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適合居住的黃土高原,中國用了70年來治沙,目前怎麼樣了?

2023-01-06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不適合居住的黃土高原,中國用了70年來治沙,目前怎麼樣了?

美國著名記者斯諾,1936年實地探訪了西北後,在自己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稱:「黃土高原為人類最不適宜生存的地方,這裡溝壑縱橫,水土流失極為嚴重。」

當地民眾為了打破這個局面,安穩地生存下來,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就開始了征山治水運動。如今70年過去了,黃土高原究竟變成什麼樣了呢?

黃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從位置上來看,黃土高原範圍大致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北抵陰山、南部則是以秦嶺為界。其中囊括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七個省份。

大約在億萬年以前,青藏高原的隆起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導致了亞洲乾旱區的形成。在西風帶的作用下,乾旱區的沙塵隨風向東漂移。塵埃落定後,堆積出了數十或數百米的黃土層,形成了連綿約30多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

這也就決定了黃土高原土質疏鬆,質地均一的特質,在遇水的沖刷作用下,很容易就會產生土壤侵蝕。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導致入黃河泥沙量每年高達16億噸,使得黃河下遊河床不斷抬升,形成地上懸河。

同時,沖走的土壤養分就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施用量,當地的土地生產力必定會下降。早年間,農民顆粒無收都是常有的事。

於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便在黃土高原農業發展以及生態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試圖改變現狀。那具體是如何改善的呢?

如何改善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就是工程方面,比如打壩淤地,就是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修築土地,攔蓄洪水淤泥,從而讓大量的肥土淤泥留在壩內,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

「據黃河水利委員會調查統計,目前黃土高原區已經建立了11萬多座淤地壩,可攔截泥沙280億噸,有效的阻止了泥沙對下游造成的危害。」

第二點就是生物措施,比如退耕還林還草以及植樹造林。自然的恢復能力是巨大的,在合適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人為干擾,植物就能在一段時間內恢復到一定水平。而如果採取人為措施,比如植樹造林,就更有利於土地的恢復。因為植樹種草可以增加地面植被覆蓋,從而抵禦暴雨對地面的直接衝擊,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以陝西延安為例,截止2020年底,當地已經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077.5萬畝。不僅減少了6716.2畝的水土流失面積,還讓該流域入黃河的泥沙量由治理前的2.6億噸,減少到了0.3億噸。那70多年的治理,為黃土高原的民眾帶來了什麼呢?

多年治理為民眾帶來了什麼

目前通過遙感衛星觀察可以發現,昔日鳥無棲樹的黃土高原,已經變成了植被覆蓋率65%的綠水青山。很多村落都從土地貧瘠的禿山溝,變成了梯田片片的「小江南」。

比如陝北米脂縣的高西溝村,當地農民在堅持退耕還林還草的同時,還學會了對農作物進行科學規劃的種植。由於當地屬於黃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1100米,且處在北緯38℃的黃金緯度線上,年日照數可達2687小時。

於是高西溝村就借著這自然條件種起了有機蘋果,並通過電商等途徑打響了山地蘋果品牌。不僅山野綠了,百姓的腰包也鼓了。徹底顛覆了美國記者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所描述的,黃土高原是人類最不適宜生存的地方這一斷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070cde7cfaa28b7eea05d6b3711b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