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外星人的壹讀君丨彤 雲
當外星人長得很意料之中時,人們反而認為是意料之外 。
據路透社報道,墨西哥在9月12日舉行了一場國會聽證會,主題為「不明飛行物(UFO)」和「外星生物」,這是該國有史以來第一場相關主題的聽證會。
聽證會上,墨西哥記者毛桑與幾名研究人員展示了兩具外形「詭異」的外星人屍體。
有多「詭異」呢?與目前影視作品中的外星人主流外貌特徵基本一致,身形矮小,五官、四肢均與人類相似,頭部寬且短。假如好萊塢1982年電影《E.T.外星人》中的角色「離世」,遺骸大概就長這樣。
據莫桑介紹,兩具「外星人遺骸」於2017年在秘魯南部的塞丘拉沙漠出土,此次是首次對外展示,並強調遺骸並未經過處理,其中一具「遺骸」體內還留有幾顆卵狀物。
有網友認為「卵狀物」看起來很像體內藏毒
然而很快就有媒體曝出,毛桑曾經有造假「前科」。
即使毛桑沒有造假「前科」,大部分網友也不太看好眼前的「外星人遺骸」,因為它太符合地球人對外星人外貌的「刻板印象」。
那麼,人類對外星人外貌的「刻板印象」是怎麼來的?
歷史事件中的外星人
說到外星人的「刻板印象」,就不得不提到著名 UFO 事件之一的「羅斯威爾事件」。
1947年7月,在距離新墨西哥州羅斯威爾市120公里左右的農場上,發生了一起不明飛行物墜毀事件。據發現不明飛行物殘骸的農場主描述,地面上散落著很多發光的塊狀物,這些狀物既不像金屬,也不像木頭,更不像塑料。
於是農場主報告給鎮上的治安官,治安官又上報到羅斯威爾空軍基地。
7月7日,在距離事發農場5公里處,一位土木工程師又報告:發現了一個裂開的金屬碟形物殘骸,直徑為9米左右。殘骸周圍分布著幾具屍體,屍體基本身高在1米到1.3米之間,大腦袋、大眼睛、小嘴巴、無毛髮、只有四根手指,穿著整齊的灰色制服。這些屍體後來也成了影視作品中外星人形象的原始模板。
7月8日,《羅斯威爾每日紀事報》在頭版頭條的位置刊登了一篇來自空軍基地的新聞稿,並迅速引起轟動。
羅斯威爾陸軍空軍基地(Roswell Army Air Field,簡稱RAAF)捕獲羅斯威爾地區牧場上的飛行碟狀物
但6個小時後,美國軍方就變卦了,稱墜落的不明飛行物是氣球,而不是飛碟,並禁止當地廣播電台再播報此事。
到了1994年,迫於民間對外星人的極高熱情,美國空軍曾公布一份文件解釋「羅斯威爾事件」的前因後果,文件顯示羅斯威爾事件中的「飛碟」,可能是當時正在進行的「莫古爾計劃」的設備殘骸。
「莫古爾計劃」是當時紐約大學一個研究小組負責的實驗項目,通過用氯丁橡膠製成的高空氣球,懸掛雷達靶標、音響傳感器的螺旋槳等實驗裝置,用於偵測核爆炸產生的低頻聲波,目的是為了偵測前蘇聯是否在進行核實驗。而「外星人屍體」被美國軍方解釋為——用來測試飛行彈跳的「假人」。
作家尼克 •菜德芬曾在他的著作《沙漠中的盜屍者》中提到,一位在橡樹山國家實驗室工作的女科學家向他透露了羅斯威爾事件的真像:當時美國在進行高空人體實驗、生化實驗、醫學實驗和人體空中測試實驗,那些被發現的奇怪的外星人屍體,其實是被美軍用作高空實驗的殘疾人……
然而,在「羅斯威爾事件」發生65周年(2012年)時,美國中央情報局退休特工布蘭登爆料,自己曾翻閱過中央情報局蘭利總部的機密文件,稱 「羅斯威爾事件」是真的:有外星人飛船,飛船里也有外星人屍體,但並未透露具體內容。
但彼時布蘭登正在準備出版自己的科幻書,其言論涉嫌炒作,不具備說服力。
即便如此,「羅斯威爾事件」仍是不少科幻小說、電影和電視劇的靈感來源。而「羅斯威爾事件」中疑似外星人的遺體形象,也成為外星人外貌的模版,在電影《第三類接觸》《羅斯威爾》《ET外星人》及電視劇《X檔案》等影視作品中,都有與之類似的外星人形象。
1977年上映電影《第三類接觸》
1994年上映的電影《羅斯威爾》
1982年上映的電影《E.T.外星人》
美劇《X檔案》中的外星人
除了影視作品的影響,還有專家為這種外形的外星人背書。.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美國著名軍火製造商)前工程師博伊德•布須曼阿斯達在臨終前,曾曝光過一組外星人照片,照片中的外星人與羅斯威爾事件中的外星人也驚人地相似。
照片中的外星人不僅外貌很「主流」,「做工」也略顯潦草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有評論人表示:布希曼在採訪視頻展示的外星人照片與超市出售的塑料外星人玩具非常類似。
那麼,人類眼中的「標準外星人」為啥長得那麼像人?
