真的不好說。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挖掘出有關秦始皇的東西越來越多以後,會還他一個公道,會消除世人對他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