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和新疆人「攀比」吃羊肉!碳水配羊肉,地道風味吃到撐

2022-04-28   蘇丹卿

原標題:千萬別和新疆人「攀比」吃羊肉!碳水配羊肉,地道風味吃到撐

說到吃,幾乎每一座城市都能找出一種可以吃出五花八門的特色風物。但讓我佩服的還是新疆人對吃羊肉的摯愛,真的是頓頓有羊肉,每噸羊肉皆有花樣。

作為我國面積最遼闊的一塊古老土地,新疆的豐富資源令人意想不到。不論是美景、美食還是歷史文化,相信每一個去過新疆的人都會發出「下次再來」的讚嘆。我也不例外。

地處東經73°40′~96°18′,北緯34°25′~48°10′之間的大美新疆,因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自然環境。最令人難忘的就是這裡的白晝時長。

充分的日光照射給新疆帶來了豐厚的地道風物,也令新疆人在美味中有了更多的探尋。吃羊肉,就是最熱門的探索。

在美食的千年長河裡,新疆人不僅愛吃羊,也更會吃羊。

烤全羊、羊肉串、手抓羊肉、缸子肉、羊雜湯……早已深入人心。但最令我難忘的還是肉與碳水的交織糾葛。

羊肉配碳水,新疆人的小吃十分霸氣。

具有代表性的一道美味就是新疆烤包子,以和田尤為出名。

切成細丁的羊腿肉一定得配上皮芽子,才算是烤包子的靈魂角色,蘸上孜然粉與辣椒,才會懂得那金黃脆亮的包子裡究竟是裹著怎樣的一股鮮美味道。

筋道的麵皮,裹著淌著羊尾巴油的餡料,一口咬下去,皮芽子的清甜和孜然的猛烈香氣教人神魂顛倒。再來一碗奶茶,那真是無法想像的人間美味。

也正是這一頓烤包子,開啟了我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探索之旅,遇見了堪稱「世界上最孤寂的地方」 :達里雅布依。

達里雅布依,這個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村落,於上世紀50年代才被發現。而村落的美味,在歷史的長河裡,一邊承載著文明,一邊活躍著生命。

在這裡,我再一次見識到了新疆人以碳水配羊肉的古老吃法,當地人稱之為「庫麥其」,戶外探險者稱它為「沙漠披薩」。

「庫麥其」是新疆饢的一種,但製作過程充滿傳統,散發著古樸氣息,並與神秘沙漠聯繫在一起,更令外來人產生一種敬畏。

庫麥其的做法通常有灰埋庫麥其、坑埋庫麥其、饢坑庫麥其、烤箱庫麥其等。其中灰埋、坑埋和饢坑所烤出來的庫麥其最為美味。達里雅布依村的克里雅人所製作的這種屬於灰埋,同時又結合了沙漠裡的沙子,有「大地之饢」的美譽。

庫麥其的靈魂就是新鮮的羊肉餡和清甜的皮芽子。但它與烤包子的味道並不一樣,這是克里雅人獨創的香氣。

死面,是新疆人的最愛。米飯,也是不可或缺的。新疆的米飯不能單一,一定要加入黃蘿蔔、皮芽子才算是「新疆特色」,叫做「抓飯」

新疆人對抓飯究竟有多喜歡呢?只有去過的人,吃過的人才有發言權。

新疆抓飯有葷有素,也有葷素搭配:大米、黃蘿蔔、皮芽子、羊油,再配上新鮮羊肉,最後凝聚成一鍋香氣撲鼻的抓飯。不管是碎肉抓飯、羊腿抓飯,吃上一碗保證一天精神煥發。

可我最服氣的還是「面肺子米腸子」的組合發明,蛋白與澱粉的交織教我一驚一乍一讚嘆。

在街頭巷尾的美食攤上,面肺子和米腸子通常一起出現,往往最醒目的是「環繞」的米腸子,湊近一看,還藏有面肺子。

這種美食組合毫不誇張地說,出了新疆就再也吃不到,且製作方法繁瑣而費時。但新疆人對它們愛得深沉。

面肺子最早起源於伊犁,以羊肺做主料,輔料通常有麵筋、植物油、鹽、胡椒粉、孜然粉、辣椒粉、皮芽子。米腸子裡裹著一個小世界,有黃蘿蔔、皮芽子、大米、羊心、羊肝、羊尾巴油,鹽、胡椒粉、孜然粉、香醋等。

忍不住讚嘆,新疆人的一雙手真是將碳水和羊肉揉合地天衣無縫。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以上所提到的美食小吃都有一個共同的黃金配角,那就是皮芽子。

皮芽子則是洋蔥。新疆人對皮芽子的愛深入骨髓,對其還有專門一道菜,俗稱「老虎菜」,也叫「皮辣紅」,由皮芽子、青辣椒、西紅柿,匯成一道新美味,清甜爽口,具有開胃、解膩、化脂又助消化的功效。

而皮芽子也常駐在新疆的其他美味上,真是地道風物,大美新疆, 應了文旅宣傳的那一句話:「新疆是個好地方!」