外星人外貌的地球化
《創世紀》中曾經記載: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人類。
人類也有相同的癖好,可能比上帝再嚴重一些,這種癖好源於人類對自我形象的投射。
法國形象學學者達尼埃爾-亨利·巴柔(Daniel-Henri Pageaux )曾指出:「一切形象都源於對自我與他者。」
因此人類不可避免地以自身為參照,甚至以自己的形象為標尺,默認地外生命必須是外星「人」。
按照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的說法,外星人與人類可能有一樣的DNA,因為它是「宇宙構造」的一部分。所謂「構成生命的成分」能存在於地球,也可能存在於其它星球。外星人完全可能和人類長得一模一樣。
和人類長得一模一樣的外星人代表——超人
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不在少數。
英國劍橋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西蒙·康威·莫里斯就是一位,他認為外星智慧生物可能長得與地球人類很相似,並通過演化生物學中的「趨同進化」理論,解釋自己的觀點。
「趨同進化」理論認為,不同的生物為了解決在特定環境下生存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會獨立進化出一些相似的特徵。如哺乳動物鯨、海豚在水裡生活,於是長有與魚類似的鰭足、背鰭、尾巴,以及流線型身體。
在電影《銀河護衛隊》中,外星人的膚色差異雖大,但面部五官、肢體布局基本與人類一致,談吐和舉止也與人類完全同步,很符合「趨同進化」理論。
然而「趨同進化」理論也存在一些問題,就像生活在地球同一環境中的生物,也可以長得毫不相關。
就像同樣生活在水裡,章魚和大部分魚類的外貌就明顯不同。
說到章魚,我們就可以聊聊那些非人形態的外星人了。
外星生命的百花齊放
外星人沒有義務像人類。
在2018年一篇題為《寒武紀生命爆發的原因——地球還是宇宙?》的論文中,章魚被認為是來自外星的生命。因為章魚從外型到內部身體構造都過於獨特,不僅不像魚,也不像其他地球生物。
章魚俗稱八爪魚,有3顆心臟,9個大腦,嚴重超出大多數地球生物一個大腦、一顆心臟的基礎配置。
9個大腦中,除了位於頭部的主腦,其餘8個大腦分別分布在8條觸手的腕足上,使每隻觸手都有自主的行動能力,即使受攻擊後脫離身體,依舊能活蹦亂跳地吸引敵人注意。
此外,章魚還擁有複雜的基因,蛋白質編碼基因多達33000個,比智人(21300個)還多,其基因序列和地球絕大多數生物有顯著差異。
例如章魚能通過自行編輯RNA,適應周邊環境,而人類和大部分地球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主要靠適者生存。
一秒黑化
瞬間隱身
科學家們還發現章魚不僅智商很高,還能獨自解決複雜的問題。
比如「越獄」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章魚是寒武紀時期,隨隕石來到地球的外太空細菌和病毒,並經過億萬年的進化而來。這篇論文由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33位科學家共同發表,並發表在權威期刊《生物物理學與分子生物學進展》上。
影視作品中的章魚形態外星人丨電影《降臨》
除了奇怪的章魚,與哺乳動物外觀差異明顯的節肢動物——蟲子,也是很多科幻小說家鍾愛的外星人形象之一,有讓大部分成年人類驚聲尖叫的能力。
在電影《星河戰隊》中,外星蟲族的體型被放大到大象尺寸時,對人的刺激也隨之增長。特別是影片的導演保羅·范霍文和特效奇才菲爾·提佩特對節肢動物頗有研究,使片中每種外星蟲族都由現實中幾種不同種類的蟲子拼湊而成,增加外星生物的陌生感。
牙籤蟲丨《星河戰隊》
坦克蟲丨《星河戰隊》
蟲族空軍丨《星河戰隊》
蟲族首領丨《星河戰隊》
有研究發現,蟲子確實比人類更擅長生存,目前認為地球上的最強生物就是——水熊蟲,已經被科學家列為星際旅行的強有力候選者,無論是微重力還是超重力,真空還是極端溫度,水熊蟲都比人類耐受。
有研究發現,蟲子確實比人類更擅長生存,目前認為地球上的最強生物就是——水熊蟲,已經被科學家列為星際旅行的強有力候選者,無論是微重力還是超重力,真空還是極端溫度,水熊蟲都比人類耐受。
精神上已被星際旅行的水熊蟲丨《蟻人2》
在美國一個「尋找外星智能」的研究機構中,資深研究員蕭斯塔克認為,外星人可能不僅不像人,還不是生物型態的生命,而是人工智慧體——矽基生命。
蕭斯塔克的理由也很簡單粗暴:「它們可能早已凌駕於生物的框架,進入了更高的科技階段。」
不知道在蕭斯塔克心中,人類是否進入更高的科技階段。畢竟,現在代表人類探索外星的使者,也很像「矽基生命」。
外星人最先看到的「地球人」
而外星人的廬山真面目,人類極有可能「相逢不相識」:比如外星人可能太小,導致我們肉眼看不到;外星人也可能速度很快,讓我們無法捕捉到他們的身影。
假如外星人真是「矽基生命」,在他們眼裡,我們又會不會因不像「生命體」,而被他們忽視?
參考資料:
[1]吳孟逸.新好萊塢科幻電影外星人形象研究[D].西南大學,2015.
[2]張瑋.歷史的溫度[J].中信出版集團, 2023.
[3]聶欣如.冷戰思維和美國科幻片中的外星人建構[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30(3):10.DOI:CNKI:SUN:SHDS.0.2013-03-006.
[4]Moelling,Karin.Commentary to: Cause of Cambrian explosion - Terrestrial or cosmic? Steele, EJ et al.[J].Progress in Biophys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Journal, 2018.
[5]Tsujimoto, M., Imura, S., & Kanda, H. (2015). Recovery and reproduction of an Antarctic tardigrade retrieved from a moss sample frozen for over 30 years. Cryobiology. Volume 72, Issue 1, February 2016, Pages 78–81
李佳琦「失控」背後點擊圖片閱讀 | 李佳琦「失控」背後
點擊圖片閱讀 | 花西子眉筆算不算貴?我們扒了下它的成分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