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數量多壽命短,為何我們卻很少見到它的屍體?麻雀死後去哪了

2023-02-06   娛樂九九

原標題:麻雀數量多壽命短,為何我們卻很少見到它的屍體?麻雀死後去哪了

文|科學蟲洞

我國麻雀數量超過10億隻,且分布廣泛,可謂隨處可見。這些灰撲撲的小傢伙經常成群結隊活動,是無數國人的生活記憶。

跟多數小型鳥類一樣,麻雀的壽命比較短,野外環境下通常為5-10年。但奇怪的是,我們卻很少見到麻雀的屍體,這是為什麼呢?

被列為瀕危物種的麻雀

麻雀並非單指某一種鳥類,而是麻雀屬27種小型鳥類的統稱。雖然種類多,但它們的外表和體型差別不大,顏色多為褐色,體長約為15厘米。

這些小傢伙的分布相當廣泛,除了南北極以外,全世界都有它們的身影。其中我國分布有5種麻雀,分別是:樹麻雀、家麻雀、黑頂麻雀、黑身材麻雀、山麻雀。

家麻雀和樹麻雀是歐洲生物學家林奈進行描述區分的,在歐洲,家麻雀在城市的工廠、倉庫築巢,樹麻雀在鄉間樹上生活。但在亞洲東部,情況卻反過來了。

在我國,樹麻雀最為常見。它們大多住在城市裡,無論是山地、平原還是沼澤、農田,都多有分布。它們外表最大的特點,就是臉頰有小黑點。

家麻雀臉頰沒有小黑點,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北方;黑頂麻雀有「黑眼罩」,分布在新疆、甘肅等地;山麻雀主要出現在山區,分布在秦嶺以南地區。

麻雀會吃穀物,稻穀時尚時,它們便成群結隊飛往農田啄食,一度被認為「害蟲」。但實際上,麻雀在繁殖期還會消滅掉大量的害蟲,因此也被視為益鳥。

麻雀很聰明,如果人類救助過它,那麼它會對「恩人」表示親近。不過,這種常見的鳥兒卻不適合飼養,因為它們脾氣有點倔,被圈養就不吃不喝,甚至撞籠身亡。

由於人類過度使用農藥以及棲息地的消失,麻雀的數量受到了影響,而麻雀又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因此,麻雀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我國也屬於三有保護動物。

為什麼很少見到麻雀屍體?

不論如何,麻雀是我們最熟悉的鳥類之一,許多歌詞、成語都會寫到它。可是,我們經常看到活蹦亂跳的麻雀,卻很少看到它們的遺骸。

其實,自然環境下的麻雀,很多都不是自然去世的,而是被捕食者給殺死了。別看麻雀總是出現在人類視野中,它們本身也受到天敵的威脅。

自然界存在麻雀的天敵,比如蛇、猛禽。人類喜歡囤積糧食,糧食和餐廚垃圾會引來老鼠,老鼠又會引來蛇類。蛇不僅捕食老鼠,也會吃麻雀。

此外,貓也會殺死麻雀。研究表明,家貓是半馴化動物,其基因跟野貓沒有太大區別,並且它們依舊擁有獵殺的能力。

在國外,流浪貓每年殺死超百億隻動物;在我國,每年也有數十億鳥類死於貓口。這些貓多為散養貓或流浪貓,它們捕殺麻雀等鳥類未必是為了果腹,有時可能只是殺戮本性使然。

自然去世的麻雀,屍體哪去了?

當然,麻雀的死因也不全是遭到捕獵,有些麻雀是自然去世的,或是因為其他因素去世,遺體沒被立刻吃掉。不過,這些麻雀的遺體去哪了?

麻雀雖然活潑不怕人,但警惕性很高,除了人類房屋附近,它們也會在野外、樹林間活動。一些麻雀自然去世後,從樹上掉落在草叢裡,遺骸被遮蔽,我們就難以看見了。

而且,麻雀屍體會引來食腐動物。分解者將麻雀的遺骸解決掉,所以人類看不到這些死去的麻雀。

自然去世的麻雀屍體,人類遇上的幾率是比較低的。此外在特定條件下,我們也能看到麻雀的遺體。

麻雀在我國是留鳥,有時春季過於寒冷,就會有麻雀被凍死。2008年初,廣東雲岩遭遇冰災,老百姓們在灌木叢上發現了一隻被凍成冰雕的麻雀。

這種情況,就是氣候異常導致的。2002年8月,西安木塔寨北村的荒地里,百餘只麻雀集體去世。

鳥類專家分析指出,可能是生態系統的異常使得麻雀應激去世。酷熱、暴風雨等極端情況會導致麻雀機體功能紊亂。

此外,麻雀的覓食能力較差,如果遭遇暴風雨等天氣,它們不適應環境變化,失去了覓食能力,或許會出現陸續去世的情況。

特殊天氣、異常氣候發生的時候,麻雀會死於自然的力量,人類可能在住宅、公園等地周圍,看到麻雀遺骸。

圖源:鳥網

————————————

本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